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政资讯 - 全国民政

持续转型升级 织密救助网络——多地积极探索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建设

2024-07-15 10:01:51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烈日下的一把遮阳伞、饥肠辘辘时的一餐热饭、迷途中一张返乡的车票……因为有了救助管理站,流浪乞讨人员有了温馨的港湾。

  近年来,各地救助管理站聚焦主责主业,在服务提标、工作增效上下功夫,深度整合区域救助资源,主动探索区域性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协同救助服务水平,守护流浪乞讨人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响应迅速

街面巡查“不留白”

  “我们通过视频监控画面,看到在火车站候车大厅有一名男子一直躺在角落,麻烦附近的工作人员去看看。”近日,江苏省扬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监控画面中发现一名衣衫不整的男子,猜测其大概率是遇到了困难,便立即联系街面巡查人员前去核实。经过了解,该男子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花光了钱后,没钱买票回家,又不知道该如何寻求救助,只得在火车站滞留。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立即予以热心劝导,给他提供食物并购买车票,帮他踏上返乡的旅程。

  比起以往的海量巡查,这是一场目标明确的救助,效率更高,而这多亏了扬州市街面监控视频巡查系统的启用。据了解,扬州市救助管理站打造街面救助应急指挥中心,搭建起街面监控视频巡查系统,实现了流浪乞讨人员易露宿区域远程、可视、线上、实时的监控,推进了街面巡查全天候、广覆盖。

  “通过前期调研、实地查勘,我们在运河沿线的桥梁涵洞等区域自建街面监控探头18个,同时向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申请接入交通枢纽、繁华商圈、旅游景区等区域的街面监控探头20个,共计38个探头,进行线上实时巡查。”扬州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的就是解决救助管理工作中传统巡查手段低效、主动发现主体单一、部门联动合力不足的问题。通过部门联动和科技赋能,构建一站式救助体系,确保流浪乞讨人员第一时间被发现、被救助。”

  随着夏季高温天气的来临,全国各地的救助管理站积极行动起来,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等临时遇困人员安全度夏。6月11日,山东省济南市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济南日最高气温40℃左右,部分地区可达42℃以上。济南市历下创益园“泉城避风港”区域性中心站的工作人员组成巡查队伍,分批次走上街头,开始了街面巡查救助行动。

  历下创益园“泉城避风港”区域性中心站的工作人员与辖区内派出所、城管、社区等工作人员密切合作,对辖区主次干道、街头巷尾、闲置房屋等区域开展地毯式排查,不漏过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等临时遇困人员。在遵循“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依法救助”的原则下,为救助对象提供包括入站救助引导、防暑物资发放、劝导返乡、寻亲返乡、政策咨询、证件办理等服务。

  6月17日晚,工作人员在宽厚里片区发现2名流浪乞讨人员,其中1名外地户籍的人员被送往济南市救助管理站安置。另1名不愿接受救助的流浪人员,被护送到历下创益园“泉城避风港”区域性中心站临时安置,站内的工作人员发动社会组织及周边爱心商户为其配餐,并安排专人值守陪护,使流浪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历下创益园“泉城避风港”区域性中心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的中心站位于济南市知名商业区泉城路东端。历下区民政局针对商业片区内人流量大、流浪乞讨人员较多、风险隐患多等特点,科学布局设置区域救助管理中心站,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联动济南市救助管理站以及13个街道的‘泉城避风港’,实现了全区救助网络全覆盖,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

  历下创益园“泉城避风港”区域性中心站的建设是济南市持续提升救助管理服务供给和效能的缩影。济南市民政局协调公安、城管、卫健等部门合力打造166处“泉城避风港”,织密全市救助服务网络。与此同时,济南市民政局贯彻救助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路,构建以市救助管理站为中心、166处“泉城避风港”为节点,多元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的“1+166+N”救助体系,打造“泉城避风港”救助服务品牌。市救助管理站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站统筹协调、指挥调度作用,联动多方力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带动全市救助管理网络建设和服务规范提升,着力打造区域一体化救助格局。

  

服务升级

打造温馨家园

  “大家一起来包粽子啦!”6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内欢声笑语不断。为迎接端午节,杭州市救助管理站举办“浓情端午,传承文明”主题活动,让受助人员在这里感受到了浓郁的节日氛围和家的温馨。

  “谁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活动一开始,站内社工通过趣味问答的方式,让受助人员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文化习俗。随后,工作人员端上提前准备好的糯米、粽叶、馅料等材料,与受助人员一起包粽子。许多受助人员是第一次包粽子,工作人员就一对一、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操作。大家积极参与,手中粽叶舞动、麻绳穿梭,认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不一会儿,一只只可爱鲜绿的粽子纷纷成型。

  像这样其乐融融的氛围,是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常态。近年来,杭州市先行先试,打造出以杭州市救助管理站为中心站、8个区县级(萧山区、余杭区、临平区、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救助站为卫星站、5个中心市辖区(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钱塘区)为一级响应区的救助格局,探索出了区域性中心化的救助管理模式。去年10月,杭州市救助管理站新站正式建成启用,总投资1.9亿元。在做好日常救助管理服务基础上,该救助管理站已发展成为一个以救助管理工作为主导,集反家暴临时庇护、应急救助、普法教育及社会工作实践基地等功能于一身的社会服务站点。

  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站优势,整合多类资源,为受助人员提供多样化的照料服务。此外,我们积极引入专业的社工服务,为站内的受助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在节假日举办各类活动,缓解他们紧张、抵触等不良情绪。”

  如何进一步做好受助对象的照料工作?各地救助管理站纷纷出实招,以集约化思维优化区域救助服务资源配置,持续提升站内照料服务质量。

  江苏省南京市救助管理站以“救助管理工作一体化”建设为目标,提升救助管理机构服务承载力。救助管理站为因寻亲不着等原因无法返乡的长期滞留人员提供安置前的生活、医疗、寻亲等基础服务和护理康复、心理关怀、社工干预等多元服务,还将站内划分为男性服务区、女性服务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区和照料中心4个区域,相应配备了管理服务人员、医务人员、护理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共同为受助人员保驾护航。

  湖北省武汉市救助管理站锚定“建成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示范站”工作目标,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与提升服务温度、拓宽救助维度相融合,坚持把解决受助人员实际需求、提升受助人员切身感受作为服务受助人员的重要标准。针对各类救助对象的不同需求,探索将过去浅层次的食宿、购票等基础临时救助深化为基础帮扶、危机干预、链接资源、融入社会等多维度、深层次救助。比如,积极协调武汉市劳动就业管理局,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流浪乞讨人员等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基础临时救助和就业信息指导,探索打造“临时救助、基础帮扶、助力就业、实现自救”的圆梦救助服务平台。

  山东省烟台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将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转型升级为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站,全面提升救助服务水平。打造受助人员照护中心,配套无障碍电梯、多功能活动室等硬件设施,优化站内照护环境;打造康复训练活动中心,配套踏步训练器、认知玩具等康复训练设备,为残疾受助人员提供康复训练服务;配套建立感统教室、心理解压室等,构建集救助保护、教育矫治、预防干预等功能为一体的救助服务平台。

  

全力寻亲

守护万家团圆

  4月24日,在江苏省常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护送下,彭某终于平安回到家乡安徽省阜阳市。见到来接领的家人,彭某笑着对工作人员连连道谢。

  3月21日中午,在常州市天宁区吾悦金街流浪的彭某被辖区民警送到市救助管理站。办理入站手续时,工作人员发现彭某精神异常,难以有效沟通。护送的民警表示他们已经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了初步筛查,但派出所权限有限,对比库数据不足,未能核实其身份信息。工作人员为彭某办理入站手续后,第一时间安排其前往定点医院的精神科住院接受治疗。

  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彭某精神状况逐步好转,但依旧无法提供准确的身份信息。工作人员将彭某的基本情况推送至常州市救助管理站的智慧寻亲中心,再由智慧寻亲中心工作人员将彭某的人像信息通过智慧平台传输至公安部门。借助人像识别技术,在公安人口信息、失踪人员、被拐卖人员等信息系统中进行广泛比对,然后将匹配程度较高的结果经系统传输反馈。最终,工作人员得到了与彭某匹配度较高的信息,并与阜阳市救助管理站联系,成功核实到彭某的身份信息。通过反馈,工作人员了解到彭某是一名精神障碍患者,家里早些年是贫困户,近几年通过帮扶成功脱贫。但由于种种原因,彭某家中无人可以到常州接领。考虑到彭某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工作人员决定待彭某病情稳定后,护送他返乡。

  2021年,常州市救助管理站成立智慧寻亲中心,并于2022年加挂“江苏省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服务工作室”牌子。近年来,该智慧寻亲中心帮助许多像彭某一样的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了家人。常州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说:“作为全市区域性救助中心,常州市救助管理站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与公安部门联手建立江苏省首个智慧寻亲中心,承接全省各地救助管理机构的疑难寻亲任务,以更广泛、更精准的数据比对,架起智慧寻亲快速路。”

  在借助科技力量寻亲的同时,各地也积极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寻亲,探索救助寻亲新路子。

  14年前,刚满18周岁的石某满怀希望离开云南,独自到广东打工,没想到却屡屡受挫。备受打击的石某身心状态越来越差,最后流落街头。2010年9月,因行为异常,石某被热心群众护送到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以下简称市区分站)寻求帮助。

  市区分站主要负责广州主城区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年救助服务量占全市总量的六成,是华南地区救助管理工作枢纽站,石某的寻亲之旅就从这里展开。站里的工作人员通过比对DNA信息库、发布寻亲公告等方式寻找石某的身份线索,但均一无所获。按照规定市区分站将石某妥善安置。十多年来,工作人员一直没有放弃为石某寻找家人。期间石某偶尔会吐露只言片语,根据其口音,工作人员联系了本地高校,安排数名学习东南亚地区语言的大学生与其交流,但始终无法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市区分站的工作人员没有放弃,继续寻找志愿者帮忙一起辨识石某的口音。经多名志愿者反复与石某对话,终于从她的发音中找到了蛛丝马迹——云南的志愿者反馈,石某口音可能是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的方言。顺着这条乡音的线索,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石某的家。

  石某的家远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的大山深处,没上过学的她不会写字,只会讲广南县当地的壮族方言。与石某失去联络后,全家人一直在苦苦寻找她。无奈山高路远,加之通讯和交通不便,一别十余年。很快,市区分站帮助石某联络到家人,为这场跨越14年的阔别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帮助像石某这样的受助人员回归家庭,一直是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最大心愿和努力方向。市区分站着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寻亲工作,发动志愿者团体、社工机构等20多家社会组织组建救助寻亲公益联盟,联动各地参与救助寻亲的社会力量开展口音甄别,利用口音、地名、风俗等线索综合分析受助人员的大致区域,逐渐探索出一套“听声辨位”真功夫。

  诉不尽的悲欢离合,道不完的人间大爱。近年来,救助管理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对象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对切实维护好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各地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的开展,救助网络将更加紧密、资源配置将更加优化、服务保障将更加高效,弱有所扶将更温馨、更温暖。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广东省民政厅

新浪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