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音符,文物建筑中凝固的是历史与文化的乐章。近年来,文物保护事业蓬勃发展,国家财政对文物维修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大批年久失修的文物建筑得到修缮。要让文物建筑真正“延年益寿”,日常的文物保养工作同样不能缺席。
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呼吁解决文物保护“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关于设立完善文化遗产建筑“岁修”制度的提案》,也道出了不少文保界人士的心声:提案建议制订文物建筑保养维护工作实施方案,并建立长效机制。
对此,广东不少城市已展开先行探索。广东省正计划年内拨款超过2000万元,用于700余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养维护。
谈现状▶▷
乡村文物保养措施有待完善
自古以来,无论皇家宫殿还是民间建筑,都有保养维护的优良传统。清代《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专有“岁修”一章,对故宫例行的“粘补渗漏,抅抿墙垣,修饰地面之事”作出规定。民间过去也有“捡瓦”的手艺活:不少乡村每年都有专人清理裂碎瓦片,用完好瓦片补充瓦面,以防漏水。
日常性养护对文物“养生”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不过,“轻保养重修缮”的现象时有发生。“文物法强调‘不改变文物原状’与‘最小干预’原则,而‘伤筋动骨’的大修,很容易造成文物历史信息的丧失,削弱文物的真实性。”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说。
文物法第21条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然而,文物建筑的产权人和使用人情况非常复杂,又因部分文物使用单位或产权人无力承担或不愿支付日常养护费用,导致出现“小病拖成大病、小修拖成大修”的情形。
在潮湿多雨的岭南地区,存在不少威胁文物“健康”的隐患,特别是漏水和蚁害。一旦有蚁害发生,便会以惊人的速度蔓延,从而导致整座、整片建筑的木构件被侵蚀毁坏。去年,广州五大侨园之一的简园就曾被发现檩条有白蚁活动的痕迹。所幸发现及时,白蚁防治人员即场对白蚁进行查杀,换下了被白蚁蛀空的门框、窗框。
“这次保养维护只花几千块钱,却免去一场屋面揭顶重修、门窗整体更换的浩大工程。”曹劲介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驻简园以后,制定了一套定时巡查制度,而其他由专业机构管理的文物建筑,问题也一般比较轻微;而粤东西北地区长年空置、无人照料的乡土建筑,病害则更为集中。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做好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需要加强省市县文博事业单位建设,弥补文物行政机构弱化带来的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广东省文物局计划年内面向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贫困村,定期举办文物保养维护培训班,以提升基层负责人的文物保养意识,及时发现处理乡村古建筑的隐患。
谈建议▶▷
文物保养需出台长效机制
从“抢救性保护”转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已渐渐成为国内文物保护领域的共识。然而,要使观念转变为实际行动,还需要政策的鼓励支持。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由于文物修缮工程的设计费、监理费、施工费通常会随着工程量“水涨船高”,而保养维护工程的经费预算在地方落实不到位,导致有的文物单位将问题拖到必须大修时,才来申请专项补助资金开展修缮工程。
为解决文物建筑保养维护的经费问题,广东不少城市率先开展探索。早在2014年,原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惠州市财政局出台实施了《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处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或50万元扶持资金;每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每年还可以获得5万元日常保护运作经费。
这些措施极大提升了惠州各县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扶持办法出台至今,市财政已核拨扶持及日常管理运作经费1000多万元。”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朱伟思介绍道。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正计划针对700余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排日常监测和保养维修的专项经费,总额超过2000万元。相关经费将在年内落实。他希望,这一政策的出台,可引导更多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文博专家卢永琇建议,将文物保护责任纳入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绩效考评指标中,建立起长效的监督机制,以责促行、以责问效,推动文物保护相关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在研究文物建筑保养长效机制的建立。目前,文明城市评价标准要求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率”≧95%。有业内人士建言,未来可细化、增加操作性强的子指标,作为评价文明城市的刚性指标;而“文化遗产”的范围也应涵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各市确定的“历史建筑”名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