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广东 > 岭南文化 > 文化在线

广州交响乐团发布《马思聪作品集》 抗战时期作品重新受关注

时间 : 2020-09-03 13:21:19 来源 : 南方+客户端
【打印】 【字体:

  9月3日,由广州交响乐团演奏录制、收录了我国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先生《第一交响曲》《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思乡曲》的唱片《马思聪作品集》,在韶关举行首发和捐赠仪式。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一交响曲》此前极少见诸演出舞台。广州交响乐团此次录制,也是这两部作品面世近80年来的首次同期静场录音制作。

  这两首作品是马思聪1942年前后在韶关坪石任教期间所创作完成。他以音乐为武器参加抗战,饱含他对民族的热爱。在作品的诞生地发行这套唱片,意义不言而喻。

  本期文艺观邀请音乐学博士、现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何平及作曲家、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陈思昂,详解《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一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录制故事。

1.png

常任指挥景焕执棒徐惟聆及广州交响乐团完成马思聪《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思乡曲》录音。图片来源:南方+客户端

  何平:坪石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中有浓墨重彩一笔

  马思聪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中的先驱性人物。没有哪一个人像他这样,在音乐演奏、创作和教育领域取得如此让人瞩目的成就。

  他在1937-1946年受聘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开始在文学院任教;1938年8月,中山大学设立师范学院,马思聪转入任音乐教授。1940年,中山大学师范学院迁到广东韶关的坪石,本部设在坪石管埠,马思聪几经辗转也来到管埠,并在这里完成了他的《第一交响曲》和《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部代表性的交响音乐作品。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作的这两部大型交响音乐作品,其精神价值、艺术成就,堪称当时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顶峰之作。

  马思聪夫人王慕理评价在坪石的那段时光:“环境幽静,生活安定,他(马思聪)几个大作品,如第一交响曲、协奏曲等,都在那时不吃力地完成了,那可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

  这至少说明了3个问题:其一,坪石管埠在抗日战争的纷乱中,给人们的学习创造了一个相对安静和谐的小环境。其二,在这样的环境中马思聪的音乐创作处于顶峰时期;此时,马思聪想以写作大型交响音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响曲乐里,我该写我们这个浩大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奋斗,忍耐与光荣。”其三,战争的动荡,使马思聪夫妇认识到,只有和平的环境才是未来,他们渴望和平。

  马思聪对《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做了这样的说明:“这首协奏曲作于1943年的粤北,正是抗日战争年代,生活艰苦,但宁静。这首协奏曲反映了那里的自然景色,也反映了当时充满信心与欣欣向荣的心情”。

  这里提到的粤北就是坪石管埠。随着战局的变化,1943年秋,中山大学由坪石迁到云南的澄江,马思聪也离开坪石管埠,这时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应该完成了,或者说完成了绝大部分。

  这两部作品是我国早期的交响音乐创作,尤其《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或是我国近现代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提琴协奏曲体裁的作品。两部作品,一刚一柔,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马思聪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与学生谈他的大作品时,就多次提到管埠。有学者认为,音乐史学家应重新研究马思聪音乐创作黄金时代的时间和地点。

  由此,从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音乐创作背景,韶关坪石管埠应引起音乐界、史学界的重新认识,它应该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中有着浓重的一笔。

  广州交响乐团作为国内一流乐团和马思聪家乡的乐团,历来重视对中国作品的推广,这是使命、义务,更是责任。此次录制,除了重新认真解读马思聪音乐作品外,更从历史高度让人们永远铭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伟大音乐遗产。广州交响乐团不仅演奏了音乐,更演奏了历史。

2.png

常任指挥景焕执棒录音。图片来源:南方+客户端

  陈思昂:借发唱片之东风,小提琴传世之作折射新光芒

  我将广州交响乐团今天在韶关演奏的马思聪《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进行了改编,将其乐队声部弦乐四重奏化。

  有幸受命将大师之作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版本,责任重大,亦获益良多。

3.png

广州交响乐团首席/副团长张毅与“飞·粤”四重奏在韶关现场演绎独奏与弦乐四重奏《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片段。图片来源:南方+客户端

  欲尝试改编,首先要去熟悉了解原作。完成于1943年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国第一部以协奏曲体裁创作的大型小提琴作品,这部作品体量大,长达30分钟左右,音乐细腻柔和又丰满朴实,各乐章主题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作为特定的时代作品,它体现了相当程度的开创性,用变通的西方音乐形式结合中国风格音调(此作品使用了广东音乐素材)的写作模式,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当代中国音乐创作,即使在当下也是不可多得的“洋为中用”的经典范例。

  作品共三个乐章,音乐风格清新美好、积极向上。我通过资料文献了解到,1943年的粤北地区,生活虽然艰苦,但环境优美。春天里,杜鹃花开满山谷,景色十分迷人。这首作品既表现了当时粤北地区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色,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和作者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

  作为作曲人,我格外感兴趣的是马思聪先生在这部作品中如何使用民间音乐素材与西方音乐形式相结合。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能坚持民族化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的创作理念,是非常超前和难能可贵的。

  为名作改编,是与大师零距离接触的最好机会。通过对其每个音符设计、每个和声色彩的发掘研究,洞察作曲家内心深处蕴含的民族音乐情节与音乐创作理念,最直接地学习了解大师的创作特色。

  相信借广州交响乐团发行唱片之东风,这首经典中国小提琴传世之作能在新时代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而随着室内乐版本的诞生,定会为作品增加大量的演出机会,亦可看作后人对前辈音乐理念的学习传承与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