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广东省商事制度改革十年”新闻发布会举行。十年来,广东把商事制度改革作为简政放权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推动改革从市场“准入”延伸到市场“准营”,从前端“宽进”推进到后续“严管”。截至今年9月20日,广东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600万户,比改革前增长2.1倍,全省市场主体数、企业数、外商投资企业数连续多年稳居中国内地第一。
企业登记5个环节压缩为1个
“商事制度改革起源于广东。十年来,广东率先以‘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制’等‘小切口’撬动制度大变革,推动‘办照难’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张文献在发布会现场表示,广东持续深化企业开办改革,实行名称自主申报,推行经营范围登记规范化,推动将企业登记5个环节压缩为1个,企业开办时间从35天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
广东还率先试点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实行清税“承诺制”、企业除名和依职权注销,将简易注销登记公示时间由45天压缩为20天,实现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双向”便利化。
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广东率先实现“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和地域两个全覆盖,将528项涉企经营许可全部纳入清单管理,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施分类改革,扩大实行告知承诺制范围,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
“广东率先启动‘一照通行’改革,对企业高频办证事项实行‘灵活组合、一表申请、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申请材料压减50%,办理时限压缩70%,推动许可审批质量和效率双提升。”张文献介绍。
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雄介绍,广东通过搭建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支撑省、市、县、镇、村五级政务服务事项的办事流程和标准统一。“我们在全省各级推出了涉企的高频‘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超7000项,涵盖企业开办、经营等领域,实现高频事项‘秒批秒办’。”
市场主体既要“进得来”,也要“出得去”。“聚焦纳税人‘注销难’的问题,税务部门提供免办、即办服务,对于未办理过涉税事项,或者办理过涉税事项但没有领用发票,没有代开过发票,且没有欠税和其他未办结事项的市场主体,可以直接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简易注销。”省税务局党委委员、总经济师邱继斌说。
在放宽准入、优化服务的同时,广东还坚持“放管并重”,不断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配套。将企业年度检验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建立企业信息公示、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制度,形成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联合惩戒格局。据悉,目前全省共有5.5亿条企业信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有157.4万户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28.1万户企业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加快推进大湾区市场准入规则衔接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面临新趋势新挑战,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据发布会现场消息,广东将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切实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聚焦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广东将建立健全简约高效的市场准入准营制度。“我们将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准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最大限度尊重企业登记注册自主权,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市场主体登记制度。”张文献介绍,广东将树立“非禁即入”审批许可理念,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加大减证并证和简化审批力度,推动建立以告知承诺为主的“准营”管理制度,实现“准入即准营”。
在监管方面,广东将坚持全流程监管,形成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监管闭环,确保“放得开”“管得住”。围绕全方位对外开放,着力完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市场监管规则,不断提升市场监管国际化水平。加强信用监管、公正监管、安全监管、智慧监管和系统监管,提升综合监管效能。
缓解疫情给市场主体发展带来的影响,广东在聚焦帮扶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发力。“我们全面落实国家及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特别是加强市场主体活跃度、生存率等指标体系和算法模型研究,推动用‘放管服’改革办法提升政策措施针对性有效性,确保政策有效传导,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发展。”张文献说。
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向晓梅建议,广东下一步可围绕便利市民办事体验进行改革,比如利用大数据推动商事登记审批模式从人工核准转变为智能确认,实现智能化等。“同时要优化办事流程,推动工作流程的根本精简,实现规范化;推动线上线下互通,构建全省统筹、全域协同、全链条衔接的改革生态,实现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