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 > 推动科技产业互促双强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聚焦产业科技创新开展专题询问

时间 : 2024-11-27 09:52:52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11月26日下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省政府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省人大常委会每年围绕省委中心工作选择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询问,是人大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工作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省域样板的重要内容。

  今年,省人大常委会聚焦产业科技创新开展专题询问,推动全省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上来,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凝心聚力、协同推进,切实打通全省产业科技创新的堵点卡点。

  会上,12位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内容提出询问,省政府9个部门负责人到场应询。

  进一步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任小铁:广东在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及尽快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方面有什么举措,点燃广东创新“新引擎”?

  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过去3年,我们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到今年年底改革任务基本能够完成,这与接下来新一轮改革任务是一脉相承的。广东今年出台并正式施行《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提出了40多项首创性的制度措施,为建设科技强省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下一步,一是要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统筹。今年广东成立省委科技委,省委深改革委增设科技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要强化部门协同和省市联动,推动省直部门、地市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在制定和实施科技创新改革举措上方向一致、行动一致,形成更大改革合力,啃下更多“硬骨头”。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改革任务。增设青年科技创新奖,实施基础学科长期稳定支持方式和长周期评价机制,进一步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加大对重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等。还将支持发起国际科技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同时深化粤港澳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资金的跨境拨付使用和管理的机制。将制定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推动《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全面有效实施,让创新主体、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政策获得感。

  把超1/3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领域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伍庆:如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

  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是针对制约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等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二是创新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组织模式。结合推进科技计划管理和财政科研资金投入方式改革,深入实施“业主制”“赛马制”等新型项目组织管理方式,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好广东制造业发达、产业链配套完善、应用场景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加快将科技成果转变成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三是强化基础前沿布局,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加快建设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的实验室体系和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以及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科技力量。同时统筹部署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把超过1/3的省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领域,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解决若干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并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前瞻性布局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提供更多动力源泉。

  3—5年内再打造3—5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丁建庭:如何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培养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首先是统筹发展传统、新兴、未来产业,做强做优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电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重视发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特别是今年以来,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方面新兴产业大力布局。广东将在3至5年内再打造3到5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坚持以项目为王,狠抓工业投资,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目前广东在建的超过5亿元的制造业重点项目总共有456个,总投资达到1.3万亿元,到10月为止已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今年工业投资1—10月份保持8.1%的增长,到今年年底,工业投资可以达到1.5万亿元,而且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比重可达36.8%,均创历史新高。

  目前广州、深圳、东莞和中山是国家级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还有14个地级市是省级试点,推动了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带动了80万家的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对广东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实施了一大批攻关工程,还布局一批制造业的创新平台,广东有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支持企业当“发包方”组织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攻关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红:如何采取更好措施,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助力企业持续向好发展?如何激发国企科技创新“动力源”?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伟:针对经营成本上升,将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用地、用工、资金等要素成本,盘活利用存量用地,为企业增加土地供给、降低用地成本,将工业机器人和大数据应用到销售、研发、设计、制造、供应和决策等各环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贵、慢问题,成立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专班,组织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行动,摸查企业真实融资需求并形成“推荐清单”推送给银行机构。针对市场开拓困难,在国际市场方面,组建服务企业“走出去”平台公司,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链条、全方位服务,办好“粤贸全球”等展会,助力企业抢抓订单、开拓市场。国内市场方面,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通过产品定制化研发及远期约定采购等首购、订购方式,为中小企业产品提供早期应用场景和试用环境。针对数字化转型“乏力”,将继续下大力气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研发一揽子针对中小企业的小、轻、快、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针对企业研发能力弱,完善科技企业与政府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自主决策能力,支持企业通过出资、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加大基础研究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研发科研组织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作为“发包方”组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提高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专项项目的比例。

  省国资委副主任王奇:围绕科创工作,策划并落地实施拓新工程,遴选项目建立国资系统科创项目库,还将进一步延展到21个地市,在项目梳理有一定基础后全面对接社会资源。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牵引对接社会力量。我们还把各层面、各条线围绕科创的各类政策进行梳理汇编,然后对省属集团、二三级企业进行培训。下一步我们将遴选打造一批细分领域标杆企业,推动广东国资系统科创再上新台阶。

  对高校科研人员探索实施五年一评机制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建华:如何调整学科布局,为社会提供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如何推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林如鹏:省教育厅将进一步推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超常规举措加快推进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大力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厅还和人社厅紧密合作,进一步完善人才需求预测和预警机制,根据市场的供给需求变化,全面了解掌握各种专业学科在社会上的需求度、匹配度,合理动态配置办学资源。

  针对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建立与广大教师岗位特点、专业学科特色、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从实际贡献的角度对高校专家进行分层分类的科学评价,探索五年长周期的评价,给科研人员一个比较自由的探索空间,通过设置一个比较长周期的评价,让老师没有后顾之忧。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雅林:将采取哪些措施拓宽企业人才职称评审渠道,激发企业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杜敏琪: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坚持“产业缺什么就评什么,人才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深化与教育、科技、工信等部门联动,强化与人才集聚行业互动,广泛听取意见,开辟评价领域。全面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体现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学术影响力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机制,继续推广“代表作”评价,吸纳企业专家进入评委库,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对各类人才实施精准评价,让“干得好”的人才能“评得上”。

  建立国资创业机构中长周期考核机制培育耐心资本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邓中青:如何引导国有创投机构加大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力度,切实发挥耐心资本“压舱石”作用?

  省国资委副主任王奇:要进一步强化协同,更主动和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协同形成合力。要指导相关省属企业通过“母基金+参股+直投”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错免责机制,健全绩效评价制度。同时,要建立国资创业机构中长周期考核机制,考虑政策性基金更侧重于政策目标、投资带动的落实,结合主管部门要求的收益标准,相应降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对标要求,将政府投资基金培育为耐心资本。落实和完善省属企业创业投资管理制度,健全符合创业投资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国资投资管理体制和尽职合规责任豁免机制,明确尽职免责容错条件,对企业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对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的,按照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和有关规定,在考核上不作负向评价。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赵正权:在引导发展科技金融、壮大耐心资本方面有什么方法和措施?

  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于海平:在引导科技金融和壮大耐心资本方面,一是体系化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印发了发展科技金融的“15条意见”,截至2024年9月末,广东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达1.47万亿元,同比增长9.3%。在融资担保方面,强化地方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前三季度,全省向国担基金报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业务规模超6.07亿元。二是立体化贯通科技金融要素保障,在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方面,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截至2024年9月末,全省有A股上市公司871家、新三板挂牌公司853家,科创板、创业板企业合计401家。在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方面,持续推进广东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和“科技创新专板”建设。三是规模化壮大耐心资本,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广东已初步形成涵盖天使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为一体的科技投资体系。截至2024年6月末,广东省各级政府引导基金已认缴规模5450.31亿元,排名全国第二。广东省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1.21万只,数量居全国首位;基金规模2.42万亿元,排名全国第二。

  下一步,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将锚定金融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金融强省、科技创新强省目标,会同中央驻粤金融管理部门、省有关产业部门协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推动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

  支持中小微企业“先使用后付费”使用科技成果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刘建达:省科技厅将如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省教育厅如何引导高校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利用?

  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今年《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里面也专门设了一章,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下一步将通过出台相关工作指引和具体措施,推动《方案》的全面落地。

  做好放权、激励和保障工作。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自主开展成果转化、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不需主管部门的审批,未来将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具体的管理办法,国有资产清产核资时不再包括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奖励成果完成人比例不低于70%,探索100%奖励;《广东省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认定工作指引》明确尽职免责的条件、情形和工作流程,特别是认定意见,可以作为单位考核审计、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此外还会建立高校院所“先用后转”成果库,支持高校院所以“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林如鹏:将建立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情况作为重要评价指标、高校党委书记述职的重要内容,督促高校把专利创造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产业化等指标作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岗位聘任以及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同时增强高校高价值科技成果的供给,开展面向市场的“订单式”研发,形成“需求—研发—应用”高质量循环格局,引进社会化服务机构参与专利成果的培育、推广和转化,建立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从源头提升成果供给质量。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左丹:如何加强中试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伟:中试就是指产品大规模生产前的过渡性实验,是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关键环节。经过前期调研,广东拥有3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7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我们将鼓励和支持这些单位将中试平台资源尽量开放共享给企业和科研人员使用,降低全社会中试成本。

  同时推动龙头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推动国有企业加强中试服务平台建设,并围绕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和储能、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和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新兴未来产业,加快建设一批省级中试平台,强化重点行业中试供给。

  此外,搭建全省中试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依托有实力的中试机构牵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试服务中心,依托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打造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力争到2027年,全省基本建成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实现对主要产业领域全覆盖,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允许科研失败审计要客观审慎作出评价处理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侯雪梅:省审计厅有什么具体举措,既管好科研资金使用,又尊重科研规律,给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创造“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实施空间?

  省审计厅副厅长刘柱棠:在监管好财政资金使用方面,近年来,我们科学谋划科技审计工作,组织开展了省实验室建设运行、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省科技厅部门预算执行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审计项目,对存在问题的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采取主动终止、重新验收等方式进行整改,决定收回财政资金5000多万元;推动有关部门单位规范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追回财政补贴1300多万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在保障创新生态健康发展方面,要始终坚持尊重科研规律,坚持包容理解。例如,在省实验室建设运行情况专项审计调查中,坚决贯彻落实允许科研失败、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等政策要求,充分听取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意见,全面辩证看待审计发现问题,按照“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客观审慎作出评价和处理;同时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从体制机制上认真分析审计发现问题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推动省主管部门制定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优化调整方案,按照“培优一批、整合一批、转型一批”总体思路,实施省实验室体系协同发展和动态调整,同时明确省财政每年支持省实验室建设经费标准,保障省实验室建设可持续发展。

  2023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980亿元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陈景勇:如何强化企业在科技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方面的主体地位?如何发挥好科技评价和财政绩效评价检视器和指挥棒的专业化作用,更好地提升财政科技投入效能?

  省财政厅副厅长李树林:广东连续多年财政科技支出全国保持第一,去年全省科技支出达到980亿元。同时从2023年开始安排科技专项资金100亿元,全力支持落实科技创新强省建设。

  在基础研究方面,财税政策优先向科技型企业倾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重大项目的研究。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15%优惠税率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额1787.5亿元,同比增长5.7%。

  未来,省财政厅将支持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攻关任务,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国有创投机构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力度。支持企业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各个领域深度参与“补改投”改革试点,探索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管理机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