广东县域医疗发展新方案!2025年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
近日,广东印发《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25年,全省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的15个地市70个县(市、区)基本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明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大部分县(市、区)的县域内住院率达85%左右,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全省县域医共体运行管理更加优质高效,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
《方案》还明确,要不断完善县域医共体“总院+分院”组织架构,逐步实现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等六个方面的统一管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中医药服务下沉基层、县域内上下信息联通、医防协同等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着力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的工作目标。
在管理上,《方案》明确,要健全高效有力的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医管委”)领导体制,由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医管委主任,医管委日常工作由县(市、区)卫生健康部门承担。到2023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全部实现财务统一管理。到2024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全部实现内部人员统一管理。
为了提升医共体内的医疗服务能力,《方案》指出,要着力推动总医院高质量发展,也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建设,同时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根据《方案》,广东将加大省市三甲医院对县级公立医院的帮扶力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补齐总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到2025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中80%的总医院达到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国家推荐标准,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中7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至少建成1个特色科室。
在医共体的内部运行上,《方案》指出,要将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串联,构建县域医共体“总院+分院”“专科+全科”“全县域运作、上下贯通”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到2025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全部实现县镇一体化的分工协作、分级诊疗运行机制。到2023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全部落实“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
医共体内资源互通,患者就医也更便捷。根据《方案》,到2023年,基本实现县域医共体各分院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形成“基层检查+县级诊断”格局。在医保上,要扩大省级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范围。患者在县域医共体内部转诊医保起付线连续计算。对于药事服务,到2025年,全省的县域医共体内部全部实现药事服务质量同质化管理。
家庭医生将在医共体内发挥更大作用。《方案》明确,总医院要为家庭医生提供绿色通道,将30%以上的专家号源、预约检查、床位等医疗资源交由家庭医生管理支配。到2025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80%以上。
在公共卫生服务上,《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县域医共体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构建全县域分级分层分流的疫情防控体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县域医防协同机制。
《方案》还要求,各地要在县域医共体组织结构下,利用县镇一体化管理带动镇村一体化管理。到2025年,全省建设县域医共体的70个县(市、区)形成更加优质高效的县镇村一体化三级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