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市县动态

民政部推广广州市婚俗改革经验

2023-02-08 17:08:28 来源:国家民政部 阅读次数:110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婚姻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婚俗领域移风易俗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事,是人民群众操心的事,是社会舆论关注的事。

  民政部高度重视婚俗改革工作,2020年印发《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21年分两批共确定了32个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婚俗改革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得到有效遏制;结婚颁证服务、集体婚礼等,广受新人欢迎;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普遍开展,婚姻家庭服务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党员干部的婚丧嫁娶行为形成规范,婚丧习俗改革普遍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活动深入人心。

  2022年12月30日,民政部召开全国婚俗改革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总结交流婚俗改革经验做法。会上,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河间市、上海市奉贤区、浙江省三门县、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河南省宁陵县、广东省广州市介绍了开展婚俗改革的经验做法。《中国民政》杂志1月上刊发专题道,选登了8个地方的会议发言。


  广东省广州市实施“五大工程”打造创新服务品牌

      广州市立足特色优势,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婚姻服务措施,实施“五大工程”,打造创新服务品牌,婚俗改革工作不断取得积极成效。

      打造最美婚姻登记处“一流阵地”,婚姻服务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先后投入经费4500多万元,新建、改建、扩建12个婚姻登记服务场所,全市婚姻登记处颁证厅、婚俗文化展示厅(馆/长廊)服务面积均超2000平方米,不定期开展婚姻家庭辅导、集体颁证(婚礼)、婚俗文化宣传等活动,婚姻登记服务场地、硬件设施和服务供给全面提档升级,有力满足群众服务需求。

      创新结婚颁证集体婚礼“两项仪式”,婚俗新礼仪引领新风尚。在传统文化街区、公园景区、城市广场和网红打卡点打造“花城有囍”户外颁证点,建立特邀颁证嘉宾库,提供结婚颁证远程观礼和特邀颁证服务,弘扬文明健康、低碳简约的现代婚俗新风。举办形式多样的“花城有囍”集体婚礼,近年举办近20场,累计有1500多位新人及亲友参加。

       创立婚姻家庭辅导“三维平台”,婚姻服务内涵不断拓展。搭建婚姻家庭辅导队伍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平台和婚恋交友平台,形成多层次、广覆盖、便捷化的服务格局 。全市投入经费450多万元,组建专业服务队伍11个,培育辅导员50多人、志愿者300多人,近年来举行线上线下活动140多场次,服务1.5万多人次,2021年离婚人数同比下降16%。成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机构和婚姻家庭专家委员会,设置专兼职调解员1100多名,建设省级“舒心驿站”10个、心理咨询室30个,调解案件超2600件,有效排查化解群众婚姻家庭矛盾纠纷。通过多种活动帮助青年群体树立正确婚恋观、家庭观,去年以来服务群众3万多人次,牵手成功1500多对。

       顺利落成婚俗改革“四大阵地”,婚姻文化资源集聚发力。强化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成广州从化婚俗文化馆、广州婚姻文化研究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花城有爱”驿站婚俗文化宣传阵地,打造集实物陈列、多媒体宣传、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婚俗文化教育基地,搭建理论研究平台,将家风家教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在社区开展公益讲堂、纠纷调解、家庭教育等服务,推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

       全力推进婚俗文化产业“五大项目”,婚俗改革迸发新活力。市政府将发展婚俗文化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实施婚俗文化产业“五大项目”,即建设婚庆产业园、打造婚庆文旅品牌、举办婚庆博览会、建成“婚纱一条街”和创新婚庆特色服务,引进社会力量打造集研学、婚礼、餐饮、酒店为一体的生活旅游婚庆体验基地,搭建婚庆文化旅游产业共享平台,推动婚俗改革与新时代群众需求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激发婚俗改革新活力,积极探索婚姻服务、婚庆产业和市场资源整合发展新路径。


       浙江省结婚大事简约“不简单”

  近年来,浙江省以婚俗改革为总牵引,扎实推进婚姻管理高质量发展,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了民政力量。

  领导重视、高位推动。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将婚俗改革作为“浙有善育”重点任务,纳入文明城市及地方年度工作考核。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副省长牵头,每两个月召集领导小组例会,常态化研究部署、高位推动。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婚俗改革工作和标准化建设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省各地加大投入,2020年以来共投入2.26亿元。三是党员干部带头。各地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婚丧,签订责任书,列入考核并实行报备制度。

       健全机制、高效协同。一是细化方案抓落实。省民政厅先后出台《全省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关于推动家宴移风易俗操作细则》等一系列文件。联合多部门出台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等文件,协同推进婚俗改革。二是持续深化广覆盖。确定一个国家级(三门县)、37个省级、48个市级婚俗改革实验区,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联动推进婚俗改革。各实验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牵头、民政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三是巩固成果促长效。省民政厅出台标准化建设和婚俗改革评估验收、婚姻登记员服务礼仪规范等制度。

       建强阵地、做优服务。一是高质量夯实婚姻登记工作基础。修订出台《浙江省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开展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省通办”。联合多部门出台10个规范性文件,建立妥善处理婚姻登记案件协作机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二是高标准建设暖心服务婚姻登记机关。全省101家婚姻登记机关场所建设全部符合3A级以上标准,4A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普遍设立婚俗文化展示馆(厅、廊)等。三是常态化创新特色颁证和集体婚礼。建成特色户外颁证基地99个,健全特邀颁证师制度,开展集体颁证活动1643次,举行集体婚礼242次。四是全方位深化婚姻家庭辅导教育。“浙江省婚姻家庭辅导平台”线上平台累计提供个案辅导1.7万人次。全省婚姻登记机关共提供线下个案辅导服务50万人次,离婚辅导成功率48.3%。推出“婚前教育”云课堂专栏,各地举办线上线下新婚课堂等活动2533场,服务群众108.3万人次。各地大力推进婚姻家庭辅导进社区(村),设立服务站点1082个。

       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一是社会组织助力婚俗改革。推动成立5家市级、13家县级婚姻家庭协会,组建专门服务队伍。联合省台办连续5年举办浙台婚姻家庭文化之旅活动。省婚姻家庭协会成立100余人专家志愿者服务团,开展婚姻家庭指导和法律服务公益活动,举办婚姻家庭辅导师培训班。二是自治组织推进移风易俗。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作用,2023年底实现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在行政村全覆盖。全省各村(社区)开展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和自治章程的修订完善工作,普遍将婚事简办、文明婚俗等新型婚育文化融入其中,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三是多元平台弘扬婚俗文化。各地搭建家风家教、简约婚礼、婚姻家庭文化教育等示范基地84个,开展金婚庆典、婚姻家庭法律文化宣传、好家教好家风好家训宣传等活动810场。


内蒙古自治区扎实推动婚俗改革弘扬新风正气

      新时代新征程,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婚姻家庭的重要论述精神,多措并举,扎实推动婚俗改革,弘扬新风正气。

      提高站位,构建婚俗改革新格局。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自治区印发《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婚俗改革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包头市青山区、赤峰市红山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等试点地区分别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区直机关单位和部门为成员的婚俗改革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周报告、月通报制度。二是强化政策集成。将婚俗改革纳入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家庭和睦、夫妻互敬、喜事新办简办等婚俗新风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实施方案》。纪检监察部门在《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宜的规定》中明确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举办红白喜事的标准,并实行备案制。三是强化资金支持。自治区本级福彩公益金可用于婚姻登记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及购买服务等方面。截至目前,全区各级政府投入婚俗改革工作经费共计1.59亿元。四是强化目标定位。将婚俗改革重点确定为:喜事新办,倡导简约绿色婚礼;喜宴简办,杜绝铺张浪费行为;随礼有度,抵制非正常人际关系。

       夯实基础、提升质效,搭建婚事新平台。一是服务升级惠民生。为婚姻当事人提供相关法律法规的专业指导和帮助,实行“5+2”全周无休登记,深入街镇社区(村)开展流动补领登记服务。二是硬件升级促发展。如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推行“婚俗改革+民俗传承”,以国家5A级标准打造了集宁区中式婚姻登记综合保障中心。三是文化园建设助改革。如包头市青山区建成了东达山民俗婚俗文化园,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花馍、剪纸艺术讲述民俗婚俗文化故事。

       塑造典型、强化宣传,营造婚俗新风尚。一是唱响一个旋律。出品《婚事》等公益宣传短片和舞台剧。整合社会组织资源,成立婚俗改革志愿服务队。充分利用电视、宣传车、微信、抖音等多种媒介,常态化宣传婚俗新理念、婚俗改革政策等。二是选树一批典型。开展“婚俗改革模范夫妻”等评选活动,树立婚俗改革典范。三是组织一批活动。利用特殊日子,策划集体颁证、集体婚礼等活动,特邀金婚老人、劳动模范等作为颁证员、证婚人,讲述家庭故事,传递家庭责任。

      高质量推动婚俗改革“品牌化”。一是扩大试点范围。在3个国家级婚俗改革试点地区基础上,确定8个自治区婚俗改革试点地区。二是提升结婚登记颁证服务。各婚姻登记机关向新人提供个性化颁证服务,户外草坪、健康骑行等集体婚礼家喻户晓。三是提升婚姻家庭辅导服务。设置家庭辅导调解中心,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把调解作为解决婚姻家庭纠纷的前置程序,接案率达 80%,有效率达41%。在社区设立婚姻家庭辅导站,派驻婚姻家庭咨询师与居民群众进行有效沟通,协助社区组织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婚俗改革宣讲。四是提升婚前教育辅导服务。开展婚前辅导进社区、进校园,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


河北省河间市强化“四个引领”擦亮婚俗改革底色

      河北省河间市被确定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以来,在突出党建引领的同时,大力发挥品牌、制度、示范引领作用,婚俗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自2021年4月至今,全市共办理新婚登记4726对,其中“零彩礼”“低彩礼”占比88%,每桩婚事花费比之前平均减少7-15万元。

      强化党建引领,让管理的组织体系强起来。一是成立由市、乡、村三级书记任组长的婚俗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婚俗改革实验平台,打造集沟通联络、发现问题、信息归集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指挥调度中枢。二是全市563个行政村、76个居委会,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党支部书记兼任理事长,定期举办红白理事会成员培训班,加强红娘自律管理。三是建立“未婚大龄青年数据库”,线上婚恋服务、线下联谊交友有益补充,破解不同区域联姻难问题。四是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家风家教传承基地、婚姻家庭协会,开展婚恋新风宣传培训。五是开展大龄未婚青年职业技能培训。

       强化品牌引领,让厚植的新型婚姻文化强起来。一是将婚姻登记场所搬入诗经公园,建成全省第一所公园式婚姻登记机关。河间是诗经文化发祥地,精选诗经诗篇制作婚书,将诗经故事“嵌入”讲堂,营造诗经与婚俗结合的文化氛围。二是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配备专职颁证员并邀请市领导、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等为颁证嘉宾,定期为“零彩礼”“低彩礼”新人颁证。改革以来,90%的新人参与颁证。三是开设婚姻家庭辅导工作室,组建“小桔灯”婚姻家庭辅导志愿服务队,组建婚俗改革宣讲团,常态化开展婚前辅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和离婚辅导等服务。自2021年6月以来,共开展“幸福讲堂”进乡村宣讲164次,为新婚夫妇开展健康讲座88次,为欲离婚双方进行心理疏导287对,婚内心理调适593对。四是持续开展5·20“零彩礼”集体婚礼,引领婚恋新风尚。

      强化制度引领,让刚性的制度约束强起来。一是制定《河间市婚事新办手册》等,将婚俗改革相关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并适时完善。二是将婚俗改革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出台《党员干部及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乡镇设立乡风民俗“红黑榜”,为党员干部带上“紧箍咒”。

       强化示范引领,让宣传的氛围强起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市努力营造婚俗新风尚。一是抓好“三个示范”,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引导公众人物文明设宴、引导适婚青年参加集体婚礼和集体颁证活动。二是重点培育先进村镇。诗经村镇二十里铺村发挥诗经发源地文化优势,建立全市第一个村级婚俗改革主题游园;兴村镇大庄村、沙河桥镇西旧馆村和里昌村建起集中承办婚事活动场所。三是充分运用“传统+现代”“线上+线下”模式,全媒体广泛宣传先进典型,潜移默化引导群众转变观念。


上海市奉贤区打造贤城海派婚俗新风尚

      上海市奉贤区以贤美为魂、创新为要、惠民为本、共治为纲,凝心聚力,积极谱写海派婚俗新篇章。

      贤美为魂,内涵孕育贤城婚俗新气象。一是深耕“修身美育”工程。把婚俗新风尚建设纳入“美育工程”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圆梦行动”、沪浙“慈善孝贤”五地平行论坛、“贤风家韵”等活动以及“最美家庭”等评选,发挥234个齐贤修身示范阵地作用,吸引289万人次参与。二是突出“家风家教”传承。推出“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构建好家庭”家庭美育行动,举办新时代“好家风”大讨论大展示,加强好家风好家训阵地建设。三是专设婚俗改革宣讲。组建婚俗改革宣讲团,开展宣教活动560场次、主题实践活动85场次。

       创新为要,多元平台演绎贤城婚俗新风尚。一是创新“婚姻联谊”交友平台。搭建“缘定贤城”“四季恋歌”等交友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亲活动。实验区建设以来,举办青年联谊活动16场、婚恋讲座42场、婚前保健科普宣传31 场,受益2万多人次。二是创新“贤人颁证”服务品牌。“贤人颁证”是上海民政系统“十佳服务品牌”,也是奉贤“十大最受市民欢迎修身项目”。实验区建设以来,为上万名新人播下家庭美满幸福种子。三是创新婚姻家庭辅导平台。创设“幸福学堂,和美家庭”线上课程。设立区婚姻家庭调解工作室、妇女援助窗口、家庭暴力投诉受理点、“白玉兰”离婚劝和工作室、村(居)“妇女之家”等服务窗口,两年来,接待各类咨询调解1500人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10件。

       惠民为本,多维空间释放贤城婚改新温度。一是创建集结婚登记颁证点、婚俗展示、庆典仪式等功能为一体的“那年那天”婚庆广场;启动规划设计奉贤区新婚姻登记中心项目,融入冷江雨巷、南桥源、水韵青村等江南古镇建设中。二是创建婚俗文化修身阵地。新建上海孝亲文化展示馆,融入文明婚俗、好家风好家训等展陈内容。推进奉贤区婚姻登记管理所标准化建设,布置婚俗展示墙、父母感恩区。探索把文明婚俗文化融入郊野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三是打造“家门口”婚庆场所。利用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生活驿站,承办为民惠民婚宴。组建村红白理事会、志愿服务队,全程跟进喜事新办类型婚礼,推出“标准婚宴菜单制”,对执行“婚宴新规”、响应“光盘行动”的给予200 元/ 桌优惠。

      共治为纲,多方联动确保贤城婚改新品质。一是强化顶层引擎。建立区级联席会议制度,倡导婚庆、婚宴、随礼、奖惩“四项新规”,在街镇实施宣讲、阵地、服务平台、婚礼场所、村规民约“五个一”考核,倒逼婚俗改革高效落实。二是聚力联动推进。29家成员单位持续发力抓落实,组织部门聚焦党员干部,纪检监察部门明确《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工作口径》,团委从青年着手,民政、文明办、妇联等部门组建“爱在贤城”联盟,各街镇纳入文明村(居)、齐贤修身达人等评选,社会组织发布婚庆行业自律倡议。三是赋能基层自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组织乡贤达人带头签订文明婚礼承诺书。把婚俗改革写入村规民约,实现全区13个街镇、299个村(居)全覆盖,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浙江省三门县倡简约有爱促和合一生

      浙江省三门县围绕构建新型婚育文化,以改革思维破题、暖心服务化人,城乡一体发力,全力打造和谐之城、善治之城、幸福之城。

      聚焦全县域覆盖,构建多层次婚俗阵地体系。坚持从阵地源头抓起,重点打造“一十百”婚俗阵地。“一”是迭代升级县级婚姻登记中心。以主题式、分区域、特色化为方向,率先在全省建成5A级标准婚姻登记处、首个中式风格婚姻文化基地,向新人传递传统婚姻仪式之美。“十”是“一镇一品”打造十个示范基地。以“海誓三门”为主品牌,在全县所有镇街建设婚俗文化基地,形成县域“半小时浪漫圈”。基地建成以来,90%以上新人参与体验。“百”是精心打造百个新风打卡点。建成婚俗喜庆文化街区、爱情斑马线、新风网红墙等30 个,累计改造婚俗景观600余处,“山海情”“情定琴江”等特色婚礼打卡线路一推出就广受欢迎。

      聚焦全生命周期,构建暖心式婚姻服务体系。一是增强领证仪式感。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颁证活动,并延伸至镇街一级,累计举办各类颁证活动40余次。在婚姻登记中心开辟婚礼仪式第二大厅,让新人提前体验各式婚礼流程,新人参与度100%。二是增强婚姻保鲜度。经常性开展银婚、玉婚、珍珠婚等纪念活动,弘扬“风雨同舟、不离不弃、互敬互爱”的婚姻理念。三是增强调解专业性。在全省率先设立婚姻家庭服务指导中心,组建全省首个县级婚姻家庭协会,建成镇村婚姻辅导站28个,全县离婚登记数连续3年大幅下降。

      聚焦全社会参与,构建立体化移风易俗体系。一是婚俗礼仪标准化。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合作,制定颁证礼、金婚礼等十大婚俗团体标准,率先成立婚姻文化团体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婚姻家庭协会社团标准管理办法成为全国团标。二是婚嫁仪式简约化。全面推行简约婚礼、随礼封顶等制度,文明节俭办婚事纳入所有行政村村规民约,婚嫁支出下降20%以上。50家酒店、餐饮、婚庆等企业签订了行业自律公约,严控婚事活动标准。三是婚尚宣传多元化。举办宣传活动,定期开展评选,新婚恋观蔚然成风,比如“海誓三盟•甬结同心”微心愿认领活动,新人把婚嫁节余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帮助解决特殊家庭儿童求学等问题。

       聚焦全过程保障,构建强有力组织领导体系。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成立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婚俗改革试点、婚丧礼俗整治、移风易俗等“政策包”,实行专班化实体运作、清单化每周推进。二是加强工作保障。投入600余万元改造提升县级指导中心,每年财政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婚俗改革。县乡村联动开展村社婚俗改革试点,为18个试点村配备心理咨询师、调解员等57人。三是坚持党员引领。推行“党建+婚俗改革”,实行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十不准、一承诺、两报告、一公示、两严控”等制度,目前党员干部办喜事基本不收礼金。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1+4+5”模式引领婚俗新风尚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将人民幸福作为“标尺”,探索形成“1+4+5”婚俗改革新区模式,为群众提供沉浸式文明婚俗体验,婚事新办简办的文明新风蔚然兴起。

     培育一个品牌,彰显婚俗改革内核引力。坚持自上推动与自下发动并举,搭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元参与的工作体系,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婚俗改革领导小组,各镇街、区直部门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将婚俗改革工作纳入对村(社区)考核内容,实现区、镇街、村居、社会四方联动,凝聚起婚俗改革强大合力,提炼形成“海誓山盟·爱尚西海岸”婚俗改革品牌。制作婚俗改革主题宣传片,以品牌效应撬动社会资源广泛参与。

       健全四项机制,激发婚俗改革内生动力。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机制。将婚俗改革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实行喜事自律一承诺、一报告和三严禁。二是建立群众自治机制。制定《红事操办标准规范》,修订村(居)民公约,推行文明善行德育积分做法,将婚事新办等纳入乡村治理评价体系。三是规范市场监管机制。联合行业协会商会,探索制定婚宴市场规范、婚庆礼仪投诉处理办法,定期发布支持婚俗改革的婚庆公司和餐饮酒店“联盟名单”。四是发挥典型示范机制。每年组织开展“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婚俗改革优秀实践案例。

       打造五大场景,提升婚俗改革内涵张力。一是拓展婚姻家庭辅导场景。推动全区23个镇街设立综合性婚姻家庭服务站。整合区直部门资源,探索“法律(社工、志愿服务)+婚姻家庭”服务模式,提供婚姻家庭矛盾调处、心理疏导等菜单式服务。前移婚姻家庭辅导关口,为18.4万驻区高校大学生开展婚姻价值观教育公开课。组建“爱尚西海岸”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情感驿站,试点以来为760余对夫妻开展辅导服务,全区离婚率下降33%。二是创新婚姻登记服务场景。规划景区式婚姻登记机关,在全省率先创新免费自助照相模式,出台《结婚颁证服务规范》,建立颁证嘉宾库,定期举办集体颁证仪式,让婚姻登记更具仪式感。三是完善文明婚俗礼仪场景。建成金沙滩“爱情海湾”婚俗改革主题广场等5处婚礼举办场所,带动形成覆盖全区的集体婚礼场所矩阵网络。2021年以来,开展婚礼普惠服务28场,为新人节省婚礼举办费用200余万元。四是搭建优秀婚俗文化场景。深入挖掘祝家庄村“梁祝文化”内涵,打造“梁祝文化”市级非遗基地。建设区级婚姻文化展厅、镇街婚俗文化主题公园、村居婚俗文化墙。举办文明婚俗大集,向全区群众和适婚青年发放倡议书40万余份。拓展媒体流动阵地,协调客运车、公交车通过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婚俗改革公益广告,开展婚俗改革主题灯光秀,传递文明新风。五是丰富良好家风家教场景。深入挖掘孟家滩社区孟氏家族文化内涵,开展《孟子》等经典文化讲解,引导居民传承圣贤家风家训。组织开展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家庭情景剧进社区巡演活动,将“好家庭好家风好家教”纳入全区中小学学习专栏,形成弘扬文明家庭家风家教的良好氛围。


河南省宁陵县革除婚俗陋习建设美丽宁陵

      河南省宁陵县积极探索婚俗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狠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天价彩礼等不正之风,取得了显著成效。

      完善工作机制,高位推进改革。宁陵县委、县政府把婚俗改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优化提升了婚俗改革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纪委监委对公职人员红白事划定“红线”。组织部门将文明节俭操办红白事纳入党员干部管理和驻村工作内容。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积极引导青年树立“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新型婚恋观。

       加大扶持力度,挖掘服务深度。提升完善婚姻登记机关,增加颁证大厅、婚前辅导室、宣泄室、调解室、法律咨询室等场所。在迎宾公园建设室外颁证广场和相亲广场,打造“网红打卡点”。将婚俗改革内容融入各村村史馆、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宴会厅建设。

       强化宣传引导,改变传统观念。在媒体开设专栏,宣传婚俗改革意义和典型做法,播发公益广告。制作文化墙、好人榜、孝子榜,发放倡议书。开展孝老爱亲、集体相亲、集体婚礼等主题活动,2021年10月1日,在柳河破击战纪念馆广场举办了红色集体婚礼。开展“树新风、反铺张”百米长卷千人签名活动,号召有志青年争做婚嫁新风践行者。

       制定约束标准,减轻群众负担。积极推进乡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和监督小组,制定《红白事操办章程》,实行婚丧事务事前劝导、报备。乡镇对村红白理事会和监督小组建档登记、规范管理,并根据县制订的红白事参考标准和婚嫁彩礼限高标准,指导各村在协商自愿的基础上,制订本村标准。石桥镇孙迁村在全县率先建立移风易俗馆和移风易俗宴会大厅,宴席、烟酒都有统一标准,婚事饭菜加烟酒每桌花费不超300元,订婚彩礼不超3万元,倡导婚事新办、勤俭节约。

       创新平台载体,拓展改革成果。一是借助统战平台,开展星户评选。在全县2.76万名脱贫户中开展“星级农户”评选活动,设置移风易俗之星等类别。二是借助政协协商平台,红白事商量着办。借助政协“有事好商量”议事平台,召开村级“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协商民主议事会,将婚俗改革内容写进村规民约。三是借助婚事新办好家庭评选平台,选树先进典型。每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婚事新办好家庭评选活动,倡树“浪费可耻、节俭光荣”文明新风。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