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急需技战术“顶端设计”来备战
中国足球急需技战术“顶端设计”来备战
看着中国队上半场后半段开始中场完全处于下风,非被对手断球、即自己传失误,根本组织不起进攻、场面很被动,一个本能反应是:别和日本队中场纠缠,以己之短,对敌之长,为何不快速通过中场,直接找前场郜林杨旭高点,或长传两边下底传中、或两边直接斜传进禁区,以高度和身体优势冲击对手——像朝鲜对日本那样,一个高中锋头球摆渡、射门就解决战斗……
这只是“不懂球帝”们不屑一顾的胡思乱想,还是此即技战术之雏形——你制约了我,我就要想如何反制约之?而所谓“顶端设计”,不是丢了球去补救,上半场非常被动、中场赶紧换人的那种,而是还没发生问题时、及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的对策设计。
日韩朝足球风格几乎一成不变,先从“理论上”找到其漏洞绝非只是“纸上谈兵”。
日本有点像巴萨、西班牙,靠娴熟控球在中场“织网”,你若屯重兵于中场与之拼控球、斗脚法,即掉入其“陷进”,断无取胜之理,如欧冠中之曼联、阿森纳……而像切尔西先后场密集防守,再直接长传前场,只要第一点拿住球,或自己突破、或传中给队友插上创造机会,巴萨大肚子般中场全没用了,孔雀屁股般弱点即暴露无遗。拜仁则用钢铁侠般身体和体能优势从后场就紧逼巴萨,使其不得不仓促出脚、根本无法从容中场“织网”,哈维、伊涅斯塔、梅西“铁三角”顿成无源之水。切尔西拜仁经典般获胜先来自顶端战术设计,后是实力使然,还是先有实力?但缺一不可却是千真万确。
韩朝皆出脚快,传球低、短,奔跑多,阵型细、长,碰到一看二慢三通过、重心高的对手,韩朝皆如辣椒般犀利、这也是他们对付欧美球队的“一招鲜”,但其弱点是推进层次多、慢,防守回收慢。国足进朝鲜第一球、及高洪波率队东亚四强赛3比0胜韩国应是个“模板”——不跟对手节奏跑,多长传进禁区,再2-3人快速跟上形成冲击。
近年来一直有“中国队应形成像巴萨、西班牙、日本那样的固定风格”的呼声,此乃最操蛋的“顶端设计”,纯属自捆手脚、自废武功。与日韩朝只有一种身材、一种文化不同的是,中国足球有各种身材、各种风格球员可挑选的优势,既然有郜林、杨旭、冯潇霆、张琳芃等众多1.85米以上的高大球员,为何要只打地面?为何战术设计中不多些长传、高球、头球?是否甚至禁区内可牵扯多名后卫“站桩式大中锋”也可做打亚洲队选择之一?中国足球从一开始就应更多元化、立体化?
郑智一后撤,中场就没“会”传球的了,但为何不用蒿俊闵?恐怕此非单个换人、用人问题,而是中国足球有高大前锋、后卫,同样也不缺孔卡型中场人才,早年容志行、彭伟国、曹限东、李辉,如今张稀哲,就看如何“人尽其用”、设计、雕琢。非已出不了赵达裕、古广明、曹限东……而是一开始就“设计”了非常急功近利、非常单一的“标准”,然后把很多特点鲜明、只是个还不够高,速度不够快、防守不够积极……的“未来之星”全扼杀在摇篮里。
乒乓球各种旋转,篮球挡拆、掩护,排球各种快攻,无一不是先来自实战、再回到“书面”“电脑”设计出来的,而足球阵型从WM简化为424则直接引发了一场革命。中国足球缺“设计”最显著的例子,是近年来国足、联赛各队角球、任意球极度缺乏想象力,全“闭着眼”踢出去了事,极少有以设计好模式,如前点后蹭、远门柱包抄,或专门安排俩门柱、点球点专人争顶……之进球杰作,甚至远不如当年蔡锦标、高升、范志毅、杜威……等高大中后卫还能高高跃起、角球头球破门。其它如传中的落点、脚法,全没一点设计痕迹。是球员能力下降,还是压根没“想法”?
和任何领域“顶端设计”一样,设计首先要解放思想,敢想、然后敢干,像殷铁生北京奥运会给每个队员写条,要求谁传中、怎么传,谁接应……那样的“设计”,纯属捆绑队员手脚的“八股文”、只有死路一条。
中国队急需更好的“顶端设计”来打好40强赛和12强赛。
(周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