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为保障你的数据安全及获得最佳浏览效果,请使用最新版本的浏览器。

我们建议使用chrome或Microsoft Edge浏览器。

若你当前使用的浏览器为QQ浏览器、360浏览器、2345浏览器等仍出现该提示,请切换至极速模式。×

网站支持IPv6
首页 > 政务专题 > 城市更新行动进行时 > 城镇老旧小区 > 改造案例
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推介Ⅶ——城市生态修复类
2024-05-30  10:04    来源:规划中国公众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各地积极探索、分类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积累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为发挥典型案例示范作用,2024年1月2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了第一批8类共28个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现将逐类推介具体内容。本期推送第七类:城市生态修复案例,欢迎分享。

图片

  海报制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更新分院.

案例20

安徽省合肥市园博园项目

——重塑生态功能,打造海绵公园,活化既有建筑

  合肥园博园位于“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举办地骆岗公园,占地面积490亩,街区南北总长约2公里,过去为骆岗机场,其中16.1万㎡老建筑由办公、机修、住宿、仓储、食堂等建筑功能组成,主要用于机场配套服务。

  园博园项目于2022年8月启动,2023年9月完工。更新过程中坚持“特色保护、有机更新”基本原则,采取“以留为主,改、拆、移为辅”的手法进行建筑更新,最大程度保留和保护既有建筑和现状植被,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让老建筑焕发时代活力,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机场特色的城市公园商业综合街区。

  1.重塑园区生态功能。开展区域生态资源评估和场地评估,识别重要生态功能。通过地形塑造、植物风貌打造、土壤改良等方式重塑场地自然风貌,保留乔木近万株,让硬化面积达31%的旧机场转化为蓝绿空间占比超75%的城市生态功能区。

图片

图片

  2.提升园区海绵功能。采用透水铺装、植草沟、溢流雨水管网等手段,打造近30万平方米下沉式绿地,疏浚建设水系和湿地超1000亩,运用雨水回收、海绵设施净化、水生动植物净化吸收、补水置换净化等技术,实现区域内水系统自平衡、自循环、自净化。

图片

图片

  3.最大程度保留保护既有建筑。采取“以留为主,改、拆、移为辅”的手法更新建筑,坚持用地边界不变、街巷布局及尺度肌理不变、院落组合格局及特点不变,将骆岗机场16万平方米的老建筑群改造为“食住行游购娱”一体的园博小镇。

图片

图片

  4.“规划、业态、运营”一体推进。坚持“业态先行、运营前置”,引入运动、文创、体验、游购、科普、康养等各类绿色休闲产业,同步推进项目建设,实现“开园即开业”。

图片

图片

案例21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山景区保护提升项目

——修复山体生态,完善服务功能,延续文化特色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宝塔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高度概括了宝塔山的崇高地位和精神实质。宝塔山位于延安市城区中心,受“三山两河”特殊地形限制,长期以来群众在山体靠山切坡自建大量窑洞,布局散乱、人景争地问题突出,山体生态破坏严重,影响革命圣地形象。2017年,延安市坚持保护文物、改善民生的总体思路,启动宝塔山景区保护提升工程,加大山体修复力度,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1.强化地质灾害治理。针对滑塌的边坡、山体栈道、两侧岩石和窑洞滑塌等安全隐患进行加固处理,实施排洪及水土保持工程。在此基础上系统性生态修复,重建山体生态,恢复景区环境原貌,提升景区环境品质和安全性。

图片

  2.完善服务功能。优化空间格局,植入旅游服务咨询、博物展览、咖啡厅、书吧、休息等功能,采用地景化的建筑处理,屋顶空间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具有纪念性、瞻仰性和朝圣特征的空间格局。

图片

  3.实现山水融合。保留并修复部分山体窑洞,通过梳理宝塔山、南川河、城市的关系,将建筑融入山水之间,建筑风格延续地域文化特色,实现新旧建筑交融共生。

案例22

广东省深圳市茅洲河治理项目

——创新流域治理模式,实现污水处理回用,厂网河一体化管理

  茅洲河治理项目位于深圳市西北部,受快速城市化、人口过度集中、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影响,茅洲河流域内55条干支流水质曾全部为劣Ⅴ类,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周边居民生活。2016年以来,深圳市通过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深圳这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水污染治理路径,使茅洲河水质实现从黑臭到Ⅳ类水的跨越,从曾经的“深圳脸上的一道疤痕”重回渚清沙白、水草丰美、白鹭翔集。茅洲河的治理,不仅“治”出了秀水美景,更“治”出了百姓口碑。

图片

茅洲河宝安段治理后(摄于2021年)

  1.创新流域治理体制机制。成立流域管理中心,统筹调度流域水治理工作,破解流域内不同管理单位之间职责不清、调度不畅、多头管理等问题。采用EPC总承包模式,以流域为单元将治水项目整体打包,形成“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新模式,推动治水项目质量和效率提升。

图片

茅洲河燕罗湿地整治后(摄于2021年)

图片

茅洲河光明段整治后(摄于2021年)

  2.实现污水处理回用良性循环。坚持全市域雨污分流的技术路线,推动治水从末端截流向源头治理转变,流域内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1万吨、总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20万吨/日,出水水质均达到准Ⅳ类以上。建成全流域补水网络,对39条支流每天生态补水96万吨,提升水环境容量,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2578个,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

图片

茅洲河燕罗湿地整治后(摄于2021年)-全景

茅洲河光明楼村旧桥段整治前后对比

  3.实行“厂—网—河”一体化管理。以流域为单元,以水质目标为导向,推行全市域排水管理进小区,提升水务设施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构建以社区河长为支点,融合社会综治网和排水管养网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多方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

图片

茅洲河与沙井河交汇处(摄于2021年)

案例23

江西省九江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更新项目

——安全底线品质提升结合,历史文化现代潮流融合,运营前置多元业态综合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项目位于九江市浔阳区琵琶亭沿滨江路至经开区新开河口岸线,总长约11.2公里,于2022年启动改造。针对城市体检过程中发现的“市民临江不见江”问题,该项目通过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构建完整防洪体系等措施,提升沿江生态品质,保护和展示九江文脉,丰富城区文化旅游产品,拉动九江城市旅游新消费。

图片

  1.防洪安全底线与水环境品质提升相结合。严格按照防洪标准加固整治长江岸坡,背水面20米范围内不新建永久性大中型构筑物,使长江干堤和已建护岸工程构成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坚持绿色生态理念,推进沿江生态廊道和海绵城市建设。

图片

原有防浪墙

图片

改造后的防浪墙

  2.整体改造与微空间改造相结合。通过滨江绿道整体贯通及路侧绿化提升、琵琶亭景区绿化景观提升,以及锁江楼、浔阳楼、莲花广场等改造,打开沿江视野,形成江城联动格局。

图片

  3.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潮流文化相结合。对沿江景点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实现文化与旅游、生态与旅游等业态有机融合,让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形成良性互动。

  4.项目建设与运营前置相结合。运营方提前参与前期改造方案设计,项目改造完成后,形成文化旅游、特色餐饮、休闲购物、水上观光等多业态综合体。开园以来,策划举办各类主题活动50余场次,累计接待市民游客200万余人次。

图片

附件下载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