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是粤剧粤曲文化发源和传承的核心区,也是海外粤剧粤曲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保护粤剧粤曲(荔湾)文化生态,促进传统文化遗产、城市经济发展和粤剧粤曲文化生态和谐互动,是荔湾区焕发老城市新活力的强劲引擎,也是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11月19日,16届85次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0)》(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将保护区空间划分为:传统核心区、现代展示区和传承发展区三个区域,并提出到2030年努力建成“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群众受益”的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的远期目标。
根据荔湾区内传统文化资源的存续状况及整体保护的目标要求,《规划》将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内容分为: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物及与非遗相关的实物、民俗活动、文化场所等五个方面。同时,根据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布状况及生态特点,《规划》将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区空间划分为:传统核心区、现代展示区和传承发展区三个区域。
传统核心区拥有较为完整、典型的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体系,范围为原西关地区,即北至中山八路、中山七路(含陈家祠),东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至珠江的区域,约5.36平方公里。
现代展示区根据荔湾区粤剧粤曲文化分布和传播特点,设置在白鹅潭中心商务区,规划范围北至大坦沙,西至荔湾区界与花地河,东至珠江,南至三枝香水道,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范围6平方公里。
传承发展区共约23平方公里,包括两个区域:其一是北至荔湾边界,南至珠江、中山七路、中山八路、除去陈家祠,西至珠江边,东至荔湾边界的区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二是北至花地河,南至荔湾边界珠江边,西至海龙路,东至花地河的区域,面积约17平方公里。
《规划》按照近期(2021—2025)、远期(2026—2030)两个时间阶段,分别确定了目标和具体工作。近期规划实施过程中,全面启动“三个一”工程,包括培养一支传承有序、管理专业的传承和管理队伍,建设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展示体系,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非遗园区。远期规划目标为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程,开展数字化保护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工作,深化学术研究工程。在近期、远期规划实施过程中,将以非遗综合展示场馆体系工程、非遗资源数字化工程、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粤港澳非遗园工程、文化交流平台工程、非遗创新利用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确保粤剧粤曲文化(荔湾)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顺利实施,早日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