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南方+客户端
绵密的绿豆,加上姜汁烧酒,猪肉提前三四天买回,用糖和盐腌。
陈玉彩拢起蕉叶,先一层米打底,铺层绿豆,放入腌好的厚实肉,再盖上米和绿豆,用线将蕉叶扎紧实。
连日来,作为黄埔区穗东街庙头社区的一名居民,也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清早4点开始,陈玉彩都像这样忙碌着,预计准备5万个波罗粽。
拣毛、粘鸡冠、粘鸡脚、粘鸡翅、鸡尾、做鸡盆……和她一样忙碌的还有叶美英(下称“英姐”),她正赶着制作波罗鸡,预计准备上千只。
她们这样忙碌,是因为“波罗诞”就要来了。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是“波罗诞”庙会,这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就在今年农历二月十一,这个春天里,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将正式回归。
飨八方来客,浓浓粽香以待民俗盛会
尽管距离盛会还有一段日子,但穿过烟火气十足的宗祠,已能闻到巷道里传出的阵阵粽香。
仿古祭海、五子朝王、风雅颂歌……回想起往年“波罗诞”期间的情景,陈玉彩仍历历在目。“波罗诞”作为广府百姓最为期待的民俗喜事,亦是八方游客共享的文化盛会,陈玉彩非常确信,今年的“波罗诞”会比以往还要热闹。
“波罗诞”即南海神诞,缘起于黄埔南海神庙周边村落,至今至少已有千年历史。由此发展出的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15届,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最盛大的民间庙会,庙会上出售的粽子即称为“波罗粽”。
与珠三角地区民间粽子相比,波罗粽在用料上大同小异,甜的是枧水粽,咸的是糯米包豆,夹咸肉,但波罗粽最独特之处在于粽叶和蒸煮技巧。波罗粽的粽叶既不用冬青、竹叶,也不用荷叶,而是用芭蕉叶。经过处理的叶子保留特有的植物芬芳,打开做好的粽子一瞬间叶香伴着粽香,甚是美哉。
相传过去每逢“波罗诞”,村户十分忙碌,看大戏、观杂耍、逛庙会,村中少有闲人,无暇招呼前来拜访的亲友。于是村民就想出此法,在庙会前夕蒸好一大锅波罗粽,亲友来到把家门钥匙给亲友,嘱咐他们饿了就开门取粽吃,久而久之,成为习俗。
而由于波罗粽馅料丰富,必须要用木材明火蒸煮8小时才能让美味全部沁出。
上午11点,第一批粽子下锅,陈玉彩不时地要去炉灶旁盯一盯。“最大的波罗粽煮好了有5斤重,所以味道好不好,蒸煮是关键。”陈玉彩说。
陈玉彩老家在广东云浮,来到黄埔之后才学会波罗粽的制作,而后便从1995年坚持至今。虽然儿子还未婚娶,但陈玉彩已经准备好要把这门手艺传给自己的儿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
“全家人都在盼着今年的波罗诞,好多三年没见的亲戚朋友早早就说要聚一聚。”为了今年这个格外隆重的波罗诞,她预计准备5万个粽子,是以往的两倍还多。她想让更多前来体验这场民俗盛会的朋友们品尝到“波罗诞”的味道。
如今,波罗粽已经成为陈玉彩一家最重要的部分。凭着高超的老手艺,“彩姐”波罗粽不仅荣获“黄埔区”首届“巧姐制作波罗粽大赛”一等奖,更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饮食品牌,甚至很多佛山、东莞等地的食客慕名而来。得益于一颗颗沉甸甸的波罗粽,陈玉彩一家的生活也变得幸福而富裕起来。
传承手艺30年,见证“波罗诞”庙会年年兴盛
制作一只波罗鸡,远比想象中的复杂。从做鸡模到组装完成,总共要经过大大小小32道工序。
“这只60厘米高的波罗鸡,花了我半年时间制作,不是说想做马上就能做出来的。”英姐手里拿着这只10斤大的波罗鸡,展示给波罗鸡粘毛的过程。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第一步从做鸡模开始。英姐会从庙头村铜鼓山挖来粘土,捏成近似鸡的模型,风干后蘸在白石粉浴液中,取出再晒干,在“鸡肚”位置上放一条粗棉线,把元宝纸用煮好的粘米糊一层一层地糊在鸡模上待干后拉出粗棉线,把“鸡肚”刮开,小心取出泥模,逐成空壳纸模,再用元宝纸补回原棉线的缝隙,然后蘸白石粉水打底晒干,便成备用的鸡模。
“都是使用真鸡的毛,根据光鸡、毛鸡两大类,组装时略有差别。”英姐举起身边制作好的波罗鸡一一介绍。“洗净后按鸡的头、颈、胸、背、翼、尾分雌雄放开,除翼和尾毛外,其余的要把原入肉的毛头剪去,以利粘贴,然后上颜色。”
上世纪80年代初,英姐初中毕业,在庙头村开的一家饭店里打工,从那时起,她见证着“波罗诞”逐年兴旺。
当时饭店前的那条路很窄,进出波罗庙全靠这一条路。每逢“波罗诞”,街头巷尾便人潮涌动,饭店里“流水式”做饭,忙得不可开交。
让英姐对波罗诞印象最深的,便是看大哥、大嫂在“波罗诞”庙会期间卖他们手工制作的工艺品。
“波罗鸡、风车、剪纸,都很抢手,没一会儿装钱的箩就满满当当了。”英姐回忆起年轻时“波罗诞”的盛景,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其中卖得最火的便是波罗鸡。很多人来逛‘波罗诞’,都必定买一对波罗鸡挂在家里,图个平安吉祥。”在波罗诞文化的熏陶下,英姐慢慢跟她的大嫂学习起波罗鸡的制作。
上世纪90年代初,英姐师承大嫂,开始做波罗鸡,每年拿到庙会上去卖,波罗鸡总是卖得一只不剩。老一辈的村民知道波罗鸡是吉祥物,总会积极帮衬,“去英姐那买只波罗鸡回来”,成了村民们逛庙会的口头禅。
看到这项手艺被这么多人认可,英姐很高兴。下班后,英姐总会抽空制作起波罗鸡,逐渐从爱好变成了副业。退休之后更是将其作为打发时间的乐事,一做就是30多年。
由于制作工序复杂,过程辛苦,许多原来做波罗鸡的村民都纷纷“改行”做其他买卖了,但英姐仍坚守着这项手艺,她说,波罗鸡是源远流长的庙会文化的一部分,要好好传扬下去,今年的庙会会一如既往的兴旺热闹。
往年举行的“波罗诞”庙会中,英姐大概能卖完一两千只波罗鸡。传说每年的波罗诞中其中一只是会叫的,如果买到会叫的波罗鸡,就会鸿运当头,发财富贵了。
而波罗鸡从何而来,其中有个有趣的传说。
从前庙头村有个张姓姑婆无儿无女,养了一只大公鸡,毛色漂亮,神气昂然,斗起鸡来百战百胜。同村有个财主也喜欢养公鸡和斗鸡,叫家丁偷偷把姑婆的公鸡抢了过来,谁知这只公鸡从此再不啼叫。财主气极,就叫人把公鸡宰了,把鸡毛扔到垃圾岗。
伤心不已的姑婆将鸡毛一根根捡回家,洗净晒干,用黄泥作鸡身,纸皮作鸡皮,把鸡毛一根根粘上去,一只栩栩如生的公鸡做了出来。
第二天早晨,姑婆又听到雄鸡在啼叫,她高兴之余又做了不少这样的鸡,留下最心爱的一只。
适逢波罗诞的到来,姑婆就把鸡拿到庙会,大家就把这种鸡叫做波罗鸡。姑婆教会村中的姐妹做波罗鸡,久而久之,波罗鸡就成了游波罗必买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