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记忆广场、‘记忆之流’对侨批故事、精神的动人展示,给了我很多新启发。”10月18日,在侨批文物馆往西南不到2公里处的汕头西堤公园记忆广场人头攒动,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推出的首部话剧《风雨侨批》主创团队再次到公园重温历史、寻找灵感,编剧、导演赵曙光感慨良多。
江门台山银信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吸引游客驻足观看。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逛完博物馆才发现,原来华侨文化、银信文化与我们台山人日常生活这么近。”在刚刚过去的周末,黄先生带着读小学的孩子到江门台山银信博物馆参观。每逢节假日,到银信纪念广场参观的人数达到日均三、四百人次。
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2016年来,广东率先在全国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保护活化侨批、银信文化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在侨批、银信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活化中开展了丰富的创新实践;未来,还将利用革命文物、南粤古驿道、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等推动广东历史文化创新性保护、创造性转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创新▶▷在公共空间展示侨批文化
侨批是“爱国、爱乡、爱家人”的中华民族美德的体现。早在2013年,省档案馆协助国家档案局推动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在汕头、江门等地,这些珍贵文物纷纷“走出”博物馆,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
汕头西堤公园是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也是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如今已成为我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典型样本。自2016年9月开放以来,西堤公园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访客达450万人次。
在西堤公园,侨批被创造性地制作成500多块瓷砖艺术作品,嵌入西堤公园的公共空间里,为市民创造重温侨批历史文化的场所,实现历史文献展示与人居环境改善合理结合,在2017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而在江门五邑地区,侨批则被称为“银信”。在台山海口埠,侨批银信文化保护与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紧密相连——
漫步银信纪念广场,648片瓷片打造的20根银信柱按照爱国、教育等不同主题展示银信文化,无形的文化变得可触、可感。
2017年,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通过深入挖掘台山当地的银信文化,发动当地村民、高校教师学者等社会力量,搜集银信原件数百份,建成银信纪念广场,还修复了银信博物馆、古码头以及海口埠至梅家大院的河堤观光道,7.5公里古驿道亦随之焕发新机。
专家指出,将部分重要文献的片断进行视觉形象化处理,在城市公共空间展示,与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及利用工作紧密结合,有助于提升“世界记忆”项目的影响力。
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创新性地将侨批、银信在公共空间进行展示,探索出让侨批文化融入城市文明的新路子,也探索出增强市民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的新途径。
活化▶▷驿道活化为侨批文化注入新活力
每封泛黄侨批的背后,都是一颗赤子之心。不管是汕头西堤公园还是江门海口埠银信纪念广场,都逐渐成为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创业史的重要场所。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南粤古驿道正将这些节点串珠成链,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侨批精神在这些地方不断得到升华。
2017年初,广东依托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了“驿道依旧在,故人何处寻——寻访侨批银信后人活动”,邀请侨批银信后人讲述侨批银信背后的故事;与此同时,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侨批银信制作成作品“银信墙”在江门海口埠展示。
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推出的首部话剧《风雨侨批》生动展示侨批银信文化,歌颂了侨批人视信誉如生命的诚信精神,颂扬了海外华侨爱国爱家的情怀。
同样是南粤古驿道四大出海口纪念地之一,位于汕头市东里镇的樟林古港是侨批往来的重要港口。近年来,通过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当地设立了樟林古港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这个一度被历史掩埋的破旧港口,摇身一变成为华人华侨最爱的网红“打卡点”。
“南粤古驿道的保护活化为樟林古港注入新的生命力,红头船再次‘启航’。越来越多学者、年轻人到我们这里来,侨批文化挖掘、保护工作后继有人。”樟林古港研究学会会长陈澄波感叹。
展望▶▷构建诗意栖居的魅力岭南体系
侨批银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是广东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闪亮点。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一直以来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利用,深入持续牵头推进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串联整合沿线的名城名镇等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修缮了一大批文物遗迹、红色革命遗址,抢救性地挖掘保护了侨批、银信等文化遗产以及沿线珍贵优秀传统文化、工艺技艺等,发掘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并建设利用华南研学基地,规划建设了一批红色文化游径,打造开放式体验式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省自然资源厅正深入推进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省自然资源厅将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不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的原则,遵循“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规划方法,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及与之对应的空间载体活化利用,作为我省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为南粤大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充分空间资源保障。
据悉,在省级层面,《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充分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深入挖掘南粤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设置“构建诗意栖居的魅力岭南体系”专章,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岭南人文美丽体系。同时,也将推进国土空间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将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联系起来,以历史文化保护空间的方式来落实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