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一南两位“大咖”,有场“春天的对话”

图片

  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2022年4月18日,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座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7月11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与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共同形成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一南一北”新格局。一年多来,两个国家植物园在科研和科普方面均取得不俗成绩,体现出我国植物园体系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北呼

  高质量推进城园融合建设

图片

  国家植物园位于北京西山,包括南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园(北京市植物园)两个园区,现开放面积约300公顷,目前共收集各类植物1.75万余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收藏植物标本突破305万份,已成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图片

  国家植物园拥有山地、台地和河漫滩等多样地貌,为植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生境。从2022年4月18日正式揭牌,经过近两年的建设,这座“植物宝库”物种越来越丰富,景色越来越迷人。

图片

  国家植物园北园副园长魏钰说:“两年来,国家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育能力不断提升,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科研平台建设进展良好,取得多项重要科技成果,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目标不断迈进。”

图片


北京:国家植物园珙桐花盛开

  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由于环境变化、人为因素等影响,一些野生植物的种群逐渐缩小、数量越来越少,已面临濒危,需要进行人工繁育后回归原生地,令该物种得以延续。国家植物园开展兰科植物保育工作已经20多年,通过人工干预目前已经实现了北京地区大花杓兰、云南地区杓唇石斛、黄龙地区杓兰属植物的野外回归。

  魏钰介绍,掌握人工繁育技术并不容易,兰科植物很多种子自己萌发不了,需要与一些菌类共生促进萌发,不同物种的共生菌不一样,因此需要通过反复试验去摸索。海南的三蕊兰种子一开始怎么都萌发不了,植物园装了红外线摄像机去观测,发现有鸟去吃它,推测其种子需要经过鸟的消化道促进萌发,于是科研人员专门养鸟去吃种子,再从鸟的粪便中刨出种子,播种后发现确实可以促进发芽。

  魏钰还说:“国家植物园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不仅仅针对国内的植物,也包括世界珍稀濒危植物,其中最好的案例就是对世界三大旗舰物种之一巨魔芋的保育研究,首次实现了人工栽培条件下群体开花,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育。”


  据了解,目前国家植物园共收集各类植物1.75万余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收藏植物标本突破305万份,已成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让群众冬天看到更多绿色

  在高质量推进城园融合建设中,国家植物园持续开展彩化植物的研究推广,让人民群众春天能看到更多的花、秋天看到更多的彩叶、冬天看到更多的绿色。为了增加春季可观赏植物数量与种类,国家植物园还持续开展对新优植物的引种、研究,目前已拥有观赏桃品种70余个,是世界上拥有观赏桃品种最多的植物专类园。

  同时以国际海棠登录中心为依托,加强对海棠的研究、培育、收集和展示。目前已经集中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00余个品种的观赏海棠,自主培育了“胭影”“雪柱”等海棠新品种,为彩化北京做出贡献。

图片

海棠新品种‘胭影’

  与此同时,国家植物园与华南国家植物园也开展了积极互动与联动。魏钰说:“从2023年春节开始,南北两家国家植物园连续两年共同举办了春节兰花展,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赞扬。”

  据了解,未来国家植物园还将通过建设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五洲温室群、标本馆二期等重要功能设施,努力成为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金色名片”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成果的平台。

  南应

  用好我国的植物大数据

图片

华南国家植物园规划总面积319公顷。在展示园区规划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该园确立了“科学内涵、艺术外貌、文化底蕴”的建园理念,明确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岭南园林建设目标,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

图片

  从揭牌到现在,时间过得很快,“硕果”也结了很多。作为灼灼生辉的“南方绿宝石”,华南国家植物园在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方面,体现出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让本土植物重新扮靓故乡

  遵循“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标准,华南国家植物园一直在加强物种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资源利用和园林园艺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华南国家植物园从建立到现在一共引了4万多号植物,每一种植物什么时候引来的、谁引的、在什么地方引的……所有的这些信息都很详细,好比给每株引进的植物都配有‘出生证’。”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表示,过去这一年,华南国家植物园尤其在植物引种和回归方面取得比较大的进展。比如说,通过系统分析华南国家植物园历次引种信息,将原来引种繁殖的水松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重新种植在广州从化区一些湿地,由此形成本地物种回归,让本土植物重新扮靓故乡。

  “人工林的生态效益不如天然林好。把广州的本土植物收集繁育后,再引回到它原来的生态系统里,促成人工林的再野化,提升广州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让广州人享受更加舒适的生态环境。”任海解释道,“就相当于把野生大熊猫救助回来养护好了,再送回到野外去。”

图片

五狗卧花心,学名牛角瓜(图由华南植物园提供)

  在一个体系里做好分工协作

  就在刚结束的新春假期,华南国家植物园再次和位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联合主办第二届珍奇兰花展;此前,也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共同参加申报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多样性与特色经济作物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特色经济作物的开发三个方面的研究。

图片

  任海认为,国家植物园体系首先是一个“体系”,所以对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而言,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体系里做好分工协作。“分工”,就是保护好各自区域里的植物多样性,形成各自的特色。“协作”,则是各种技术力量的互通有无。“我觉得开展促进人员交流合作的联合攻关科技项目非常重要,北京有它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们可以共享各自收集保护的植物,然后根据各自的优势来开展相关研究。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基于活植物的研究来促进人员的交流和研究。”

  “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像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技术,都已经用在植物园里。华南国家植物园拥有华南地区乃至不少全球同纬度带的植物相关数据,北京作为我们国家的首都,拥有的信息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所以我想在下一阶段,我们在智慧植物园建设方面,要利用好中国的植物大数据。”

  任海认为,未来“南北合作”的核心,就在于两个植物园的信息共享,包括植物保护恢复和利用科研的数据交流等。利用数据科技的创新发展,为国家植物园体系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附件:

相关稿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