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站在湛江金牛岛红树林南端远望,通明海特大桥依稀可见,几个拐弯将大桥拧成“S”形。为避免破坏两岸的百年红树林,桥梁建设方案几经修改,工程造价额外增加约3亿元。
如今,通明海特大桥“为红树林绕道”已成为其最负盛名的标志之一——不甚自然的道路设计,恰是为了真正的自然。
多年来,广东不断推进生态修复,2023年度全省共营造红树林1211.69公顷,成为全球少数遏制红树林退化、面积显著回升的地区之一。
保护久久为功,回馈源源不断。昔日“杂树”郁郁成林,这片“国宝”在抵御台风、净化水土、涵养渔业资源等方面的价值持续变现,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随着红树林生态旅游、海洋碳汇等功能接连被挖掘,“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故事持续上演。
寻到生态与生计的共存之道
9月初,台风“摩羯”登陆湛江前夕,在金牛岛红树林片区所在的世乔村,村民们驾驶快艇,穿梭于波涛之间,将游船从海面上牵引至红树林深处。
风暴来袭时,疾风、惊涛撞上茂密的红树林,即被过滤、分解为稍和缓的气流、水流,破坏力有效降低。游船躲在其中,几乎没有损坏。
历年来,“威马逊”“暹芭”“摩羯”等台风登陆或影响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岸卫士”的功能便愈发明显,其地位随之上升。如今,世乔村也被周边群众亲切地称为“国宝村”。
观念的转变非朝夕之功。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苇回忆,上世纪90年代,在金牛岛沿岸,村民纷纷进行围塘养殖,但布设的养殖塘过深,导致浅滩生长的红树植物纷纷“溺亡”。养殖塘内,部分红树林退化趋势明显。
生态与生计,两者可有共存之道?近年来,新的“种养耦合”模式在金牛岛等地推广。该模式将红树植物种在宜林塘基、堆岛等较高处,在养殖塘、潮沟等较低处养殖水产品,逐渐形成互补效果。
“红树林可以防风消浪、净化水质,降低养殖塘里水产品的病害发病率,养出来的水产品质量更好。红树林大量的枯枝落叶沉积到土壤里被微生物分解后还能为鱼虾提供饵料。”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丁新原说。
目前,以“种养耦合”模式营造的红树林长势良好,金牛岛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亦以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全国竞争性评审,获得3亿元中央资金支持,1.9亿元地方财政配套,并引入2.2亿元社会资本投资,计划营造修复红树林1.5万亩。
“点绿成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
进入9月下旬,雷州半岛的自然保护地总弥漫着淡淡的紧张气息: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关键一站,冬候鸟即将大量抵达。
在吴川沙角旋村,泥滩上两只蹦跳的小鸟引发周围观鸟者的一阵讨论。“这可能是湛江最早的勺嘴鹬秋迁记录了。”湛江市爱鸟协会的志愿者推测。与此同时,雷州湾等地陆续传来好消息,多种珍稀猛禽已陆续抵达,更首次记录到白腹海雕的出现。
候鸟的数量、种类、迁徙时间等数据,直观反映了生态修复成果。全省范围内,类似的生态事件也越来越多。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开展以来,广东林业、公安、海关等部门形成协同机制,出台10项政策措施为候鸟护航。得益于此,广东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规模连年上升,现记录野生鸟类584种,具有迁徙属性鸟类共412种。2023年度,全省共营造红树林1211.69公顷,完成率为59.29%;修复现有红树林780.90公顷,完成率为74.72%。
森林热闹起来,其旅游价值随之提升。自2023年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入选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获评广东省林长绿美园之后,来红树林徒步、观光、观鸟的游客显著增多。中秋假期,金牛岛红树林科普基地新建的停车场里,粤A、桂D等各地车牌齐聚,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
“我们主动与周边村民沟通,在保护区内提供巡护、护林员、安保等多个就业岗位,很多村民在周边还开起了农家乐,售卖当地特产。”张苇介绍。托红树林片区、湖光岩景区等生态禀赋和科研优势,麻章区串联周边绿美村庄,打造“湖光乡韵”示范带,将辐射带动5万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当“保护”的价值超过“破坏”的效益,自发退塘、主动造林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十三五”期间,湛江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共新造红树林5700亩,封育补植18900亩;岭头岛等沿海村民开展自发行动,清退4800亩养殖塘;金牛岛附近村庄发动社会各界补种红树林1.3万多株。全社会共同保护、修复红树林的共识逐渐形成。
红树林碳汇带火全国“蓝碳”市场
主动退塘还林期间,岭头岛还迎来了另一个意外惊喜:退塘造林、湿地恢复工程等项目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成功开发,并达成我国第一笔红树林蓝碳交易,交易所得38.8万元。
“蓝碳”即海洋碳汇,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红树林是地球上最富碳的生态系统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2020年世界红树林状况》报告指出,其生物质和土壤储存了约62.3亿吨碳。但此前,受阻于量化和变现等关键环节尚不成熟,红树林蓝碳的开发进展缓慢。
2019年起,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启动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工作。引入VCS和CCB标准成为项目关键,前者相当于国际通行的碳交易“许可证”,后者则能进一步增加碳交易的市场价值。
2021年,项目通过评审,预计在2015年至2055年间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首批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随后完成交易。“‘卖碳’创造的收益用于红树林修复地块的管护以及社区参与等工作,以持续维护红树林生态修复效果,形成长效的良性循环。”张苇说。
全国首笔红树林蓝碳交易的完成,也为全省“碳”出未来。2023年4月,广东发布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红树林碳增汇的量化和变现两大难题得以解决;2023年8月初,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又在深圳落地,“保险机制+生态维护”有机融合的创新金融模式为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碳汇提供了风险减量服务,红树林碳汇的科学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依托湛江的成功经验,海南儋州、浙江苍南等地陆续完成红树林蓝碳交易,全国蓝碳市场活跃度迅速提升。
温暖的秋日阳光照耀下,金牛岛上的红树林宛如镶嵌在海岸线上的璀璨绿宝石,熠熠生辉。世乔村党支部书记许伟宁说,今年世乔村将持续推进红树林碳汇交易工作。“让我们祖祖辈辈守护的这片红树林变身‘金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