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国家植物园自然教育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暑假

  走进山野丛林,尽情感受虫鸣鸟叫。这个暑假,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拥抱”大自然,在“绿色课堂”里探索、冒险和成长。

  上周,华南国家植物园先后开展了以“舌尖上的博物学”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十几位孩子共同参加了本次“吃货夏令营”,他们在品尝植物美食的同时观察并了解着植物的“吃饭”方式。此外,在周末的夜观活动中,二十多对亲子组合在专业人士带领下,一同探访了隐藏在植物园中的自然生灵。

趴在叶片上的树蛙。

  品味“舌尖上的植物园”

  7月25日,“舌尖上的博物学”夏令营正式开营。

  夏令营第一站,队伍来到了一片树林。“在地上寻找新鲜的树叶,把它撕开,然后再搓一搓,就能使树叶里的精油挥发出来,我们就可以闻到树叶的香气了。”在带队老师介绍完步骤之后,小营员们纷纷开始实践。几乎每走到一棵新树种下,就捡起落叶,撕开后贴近鼻子,闻着叶子的气息。

  在引导小营员们实践的同时,夏令营主讲老师季节也向小营员们讲解着不同树种叶子的独特功能,比如众香的树叶可以用来煲汤、樟树的树叶可以用来做樟脑丸、草豆蔻通过散发气味驱赶虫子保护自己等。这种寓教于乐、融学于趣的科普方式激发了小营员们的好奇心,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

  经过长达两小时的室外参观后,队伍前往科普信息中心。在品尝着荷叶茶的同时,小营员们收到一个本子和一盒彩色铅笔。他们尽情放飞想象力,将所见所闻画在本子上,收获了一个自己专属的植物笔记本。“我在第一页画了三片树叶,把它们摆成王冠形状,中间是柠檬桉的树叶,两边是樟树的树叶。”二年级的小姑娘梅宗悦用这种方式来保存自己感受树叶香气的记忆。

  据季节老师介绍,此次“舌尖上的博物学”夏令营一共持续三天,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人类怎么吃”,也涵盖“植物怎么吃”“虫子怎么吃”,从“吃货”的视角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个世界上其它生物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

  寻觅夏夜中的自然生灵

  7月30日傍晚,一场暴雨短暂地驱赶了持续一周的炎热。天色渐暗,二十多对亲子营员手持手电聚集在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大门处,准备深入园内寻找隐藏在林间草丛中的自然生灵。

  在接下来的步行夜观当中,大家发现了多种两栖类、蛛形纲生物。季节老师手捧竹象等昆虫,让孩子和家长们近距离观察,感受昆虫在手上爬行的触觉。

  在湖边小径上,一行人发现了一只繁殖期的白额高脚蛛。只见蜘蛛趴在叶片背面一动不动,怀中抱着一个与它本体大小相当的卵块。“蜘蛛妈妈有抱卵游走的护卵行为。她在交配产卵后,为了保护卵,会用丝将卵固定于腹部。”据介绍,白额高脚蛛不结网,以捕食蟑螂、蛾等为生,为控制虫害发挥了作用。

  活动在进入一片萤火虫出没的地段时达到高潮。随着季节老师的一声指令,现场头灯、手电、手机等所有人造光源集体熄灭,放眼望去,星星萤火在森林中闪烁,与林间洒下的月光相互辉映。几个参加活动的孩子张开双臂,沉浸于这片与萤火虫共处的环境中。

  在持续约两个小时的夜观活动中,夜观团队发现了蛛形纲(白额高脚蛛、蟹蛛、亚洲长纺器蛛)、无尾目(黑眶蟾蜍、饰纹姬蛙、花狭口蛙、沼水蛙、斑腿泛树蛙)、竹象、红耳鹎、萤火虫等多种生物。

抱卵的白额高脚蛛。

  为自然教育提供宝贵土壤

  对于园区内的夏令营等自然科普课程,季节表示,这些课程就是要鼓励小朋友走进自然,引导他们用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去感受自然,让他们回归到自然里去成长,增加对自然的好奇心,提高专注力和探索力。“同时,华南植物园升级为华南国家植物园之后,我们会更加注重提高科普功能,继续大力开展自然教育课程。”

制作手工的学员。

  据了解,自今年7月正式揭牌以后,随着科普职能的提升,华南国家植物园将规划建造大湾区乃至国际一流的营地,承载大部分科普的功能,主要服务于广州市中小学生、亲子家庭以及中老年游客。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需求。

  参加“舌尖上的博物学”夏令营的梅宗悦表示,这是她第二次来到华南国家植物园,“我第一次来华南国家植物园也是参加夏令营。上次我在夏令营里动手制作了姜撞奶,还用花瓣做了一个漂亮的压花扇子。今天我认识了好多树叶,这些香香的树叶可以夹在书本里做书签,我很喜欢植物,也喜欢参加这样的夏令营。”

  “有了这些科普活动,孩子的暑假与往年很不一样。”带着孩子参加夜观活动的莫女士表示,活动将孩子带离空调房与电子产品的“束缚”,让他们真切地认识大自然,享受宝贵的原生态环境。“华南国家植物园提供的科普教育活动既还原了真实的自然环境,又提供了专业讲解,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教育机会。”

附件:

相关稿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