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美设计团队部分成员。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深“墩”、含“墩”量、一“墩”也不能少……连日来,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屡上网络热搜榜;线下商店门口“墩”位惊人,寒风中等待数小时的人群队伍长得望不到头。但或许不少人都不知道的是,这样有“冰雪范儿”的吉祥物,却出自少见冰雪的南方团队——广州美术学院(下称“广美”)设计团队。
师生团队年龄涵盖老中青
历经整整10个月奋战,“冰墩墩”从来自全球38个国家的5816件吉祥物设计方案中层层突围,如今卖到断货、全网刷屏、全球热捧。
设计团队是如何做到的?
由广美教授曹雪带领的“冰墩墩”设计团队共14人,一半老师一半学生,年龄段涵盖“60后”至“90后”。
“老中青年龄结构,是我特意为之。”除了保持设计的成熟度和新鲜度之外,曹雪坦言,设计吉祥物的机会千载难逢,希望带上学生一起参与。“我既是战斗员,也是指挥员,相信学生们能从中收获珍贵体会。”
在这门特殊“课程”中,师生团队不断经受考验。10个月里,设计方案历经21次大修改,无数次小修改。从初稿“冰糖葫芦”到“冰熊猫”,团队花了2个月时间才从麋鹿、老虎、兔子等多种动物形象中敲定下来。
在确定选择熊猫这一动物形象后,团队又再次陷入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前有1990年亚运会“盼盼”、2008年奥运会“晶晶”,这次如何做出一只与众不同的“熊猫”?又如何突破黑白颜色,为恰逢春节的赛事添一丝红火?团队扎入纷繁资料中,比对上万只熊猫形象,不断创新。
“阅熊猫无数,才有了独特的‘冰墩墩’。”设计总执行、广美副教授刘平云回忆道,方案修改期间,每周一轮回:前五天加班加点改设计,末两日送到北京,等待修改意见,焦虑已成团队常态。“但凡有一次不通过,就什么都没有了。”
当时正在广美读研的何格,是设计团队一员。“项目保密度非常高,每次都得自己把设计方案送到北京。”设计师化身“方案快递员”,搭乘当天最早航班赴京,夜晚再回广州,这样的来回已有二三十次。
体悟比经历更重要
“远离冰雪环境,恐怕会给创作带来困难。”三年多前,当冬奥组委会专家团到广东时,已是吉祥物征集活动宣讲的最后一站,距截稿日期只剩19天。“或许没见过冰雪的孩子,对冰雪和冰雪运动更有超常想象力和创造力。”面对专家团提出的顾虑,曹雪当时脱口而出。
从小生长在南京的曹雪,对在雪地玩耍仍记忆犹新,但“团队中有七八成师生都很少见到冰雪,甚至没见过”。于是,团队在广州融创雪世界学习滑雪,提高对冰雪的感受力和敏锐度;到四川观察大熊猫,仔细雕琢“冰墩墩”的设计细节。
“大家对冰雪好像有种天然的向往。在北京看到整个首钢湖都冻住了,我们忍不住跑到湖面上撒欢。”在何格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晒雪”照片,言语中透露着兴奋。“现在我们一个个都成‘雪来疯’了,设计吉祥物不但没有‘冰雪障碍’,反倒带给我们更多对冰雪的向往。”他说。
正如曹雪所说,艺术设计师是角色演员,而非本色演员,体悟比经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