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字见风范。七十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战士们与家人亲友联系的唯一方式就是写信。捧读这些沾满硝烟、浸透着岁月沧桑的战地家书,似乎还能闻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字字句句更能感受到战士们浪漫而含蓄的绵延爱意。
暖心志愿军哥哥的手绘家书
这封李征明写给妹妹李晖的信中,所提到的给妹妹买钢笔和口琴的30万,是当时的货币,约合如今的30元钱,是李征明省吃俭用攒下的。信中不仅有让家人安心的话语,还穿插表情包逗妹妹开心,字里行间一个疼爱妹妹的暖心哥哥形象跃然纸上。近日,我们专程来到安徽芜湖,找到了信中的这位小妹妹。
李征明一共有八个兄弟姐妹。1952年,李征明奔赴朝鲜前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24军70师201团教导队任文化教员。
在战斗间隙,他最牵挂的是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几位妹妹。当时,最小的妹妹李晖只有六岁,为了让妹妹们都能够看懂信的内容,李征明就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写家书。
在这封信里,李征明还写道:“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我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争取戴上大红花,使得全家光荣。”
李征明的八妹 李晖:我二哥原来在文工团是搞美术的,吹口琴、拉胡琴、画画都会。他也是铁骨柔情,他在战场上勇敢得很,英勇得很,但是写信给我们,字里行间都是关心、鼓励,这是写给三姐的,这也是写给三姐的,这一般回信都是我三姐写。
风骨血性 脉脉温情
李征明的八妹李晖所说的三姐叫李曼。李征明生前所写家书中,有7封有幸保存至今,其中4封都是写给妹妹李曼的。1953年,李曼在读小学三年级,所以父母把给哥哥回信的任务就交给了她。记者来到安徽宣城找到了李曼,她手中还有一封没来得及捐出的信件原件。
李征明的三妹 李曼:这封信写给我二姐和我,我二姐比我大几岁,前边一把头发把它一翻过来,这地方就蓬起来了,我(头发)这个地方老系个蝴蝶结。我们小的时候,我哥哥寄来信我们都抢着看,都猜,猜哪封信写给谁的,都能猜得到。每天都盼望着他来信,信来了,那真是高兴得都跳起来。
在这封写给三妹李曼和二妹李晏的信中,李征明写道:
我准备夏天再寄一批钱,给你们做衣服和裙子。你们更应当听妈妈的话。帮助家里挑水或者做活,能让妈妈休息,做针线或做鞋给你们穿。你们加油读书,今后给你们都送去上女子中学,假使调皮就不行呀。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李征明总是用这样温暖的方式表达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亲人的思念。
“曼妹,现在你学习了吗?”“不要光为了家中生活环境不好,或者帮助拾草而耽误学习,将来会后悔的”“每天不要求高,只要你们能认5个生字,就不断地学习下去”“只要你们能好好学习,我可以把我每月的津贴都寄回家去”“我准备给你们每人买一支新钢笔当学习之用”……细读这些家书就会发现,“学习”是出现最频繁的两个字。
当年懵懂的小姑娘,如今已经变成了白发老人。她们早已读懂了哥哥用心良苦、饱含深情的家信。
李征明的八妹 李晖:我感觉我二哥真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从来不诉苦不抱怨,都是积极向上的,不管是图也好,语言也好,字里行间都是爱。
为妹妹“换装”逗开心
在战场,志愿军战士们有血性铮铮铁骨,在笔尖,笔墨流转肺腑之言充满脉脉温情。在抗美援朝战场,李征明是志愿军24军70师201团教导队的文化教员。1953年4月,朝鲜半岛的春天已经来临,李征明又寄出一封家书:
“关于家中生活问题不要焦心,我今后多多省些钱寄回家补助生活费用,你们来信给我很大的鼓舞和教育,我在朝鲜一定争取立功,给祖国增光。”
在这封信的背面,他画了这样一幅图,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朝鲜百姓的生活场景,最上面写着“朝鲜风俗”,下面画了好多的小图,怕弟弟妹妹不识字,这位暖心的哥哥画出了朝鲜民族服装,甚至还有房子、水缸、勺子、洗衣盆等等,在这位朝鲜姑娘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和中国姑娘一样。他甚至还逗妹妹开心,给妹妹来了一个“换装”,在这幅画的最右侧,画出了小妹妹穿朝鲜民族服装的样子,写着“小妹妹,是这样”。这封书信,让人完全感受不到正在发生的激烈战斗,就好像是他去朝鲜旅行给家人邮寄回的见闻,没有战争和残酷,全是温暖与柔情。
一切都灿烂,然而一切都一去不复返。让妹妹们没想到的是,哥哥画给她们的这些充满童趣的书信,此后再也没有收到了。哥哥的形象,就这样永远定格在那些发黄的信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