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手机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特色服务 > 文物博物馆

重回800年前的南宋商船 解密“南海一號”

时间 : 2015-01-23 10:39 来源 : 中國青年報 作者 : 秩名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孫鍵在“南海一號”發掘現場進行檢查

  800多年前的一天,一艘滿載瓷器的南宋商船駛過南海的海面,出於某種不幸,這條船沉入了海底。如今,在距離沉沒海域20海裡的地方,這艘船得以重見天日。在廣東陽江,人們專門為它打造了一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它的棲身之所名叫“水晶宮”。
  2015年1月15日,在“水晶宮”裡的沉船發掘現場,考古隊領隊孫鍵伸手揭開腳下的白布,裡面露出了嵌入淤泥裡的白色瓷器——他的腳下正是那艘沉沒了的商船。
  從1987年無意中被發現,人們向來對它知之甚少。“一塊瓷片,一片船板,面積約1平方米、高約30厘米的凝結物。”上世紀80年代末寫於《南海沉船的發現與預備調查》的寥寥數語成為這艘長達21.8米的沉船僅有的資料。已故的中國水下考古之父俞偉超先生將這艘沉船命名為“南海一號”。
  長期以來,作為一艘船體較大、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木制沉船,南海一號被視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証者,早期中國貿易史和文化交流史的鮮活樣本。從1987年至今,包括孫鍵在內的幾代中國水下考古隊員先后投入到這項巨大的水下考古工程中來。
  從2014年開始,長期覆蓋在南海一號上的淤泥被逐漸清理,深埋於其中的文物開始顯現,考古發掘工作終於進入大面積的文物提取階段。
  “以后我們要解决很多問題,比如船從哪裡出發、到哪裡去、船的航路是怎樣的,我們與哪些國家有貿易往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負責“南海一號”考古發掘工作的另一位領隊劉成基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結合歷史背景,通過沉船和船載文物的研究,希望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你們發現這樣的沉船該怎麼做
  “南海一號”躺在水晶宮的正中間,水晶宮的屋頂是弧形的,為了防止陽光對船體的強烈照射,上面遮蓋了一層黑布。水晶宮的兩側可供游客行走參觀,隔著護欄,游客能清晰地看到800多年前出窯的瓷器正泛著亮光。
  放眼望去,一摞摞規格相同的瓷器整齊地碼放在一起,平躺嵌入淤泥中,就像算盤上排列有序的白色算珠﹔如黑色石塊般的凝結物裡粘連著銀鋌、銅錢、鐵鏽和瓷器碎片﹔左右船舷的木板清晰可見,考古隊員推測,中間暴露出的木板就是船的甲板。船頭和船尾處已不太能夠辨認,一層層黑色的淤泥覆蓋在上面。
  但這些淤泥對考古隊員來說卻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在發掘工作中,考古組的隊員將沉船分為12個探方,再逐一將每個立方米內出土的文物標號,寫明坐標,就連淤泥也有自己的“身份証”——通過對他們的土樣分析,能了解沉船的保存環境。
  自2007年沉船被整體打撈出水以來,這樣的大規模文物提取是最近一年才發生的事情。而這距離1987年第一次發現沉船,已經過了整整27年。
  那是一個海底尋寶的瘋狂年代。英國海洋探測公司為尋找一艘載著6箱白銀、385.5噸細錠的東印度沉船,與廣州救撈局在廣東陽江南海海域共同打撈。結果,1噸多重的抓斗意外打撈到了百余件精品文物和中國古錢。隨后,國家文物局根據撈上來的文物鑒定出:這是一艘宋元沉船。
  但對於這艘船更多的期待隻能停留在想象裡。中國的水下考古在當時還處於“一窮二白”的境地,參與過當年打撈行動的張威告訴記者,當時的水下考古設備幾乎為零,連潛水服都是國外二手的。也正是從那一年起,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组正式成立,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開始了蹣跚起步。1989年,國務院頒布《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1990年,我國有了第一支水下考古隊。
  但礙於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限制,打撈“南海一號”仍然是一項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孫鍵曾當面問過水下考古之父喬治·巴斯。“你們發現這樣的沉船該怎麼做?”“我們不做。”喬治·巴斯斬釘截鐵地回答。
  真正讓項目重獲新機的轉折發生在2001年。受香港“中國水下考古探索協會”的資助,一支12人組成的水下考古隊終於開始了海下探摸的工作。孫鍵是當時的成員之一,談起第一次下水的情景,他仍然能清楚地記得大海深處的黑暗帶來的恐懼感,“隻能聽到自己的呼吸聲,不知道周邊是什麼。”水下20多米的能見度幾乎為零,有時,孫鍵索性閉著眼摸,但原先發現文物的海域此刻卻跟隊員們開了個玩笑——頭一個月的工作一無所獲,當時的日記上留下大量“不順利”的字眼。
  就在所有人都要放棄的時候,驚喜終於出現。黑暗中傳來旁測聲納的回聲,微弱的光亮起,接近,變得更亮。考古隊員最終發現了沉船上的凸起物。
  會否像古墓打開的瞬間,船上的物體因見光而腐爛消失
  在南海一號的發掘現場,貼著一幅由500張照片拼成的船體正攝影像。這張圖攝於2014年5月20日,一片黑色的淤泥中,白色的瓷器依稀可見,左右船舷的印記清晰。
  但在2007年南海一號剛剛出水時,誰也不知道沉箱包裹著的木船是怎樣的狀態。
  在此前幾年,考古隊員已經進行了多次水下調查,召開了七八次專家會。沉箱正是整體打撈方案中的一個獨特設計——用來保護船體,防止散架。2007年,考古隊員將沉箱投入水中,試圖將南海一號包裹在中間,底部用鋼梁托住,然后整體打撈出水。起初,學者們曾擔心沉箱是否能恰巧罩住南海一號,一旦不能,它可能將沉船攔腰截斷。直到第一次試掘,這份焦慮感才終於消除,沉箱恰好包住了船體。
  那時候,孫鍵基本已將水下的沉船摸了個遍。最終的打撈創下了平均每人水下作業65個小時的記錄。“像紙包著雞蛋從泥裡撈出來”,上岸后,打撈隊員將沉箱放在一排圓柱形的氣囊上,如同傳送帶一般,滾動的氣囊將南海一號運入“水晶宮”。
  打撈成功的沉船一時間成為學界討論的焦點。有學者說,這條船“像個胖子”,是條福船(福建、浙江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稱),耐波性好﹔也有學者發現,南海一號甲板幾乎與海平面平行,而在世界沉船歷史上,這樣保持良好姿態水平的沉沒非常罕見,這可能是因超載所致﹔還有研究者開始分析木船千年不腐的原因:除了被淤泥覆蓋,避免氧化破壞外,也許還和“南海一號”是由抗浸泡性比較好的木材南亞鬆打造有關。
  要真正解密“南海一號”,無疑需要進一步的發掘。在2009年和2011年,考古隊員們曾先后進行了兩次試掘。
  第一次,考古隊員嘗試在水下發掘,沉箱浸泡在水裡,考古隊員穿著潛水服作業,游客也可隔著玻璃觀看。但效果卻不如意,“人進去一攪,泥水渾濁得跟粥一樣。”孫鍵記得,水下抽泥的速度很慢,貝殼經常把管口堵住。水下發掘的提議被否定了。
  第二次,考古隊員抽干了上層的海水,沉箱裸露在空氣中。打開沉箱上蓋的時候,許多隊員曾擔心會否像古墓打開的瞬間,船上的物體因見光而腐爛消失。好在,暴露在考古隊員眼前的只是一片淤泥和凸起的不規則凝結物。隨后,考古隊員利用探方開始一點點清理掉淤泥,深藏於其下的瓷器逐漸露出真面目。
  這一次,考古隊員確定了船首和船尾的准確位置——船長21.8米,寬9.6米——這兩個數字的確定用了整整24年。
  “遠比你想象的困難得多,要非常慎重。”孫鍵說。1987年時,他是一個剛剛投入考古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如今他已長出白發。
  等這條船全部發掘出來了,我可能就要坐著輪椅來看它了
  伴隨著沉船面貌的逐漸清晰,研究者們很難不去想象800多年前發生在這條船上的一切——如今清晰可見的兩側船舷旁,也許曾經站立過南宋的船員。
  這些年裡,考古隊員在沉船上發現過豬骨和果核,黑色的茶盞和少量的錫碗,人們推測這是船員的日用品。異域風格的金飾和眼鏡蛇骨讓人們推測船上可能有阿拉伯人,那時,在廣州的外國人跟現在一樣多。意外的收獲還包括隻剩下梳頭體的木梳殘件、有著長長手柄的銅鏡,甚至一方硯台——也許在800年前的一天,一名船員正在南海一號上奮筆疾書,之后就留下了這方讓人浮想聯翩的硯台。
  事實上,南宋是中國歷史上將海上貿易提到前所未有地位的一個朝代。也是在南宋,海上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第一次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的統治地位。“南海一號對於研究和復原波瀾壯闊的海上絲綢之路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孫鍵坦言
  2013年10月,中國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外交構想。巧合的是,1個月后“南海一號”全面發掘工作宣布正式啟動,决定用三四年時間,取出全船6~8萬件文物。
  “以前我們追著地方領導屁股后面講這條船保護得不錯,該發掘,但他們不是很積極。”已經是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的張威告訴記者,自己為此經常跑到領導辦公室,一邊畫圖一邊做領導工作。如今,許多地方反過來要求張威去當地建立基地。
  對於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和“南海一號”來說,這顯然是個好消息。
  “以前條件不行,現在所有的設備都是為‘南海一號’量身定做的。”劉成基向記者介紹道,如今現場勘測組使用的監測設備能如實記錄下沉船上發生的每一厘米的移動,“以前的考古發掘,設備和技術比較落后,發掘過程很難復原。這個測繪平台可記錄發掘全程,每一天的情況可以倒查。”
  “水晶宮”裡的考古隊員們也已經習慣了緊鑼密鼓的工作節奏。 “我昨天還找出了一個新玩意,不知道是不是銀的。”一位隊員正將分好類的物品寫明標簽。這兩天,他和搭檔一共將19箱物品分好了類,這其中包括貝殼、鐵鏽、瓷片、朱砂、骨頭……還有隊員負責在一箱細碎如粉末的物體中篩出直徑隻有幾毫米的細珠。
  在考古學家們看來,這艘沉船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孫鍵說,“南海一號”最重要的文物就是這條沉船,它比船貨的研究價值還要高,“船就是會移動的房子,一定數量的人群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形成一個完整的社會形態。”他告訴記者,以前人們更關注那些出土的瓷器,關注“這東西值多少錢”,“覺得沉船發掘就是撈瓷器,現在開始有了遺址的概念,我們更多的要摸清家底,看遺址的現狀和保存狀況。”
  “等這條船全部發掘出來了,我可能就要坐著輪椅來看它了。”1987年第一次下水看南海一號時,張威34歲,“我這大半輩子都跟著這條船”。
  如今,人們可以隔著玻璃觀看南海一號的發掘現場,透過它,能看見南海上的煙波浩渺,800多年前,一艘南宋木船在那裡沉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