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文件解读 > 媒体解读

新型金融服务业监管成重中之重

时间 : 2016-06-15 15:02:18 来源 : 南方日报
【打印】 【字体:

省政府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新型金融服务业监管成重中之重

  14日记者从省府网站获悉,广东省政府日前发布了《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并要求加强地方与金融管理部门合作,建立联合执法、重大突发事件协作机制,强化对新型金融服务业态、机构、产品的监管,解决跨部门、跨市场产品的监管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做好应急处置。

  金融业须引起高度警惕

  从中不难发现,针对新型金融服务业态与跨市场金融产品的监管,是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火热态势下,我国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正异军突起,移动支付、网络借贷、众筹等新兴金融业态发展迅猛。不过,在诸如P2P网络借贷等爆发式生长的同时,问题平台也在不断出现。

  近年互联网金融取得飞速发展,多地成为问题平台的“重灾区”,部分公司相继出现跑路、倒闭、到期兑付困难,涉嫌非法集资案件明显增加。来自广州市金融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广州共有8家P2P机构被公安部门以涉嫌非法集资或诈骗立案调查,还有多家P2P网络信贷平台存在提现困难、网站异常、失联等问题,基本处于停业状态。

  “广州互联网金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P2P网贷平台,截至今年5月,全市累计存在问题平台19家,普遍是风控不严谨,贷款投向项目到期无法还本付息,同时还存在自融、虚设项目等较为严重的问题。”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说。

  从全国来看,不少借助互联网进行的非法集资和传销骗局也屡屡发生。特别是今年“e租宝”、“泛亚”等事件的发生,凸显了当前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广东金融业也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业内专家对此表示,一方面要加大打击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管控好互联网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管控风险不等于管住市场和管住客观需求,要继续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法依规开展业务,支持有益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金融创新,下大力气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针对一些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时的不规范行为,通知也提出,要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等基本权利。

  “金融机构应当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地向金融消费者披露可能影响其决策的信息,充分提示风险,不得发布夸大产品收益、掩饰产品风险等欺诈信息,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金融机构应当“由消费者自主选择、自行决定是否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不得强买强卖,不得违背金融消费者意愿搭售产品和服务,不得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不得采用引人误解的手段诱使金融消费者购买其他产品”。

  投资理财三招避免被骗

  面对当前十分热门的网贷理财,普通消费者该如何避免掉入“陷阱”,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广东省金融办相关人士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以往发生的案件发现,一些平台或机构的欺骗手段并不高明,只要消费者谨慎从事,把“功课”做在前面,绝大部分其实可以避免。而该负责人也建议金融消费者通过“三招”,来识别理财陷阱,避免损失。

  首先是“看一看”。投资前,要查看公司资质、注册登记的经营范围;查看是否有金融业务活动、有无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的资格;查看投资项目是否属实。

  “尤其是对一些明显超出经营范围,频繁变换公司名称、地址、投资项目,所述项目子虚乌有或张冠李戴、故意夸张粉饰的公司所提供的所谓理财产品一定要慎之又慎。”上述人士说,“比如,有的租赁公司、实业公司、贸易公司集资十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经营范围与金融业务根本不搭界,只要查询一下即可辨明”。

  其次“想一想”。建议消费者在投资前,要冷静地判断,一些理财平台或机构宣传的内容是否符合逻辑、合不合常理,不要轻易被假象所迷惑。比如,去年广东查处的某地市发生的非法集资案,承诺回报率高达2.5%月息,有的案件甚至承诺回报率高达百分之几百。

  而通常这类许诺超高收益的平台或机构多数“不靠谱”。对此,该人士也列举了一系列可能是“陷阱”的情形,如:许诺超高收益率,以个人账户或现金收取资金,在人群流动或聚集区域摆摊设点派发广告招揽资金,在宣传单上印领导照片、讲话、会议文件等用以证明所推销的项目受政府支持,怂恿群众将房产抵押获取银行贷款后投资所谓“项目”、“理财产品”,招揽群众到宾馆、写字楼参加“投资推介会”,群发短信介绍理财等。

  第三招则是不妨多“问一问”。投资之前最好能咨询专业人士,或找几个“明白人”“合计合计”;尤其是老年投资者,在投资前一定要征求家人或子女的意见,有效控制风险。

  此外,针对一直以来时有发生的“存款变保单”“银行理财产品变保险”等情况,广东省保监局相关人士也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向销售人员详细了解欲购买产品的性质,区分清楚该产品到底是银行存款还是保险;如果是保险,则要认真研读保险合同条款,尤其注意保单封面的风险提示语和保险金额、保障责任、责任免除等部分,做到“心中有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