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荔湾区是大湾区范围内岭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荔湾区自然而然被委以重任。去年年底《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年)》发布,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蓝图绘就。
近两年来,以“一江两岸”为纽带,荔湾区着力挖掘维护岭南文化资源,培育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和服务交流体系,打造岭南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岭南文化创新发展中心、岭南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三大中心”,在推进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建设的路上探索前行。
空间布局:
北岸突出岭南文化传统风貌 南岸着重岭南文化创新发展
《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荔湾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下称《规划》)提到,充分发挥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以珠江为纽带,北岸突出岭南文化传统风貌,南岸着重岭南文化创新发展,构建“一江两岸”荔湾岭南文化示范区空间总体格局。
永庆坊。图片来源:大洋网
广州有26条历史文化街区,荔湾区占了14条,且全部密集分布在珠江北岸。在永庆坊, 2016年9月就投入运营的一期和近两年陆续开放的二期早已游人如织。按照“恩宁路 最广州”的总体定位,永庆坊二期探索打造“记得住乡愁、吸引得住年青人、振兴得起老城”的活力街区。据荔湾区住建局副局长黄志忠介绍,截至目前,荔湾北片14片历史文化街区已全部开展了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其中沙面等6片已完成并经市批复实施。
沙面。图片来源:大洋网
南岸依托珠江岸线串联近现代岭南文化资源。荔湾区将以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为龙头地标,以工业遗迹的保护与利用、创新创意产业导入和传统特色岭南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主,打造岭南文化创新发展区。目前,落户白鹅潭畔的省 “三馆合一”项目已完成支护桩的浇筑。据荔湾区文广旅体局局长吴永祺透露,珠江钢琴创梦园音乐影视产业孵化创新港等重点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正在推进中,市、区正联动启动聚龙湾片区连片改造。
非遗保护:
广州首个非遗街区落地永庆坊 推动非遗活在当下、活出新意
据统计,荔湾区现有各级非遗项目43项(其中国家级7个)、非遗传承人65名,数量规模全市排前。近年来,荔湾区大力实施非遗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挖掘和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打造非遗特色文化品牌,引导非遗集聚发展,探索非遗市场化,推动非遗活在当下、活出新意。
广州首条非遗街区已在永庆坊开街四个月有余,今年10月,以它为首站的广州老城市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线路成功入选全国12大非遗旅游线路。广州珐琅、广彩、广绣、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等非遗大师工作室来到永庆坊这个全国闻名的岭南文化“窗口”,大师们不仅向游客展示岭南非遗文化,更积极开发非遗产品。
在众多非遗明珠中,粤剧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荔湾区是粤剧粤曲的发源地之一,去年10月,荔湾区获批设立省级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荔湾区制定《粤剧粤曲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以粤剧艺术博物馆为中心,涵盖八和会馆、銮舆堂等粤剧活动重要场所,打造总面积16公顷的国家级文化保护区,从整体性保护中实现对粤剧的传承发扬。10个展演平台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基地,10所特色中小学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青少年推广基地,全面夯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发展阵地。
全新突破:
解决老城区公交设施问题 举办首届沙面公共艺术季
《规划》指出,目前荔湾区仍存在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在内容、形式、业态方面创新不足,岭南文化的时代特征不明显,影响力和辐射力有待加强,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城区环境设施老旧、公共配套不足,推动文化有效发扬传承的体制机制尚待不断完善等问题。
两年来,荔湾区在这些短板上进行了突破与尝试。在体制机制上,去年6月,荔湾区印发的《荔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办法》中提到,支持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建设, 鼓励活化提升区重点历史街区内的私有物业和非区属公有物业依法依规自主升级活化,并给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补贴、减免政策。针对老城区公共设施尤其是公交设施不足的问题,今年8月,首条串联沙面岛和永庆坊的巴士线路开始运营,巴士分沙面岛内循环线串联沙面整岛8个站点,外循环线串联沙面、南方大厦、文化公园地铁站、永庆坊等15个站点,有效将永庆坊和沙面两大景点的游客互相引流。
在品牌活动创新上,今年8月至12月,荔湾区首次尝试以政府为主导,在沙面岛举办“在一起”——2020沙面首届公共艺术季,国内外16位知名艺术家带来的公共艺术展览、极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