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滑鸡、客家豆腐、香芹炒木耳、腐竹肉片、冬菇鸡汤……临近中午,热气腾腾的家常菜摆放在餐桌上,阵阵饭菜香从竹苑社区金龙横街康体服务中心飘出。近日,中山市首家以公有物业为阵地,引进第三方机构运营,拥有高规格自建厨房的“香山长者饭堂”在东区开张,最低只需6元一份。周边居民纷纷奔走相告,相邀来这里尝鲜。
近年来,东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加快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成“1+N”老年助餐服务供应网络,实现“香山长者饭堂”11个社区全覆盖。除竹苑社区以外,东区街道其他“香山长者饭堂”就餐点也同步按下启动按钮。从两年前的撒网式铺设,到如今提标扩面、优化升级,东区街道的长者助餐工作正式全面升级、启动运营。建设“香山长者饭堂”,把老年人的“食”事办好,让越来越多长者在“一顿热乎饭”中感受到浓浓的关怀。
图:东区街道“香山长者饭堂”启动仪式上,颁发长者饭堂监督员聘书
图:社区志愿者指引长者使用智能结算系统
图:长者在竹苑社区康体服务中心“香山长者饭堂”就餐
形成“合力”
探索发展“香山长者饭堂”,让饭堂“既要开得起,更要开得长久”,是东区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心关爱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重要体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东区街道将“公益性+市场化”作为长者饭堂的发展导向。当前,东区街道的长者饭堂普遍由政府提供场地,引进第三方机构运营,通过“政府扶持一点、企业让利一点、社会资助一点、老人拿出一点”模式,经营者减轻了一定压力,老年人好吃不贵地解决一日三餐,四方联手烩就一顿“暖心暖胃”的长者“爱心大餐”。同时,鼓励“长者饭堂”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市场容量和消费群体,承接其他营利性服务,以利润作为补贴资金反哺长者饭堂运营,保障长者饭堂长久运营。
图:竹苑社区“康体服务中心”多功能室。
灵活“布点”
中央厨房配送、自建厨房、单位饭堂、酒楼叹茶……“新”饭堂的全面启动,一改往日统一配餐模式,跳出了传统,走向灵活。
在三溪村梁氏宗祠,十来位长者在餐桌前聊天说话,配餐车一到,长者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延续祠堂庙宇摆酒设宴的传统,梁氏宗祠成了一处长者饭堂。这样的例子还有桃苑社区的欧氏宗祠。早在长者饭堂铺设之初,很多社区都有点无从下手,通过一场场现场会,在“你学我用”中各社区逐渐打破修建饭堂的传统思维,把长者饭堂向祠堂、星光老人之家等延伸。
图:三溪村梁氏宗祠的长者饭堂
东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协调场地重新打造“香山长者饭堂”,同时结合服务中心场地优势,将休闲娱乐、康复理疗、用餐配餐等功能集合在一起。
花苑、起湾、齐富湾等社区将长者饭堂设置在党群服务中心,夏洋、桥岗、远洋等社区则将长者饭堂延伸至小区的党群服务站,充分利用服务中心(站)现有物业设施,并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范进行适老化改造,配置助餐配餐功能区,增设监控、呼叫铃等必要设施。
部分社区做活了“餐厅挂牌”模式,推动长者饭堂走进大众餐厅、茶楼酒家,让长者拥有更多的餐食选择,既“接地气”又“高大上”。同时积极争取商家让利,提高长者就餐质量,就餐人数稳步增加。
图:社区长者在茶楼“叹茶”
在优化升级过程中,东区街道还推动有条件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餐厅向老年人开放,有效降低长者饭堂的运营成本。
图:东区街道公共服务办饭堂对长者开放。
汇聚“资源”
在形式多样的长者饭堂中,受到了各方资源的介入和支援,而其中也涌现了一些创新品牌,竹苑社区的“爱心骑手队”正是其中之一。目前这些爱心骑手均是社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加入骑手队成为一名志愿者。
图:爱心骑手上门为行动不便长者送餐。
年逾花甲的欢姨是其中一位志愿者。她平时就喜欢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现在社区的“香山长者饭堂”开张了,她闲暇时就到这里协助配餐工作,还帮助周边行动不便的老人取餐送餐。不仅如此,社区还联动街道公服办、妇联、人社部门以及专业机构,对低龄长者进行符合厨房业务需求的再就业培训,促进低龄老年人在“长者饭堂”上岗,实现“银发红利”。
街道“双百”社工也依托“长者饭堂”搭建邻里交流平台,将助餐配餐服务与独居、空巢等特殊老年人群体探访、关爱、精神慰藉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以助餐配餐服务网络为支撑,融入医疗护理、心理调适等服务内涵,使长者饭堂成为老年人健康养老、休闲社交的温暖港湾。
图:“双百”社工在远洋社区长者饭堂了解长者对饭菜的意见。
东区街道是中山市老年人口最多的镇街之一,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普惠、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征途中,把握时机、顺势而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东区特色的高质量为老服务发展之路。
东区街道将“香山长者饭堂”建设作为契机,着力提升老年助餐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形成规范化、多元化、品牌化的长者用餐供应体系,打造出“香山长者饭堂”的“东区样板”。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