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南方新闻网
5日下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出炉。此前备受瞩目的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成功入选,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发掘。
作为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奖”,今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首次以网络会议形式在全网直播,观看总量达2278万人次。
最终,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成功入选。
上世纪80年代,“南海I号”沉船在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被发现,2007年被“整体打捞”上岸,“长跑”30余年终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整体打捞”史无前例
为何“南海I号”今年才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崔勇认为,“南海I号”比较特殊,不属于原址发掘,采用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发掘方式——整体打捞,因此改变了它的原始环境,需要等到发掘工作全部完成,证明当初“整体打捞”方案成功才能申报。“经过发掘我们可以看到,船底完整没有残缺,13年前的打捞方案的确是完美的。”崔勇说。
“只有‘整体打捞’方案才能最大限度提取古船的历史信息。”崔勇回忆说,这是专家们坚持选择这一最冒险方案的原因。但是,其实施难度之大,仍让许多专家忧心忡忡。“在20多米深、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海底,将载满易碎瓷器的古船完好打捞出水,就好比用铁篮子从水底捞出生鸡蛋那样难,简直是天方夜谭。”
最终,凭借广东文博考古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打捞团队的科学严谨,35根底托梁历时一个多月顺利穿过沉箱底部,由号称“亚洲第一吊”的“华天龙”号起重机吊船将载满货物的古船连同凝结物、沉箱共5500多吨重,整体起吊出水,平稳移入专门为之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
“南海I号”是本次入围终评的唯一水下考古项目。“历经30余年,‘南海I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壮大的全过程,是两代中国水下考古人的努力与成就。”崔勇说。
将对船身进行保护
整体打捞后,沉船保存环境不断改变,沉箱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承重能力也受到威胁,迫使考古队必须尽快进行考古发掘保护。
经过多方努力,2012年开始场馆改造,建设发掘平台,架设机械运载天车,引入现代化车间工程管理运作系统,采用最先进精确的测绘技术和各种影像、三维模型等数据采集模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建成了世界先进的现代化考古实验室。
截至2019年,“南海I号”共发掘文物近18万件套,其中瓷器约16万件套,铁器凝结物124吨。其中既有船货,还有船上的生活用具及旅客所携带的贸易用具或随身物品等。“下一步主要做的是对船体的保护、对出水文物的保护,会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可能还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和复杂的置换和保护过程,古船船身才能完整地呈现。”崔勇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