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海战博物馆经过一年多的升级改造后拉开神秘面纱,正式对外开放。全新展示的《鸦片战争》陈列展览让参观者耳目一新,置身于馆内,透过文物和历史画卷,让参观者瞬间仿佛置身于鸦片战争时期,领略“海战”世界。
“《鸦片战争》陈列展览打破了国内很多博物馆特别是历史类纪念馆反复遭诟病的一种同质感的现象,是这个展览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这个展览应该成为博物馆纪念馆的一个标杆。”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李跃进对展览给予了充分肯定。
目前,海战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收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具有时代特色的展陈体系,成功地梳理鸦片战争时期这一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展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历史。海战博物馆日益成为展示东莞文明重要场所的同时,也成为国人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窗口。
“工匠精神”十年磨砺出展览精品
耸立在珠江口出海口的海战博物馆,自其1999年建成并开放以来,成千上万国内外观众纷至沓来,让这里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感受历史、触摸历史的文化旅游胜地。
1999年,海战博物馆推出《鸦片战争海战陈列》,一度受到人们的热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战博物馆面临建筑空间及展品单一、匮乏的困境。经过研究,东莞市委市政府将《鸦片战争》陈列展览改造升级项目作为东莞文化名城建设的重点项目,列入2016年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
2015年9月,海战博物馆展览开始动工,该项目总投资近5800万元,展示面积4967平方米,展线全长约950米,展示文物达1500多件(套),历史图照1310幅,油画、工笔画等艺术品约120幅,高科技、信息化项目10余项。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2016年12月8日《鸦片战争》陈列展览改造升级已经全部完成,并面向市民免费正式开放。
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陈同乐对展览点评道:“《鸦片战争》陈列展览是一个具有使命感的展览,是一个史诗般的展览,是一个经典性的展览。”
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张建雄表示,《鸦片战争》陈列展览不是短短一年就能做好的,而是经过十余年的付出与积淀,是文博工作者用心、用情、用力,践行“工匠精神”,默默无闻、低调工作,精雕细琢,才锻造出这样一个学术性、严谨性和科学性的精品展览。
他介绍说,《鸦片战争》陈列展览不仅有着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深入解读历史文献资料,充分吸纳鸦片战争历史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以中外挖掘的丰富史料佐证历史事件,使陈列主题内涵与时俱进,体现了展览的深度。不仅如此,《鸦片战争》陈列展览布展过程中,文博工作者坚持以文物为中心,紧紧围绕鸦片战争题材,通过近10年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征集文物,征集到了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海军、海防、海战的相关装备、军事器材、文献史料以及一些与鸦片战争重要历史人物相关的文物等,显得展览相当饱满,也突显了展览的厚度。
史诗展览世界视角反映中国历史
展厅的序厅,是主题为“历史悲痕、铮铮铁骨”的大型雕塑,将鸦片、大炮、战舰、铁链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塑造出如天外陨石轰击的造型效果,寓意砸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成为揭开《鸦片战争》陈列展的序曲。
步入焕然一新的《鸦片战争》陈列展览展示长廊中,参观者通过实物和图照,迅速“穿越”时空,进入鸦片战争历史空间,透过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景观、一张张图照、一组组数据和历史实景图,在强烈纵横照的比照下,参观者以一种清晰的视角,用世界性的视野,全新再现了鸦片战争前的中外世界。
展览由七个部分组成。在章节编排上,从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世界开始讲述,将鸦片战争放入世界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并逐步深入推进,介绍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以及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展览坚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弘扬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关天培等清朝爱国官兵同仇敌忾、抗击外敌的民族精神,深刻揭示“落后就会挨打”这一事实。
陈同乐表示,展览以世界性的视野展示鸦片战争这一反映中国历史转折的重大历史事件,对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此次展览以时间轴推进,无处不在的对比给观众发自内心的震撼。如在展览中,不仅有中英火炮阵的横向展示,而且有中英火炮材质、铸造工艺、炮架、炮弹、火药的差异呈现,更有射程、射速、射击精度、机动性差异的比照,让人清晰知晓英军火炮优于清军火炮的秘密所在,文博工作者以自然科学的呈现方法,近乎全面地展示了中英两军火炮的差距。
一位参观者告诉笔者,观看完展览后十分感慨,中国在那个时期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工业生产都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却还闭关锁国,闭目塞听、夜郎自大,战败是必然。
展法创新打造有温度有高度展览
“一件文物就是一座博物馆”的展示理念展现了海战博物馆布展理念的与众不同。而仓储式展示手法、“互联网+”、人性化参观设计、强调互动等方式,则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参观感受。
张建雄表示,布展过程中,为了使保存在文物仓库的文物“活”起来,向观众展示更多珍贵的文物,《鸦片战争》陈列展览借鉴超市仓储式的展示方式,尽量多地展示文物,实现文物展示数量最大化。据介绍,仓储式的展示手法并不是单一地将大量文物进行简单的集中摆放,而是文博工作者花了大量心思,配合展柜、展示平台或者展示背景,将同一类的多件文物有机组合,进而实现“有意义”的叙述。同时注意灯光布置、符号造型与氛围营造,增强文物摆放的艺术性与观赏性,保证观众可以拥有最好的观看效果。
展览中还有很多的“知识驿站”,这正是“一件文物就是一座博物馆”理念的生动实践。展览能否吸引观众,关键在内容。很多展览都停留在“为展文物而展文物”的表面上,仅仅通过文物说明牌对文物的最基本信息进行简单描述,而没有对文物进行再深入的研究了,观众也无法了解更多的信息。《鸦片战争》展览则不同,坚持以文物为中心,所展出的文物紧紧围绕鸦片战争的主题,更重要的是,就文物本身而展开深入研究,挖掘文物的内部信息和外部相关联系,并充分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使文物知识点得到最大化的延展和深入,把文物信息讲全讲透。考虑到展览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对文物进行大篇幅的讲述,所以,展览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通过知识驿站为载体,通过平板电脑为媒介,将平板电脑植入展厅,与内容设计融为一体,建构鸦片战争知识体系。据统计,展览的文物知识点达到61处之多。
不仅如此,展览还采用“互联网+”,通过Wi-Fi技术,利用App导览系统主动免费把展览信息向观众推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博物馆无边界地融入社会。只要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安装该APP,就能享受活动预约、电子地图、参观路线规划、展览解说(中英双语讲解)、文物信息、教育活动、实时信息推送、趣味问答、互动交流等自助服务。展厅内共设置了100个APP点位,实现全覆盖,并可供8000名观众同时使用,观众想怎么看展览都行。
在讲解服务上,针对专家学者、普通观众、少年儿童等不同的观众群体编制不同的讲解词,并采取不同的态势技巧、设置不同的参观线路等。在公共服务配套上,强调服务人性化,多措并举方便观众。围绕展览内容,还设置专门的盲文说明词,方便盲人了解展览信息,真正将每一位观众纳入展览服务范围,做到服务观众“一个都不能少”。
《鸦片战争》展览中注意打破传统展馆“切勿触摸”的清规戒律,专门对部分文物“不设防”,邀请观众亲手触摸文物,零距离了解文物,切身体会并感受文物的温度与质感,让“物与人”有更直接的交流,让观众有亲身的体验。与此同时,还特别在展厅与展厅之间的通道边设置了“体感游戏区”“观众互动区”等,还设有“知识问答”“观众留言”等设备,增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鼓励观众通过动手参与,使“请勿动手”变为亲手操作,激发互动体验的乐趣,进而引发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欲望。另外,还专门为青少年儿童打造了“探索工坊”,让孩子们在参与手工DIY活动的过程中,“穿越”时间长河,走进尘封岁月,了解历史文化,感受民族精神,认识英雄壮举,汲取智慧和力量。
当前,东莞正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战博物馆《鸦片战争》陈列展览全新改造升级完成并正式对观众免费开放,是东莞文化名城建设的重大成果,其将有助于推动东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早日实现。同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将更好地提醒国人,铭记历史,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