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广东 > 运动赛事 > 焦点新闻

古道初醒丨一条岐澳古道 半部香山近代史

时间 : 2018-11-20 08:30:17 来源 : 南粤古驿道网
【打印】 【字体:

今年国庆期间,十八条南粤古驿道精华线路正式对公众开放。其中,中山岐澳古道五桂山段以其保存完好的驿道本体以及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成为了最受中山市民欢迎的假期好去处。可你是否会想到,仅仅在四年之前,这条古道仍被深埋在五桂山的一片野草之下。从被发现到成为中山新的“网红”景点,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呢?今天驿道君就带大家看看。

1

岐澳古道

深山密林中,一条由花岗岩石砖铺设的古道出现在世人眼前,拼成一条隐蔽在山间的古驿道。

风化的石板,坑坑洼洼裸露的表面,展示着数百年来岐澳古道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承担着重要的交通使命,凋敝的云迳寺、几乎难觅踪迹的茶亭、日渐模糊的碑刻,让人忍不住想象往昔熙攘热闹的景象。这样的一段岐澳古道,在今年国庆节前夕对市民重新开放,吸引了健身爱好者、历史寻踪者、自然旅游者蜂拥而至,整个国庆小长假,其出入口的城桂路交通繁忙,停车位一位难求。

岐澳古道背后的魅力在哪?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长约5.5公里的五桂山精华段在重见天日的过程中有哪些故事?

“古道、古道,找到了古道!”

雾雨蒙蒙,木深风清,适合走古道。从万鑫花园附近的入口处往里走,走不到几百米,就看到相距甚近的两条上山步道,上面一段是土路,下面一段是花岗岩石板路。

“为什么这里有两段上山的路?”

领路上山的五桂山住建局工作人员许世伟解释道,原来勘测的时候,就发现上面有一段土路可以上山。实际清理过程中,发现在土路下面不到一米的地方,有一段被荒草泥土覆盖着的花岗岩石板路,铺得不是很规则,而且看起来风化比较严重,也被清理出来了,这样就形成了上下两条路。

2

古道中,树木也自带岁月的痕迹。

岐澳古道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还要往前追溯几年。

2014年,五桂山有关工作人员初探古道。当地向导手持砍刀,一路斫斩,凭着记忆带工作人员登山。时间真的太无情了,将曾经的繁华通道,从人们的记忆中删除;自然界的威力太强蛮了,野草、灌木、大树,将那条石铺的大道踩在了自己的脚下。云迳寺大概的方位,在山脚下即可推断,那个云迳顶也不高,海拔也就两百米吧,但林密路陡,几次攀爬皆不成功。错了,折返,再上;又错了,再折返。

3

2015年3月,工作人员挖开山路,查看土下是否有当年的石板。

数月后再探古道,他们从南侧下山。砍开挡路的荆棘,一步一步沿山涧东壁下移。仅仅下山五十余米,脚下露出了石阶,寻迹拨开厚厚的树叶,七八级台阶露出了真容。尽管石阶上也长了不少灌木,尽管头上有树枝缠绕,但斑驳的阳光下,那宽约一米、七八级高的石阶,真切地呈现在面前。

转存图片

隐约可见的古道石阶。

其后不久,岐澳古道开发利用上了中山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当地有关部门在专家指导下,剥开了一段覆盖在古道上的浮土。古道虽废不足百年,但浮土覆盖多在一米以上。从云迳寺向北,只现土路。向南,直下石莹桥村,断续露出石铺路面约五百余米。中山市社科联开展了有关古道的历史文化研究和深度挖掘,并组织省、市专家做了概念性规划和旅游文化创意研究,对岐澳古道资源的挖掘、梳理、归纳、提升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为了保护古道的原生态,五桂山政府部门组建了专门的保护队伍,每天上山巡查;同时对古道两旁开展清理、山坟搬迁等工作。自去年末至今年初,岐澳古道的开发利用进入快速推进阶段。从古道清理到驿站建设,整个过程章法得当,节奏紧凑。今年国庆期间,岐澳古道五桂山精华段如期开放。

5

6

7

已开放的五桂山段岐澳古道,山下建有驿站等服务设施。

修旧如旧,古意犹存

当下,广东正在大力推进南粤古驿道的建设,为岐澳古道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契机,岐澳古道作为中山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南粤古驿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衔接南粤古驿道的规划建设,是未来岐澳古道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古道修复的实践中,如何呈现古道的“古韵”,各地因地制宜,各出奇招,成为学界争论焦点。

8

岐澳古道五桂山段开放后,游客络绎不绝。

走访发现,五桂山岐澳古道精华段目前基本是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古道本身结构不变,除了下山的后部分路段转向南方电网维修人员使用的水泥小径,其登山路径的石板路虽然不全,但并无刻意添加,山上沿途也无太多人为建设。

行走时,且听林海风雨语,颇有回归历史现场的感觉。虽然沿途风景略显单调,林相色彩变化较小,人文解说也有待丰富。但也体现了人们对遗产原真性的保护。

9

保存完好的石板路。

对此,澳门大学教授郑德华认为,“在开拓中使用,是最合理的方法”,历史古迹的活化,事实上也很难做到完全不变,但首先得掌握古迹文化的重要内涵,在活化中保留其精髓。“修旧如旧”和尽量复原重点文物都是有效的办法。如何将古迹的开发与现代市政建设相联,赋予其更多社会意义,也是值得思考的一条路径。

一条古道深几许,半部香山近代史

岐澳古道,曾是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这条修筑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古道,年代并不算久远,七十公里的长度也不算可观,可在那个因蒙昧而落后,因闭关锁国而与世界文明隔绝的时代,它不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人们仅有几条开眼看世界的通道之一。

10

空中俯瞰岐澳古道。

“岐澳”的“岐”指香山县城石岐,也就是如今的中山市石岐城区,“澳”则指澳门。那时,中山还不叫中山,它与如今的珠海和澳门一起,都属香山县。

如今临近中山的江门,那时也不叫江门,而是叫四邑。所谓四邑,是指新会、开平、恩平和台山四县。后来,四邑加上鹤山,便成了如今隶属江门市的五邑地区。

香山和四邑都是著名侨乡,尤以后者为多。祖籍四邑的华侨遍布世界各地,达四百万人之巨。

当年出洋打拼的第一代华侨,不少就是沿岐澳古道走向澳门,乘船前往香港或者出洋。也有不少人,背负各种货物,目的地也是澳门,不过是为了与洋人做生意,终日往返奔波。

11

岐澳古道隐在深山中。

还有一些人,沿着岐澳古道见到了一个新世界,转头望向自己脑后的辫子和千疮百孔的大清,开始思索中国的未来。在他们口中,岐澳古道被称作“香山的茶马古道”。

《香山县志续编》记载:“西北诸乡,均以航行为捷;东南诸乡,则陆路交通为多”。通往澳门,走的便是陆路。

12

岐澳古道曾被称作“香山的茶马古道”。

如今翻查《中山市志》,所记载的古代陆路要道有四条。除了建于康熙年间的西河石路位于西北区域外,东干大道、南干大道和长不过百米的蚬涌莹石路都在东南区域。其中,东干大道从香山县城东侧至南朗,途经南朗镇翠亨村,这里是孙中山的故乡。

从南朗再出发,就可到达大名鼎鼎的唐家湾,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清华首任校长、主导庚款留美的唐国安,民族实业家唐廷枢等都出自这里。

沿着海边继续前行,便是澳门。南干大道从香山县城南麓通往澳门,途经三乡雍陌村,这里是郑观应的故乡。

13

位于雍陌村的郑观应故居,是古驿道上的重要节点。

东干大道和南干大道,都是岐澳古道的一部分。近现代史上香山最出名的几个人物,就这样看着古道长大。他们也许会望向远方,那是澳门,更远处则是无可预知的海外,某种意义上还关乎着中国的未来。而在他们背后,仍是那个苍凉落后的中国。

如今隐藏于五桂山脉之中,却也因此得以保存的那段岐澳古道遗迹,当年属于南干大道的一段。1924年,也就是民国13年,香山县拥有了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岐环公路,此后又修成多段公路。随着岐关公路的使用,岐澳古道渐渐湮没。

14

古道上的界碑。

七十公里的岐澳古道,非但多半不存,即使想沿原路走一趟,也因城市建设变迁而难以实现。香山人郑彼岸曾写过长诗《走翠微》,记录岐澳古道上的艰辛行者。

15

2015年3月,一队骡队在古道旁休息。

有关岐澳古道的历史文献并不多,林则徐日记中的记载尤为珍贵,它甚至让后人知道了岐澳古道的大致轨迹。这则日记的时间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七月二十五日,林则徐写道:“二十五日,戊午,晴。卯刻出南门……自石鼓达至岭上之平迳汛,计十里……又十里雍陌,在郑氏祠内饭……又十里前山寨,在都司署中住……”其中的“岭上之平迳汛”,即云迳寺遗址。郑氏祠则是郑观应家族的郑氏宗祠。

林则徐之所以经过这里,是因为他要前去巡视澳门。有感于澳门鸦片泛滥,林则徐在巡视后写下《十无益格言》,也就是云迳寺石碑所刻。

16

云迳寺遗址。

17

郑观应捐资所建碑刻,上刻林则徐的《十无益格言》 。

按照林则徐的路线,从云迳寺而下,便是三乡雍陌村,也就是郑观应的家乡。这位近代最有名的启蒙思想家,写下《盛世危言》。有人曾说,《盛世危言》这种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之作,只会出现在旧时广东香山这个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地方。

1553年,葡萄牙人强占澳门,将之作为商贸往来基地。清代海禁后,一度只剩广州一个口岸对外,澳门地位水涨船高,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来往岐澳古道者,绝非只有香山民众,广州乃至粤北、粤西的客商,西方商人与传教士,各路冒险家与拓荒者,希望出洋打拼者,纷纷踏上这条古道。

18

沿古道登顶,清风拂面。山下村庄静谧。

沿着这条古道远赴重洋的,有一代代华侨,还有瓷器、茶叶和丝绸。而沿着这条古道进来的,则有西方物产和先进思想。古老的中国在颤颤巍巍中与世界文明接轨,多少就是拜这条古道所赐。

也正是在这文化辐射之下,香山乃至南粤,成为中国最早向近现代文明转型之地。甚至多年后的今天,这里仍是中国与世界文明接轨的最前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