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 > 推动科技产业互促双强

广东加快建设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平台加速落地 持续放大磁吸效应

时间 : 2023-01-09 11:33:29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自2018年对外开放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完成8轮用户实验共800多项课题、全球累计注册用户4000多名。”在2022年12月举办的2022年湾区科创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介绍了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等多个领域,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大显身手”,已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共享性关键支撑平台。

  湾区科创峰会上发布的《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要素频繁流动、深度共享,背后依托的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三大利器”:区域产业集聚平台、大科学装置平台和企业开放创新平台。

  放眼广东,一批涵盖各个优势学科和产业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加速建成落地,与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以及6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平台联动,进一步放大了各类创新平台的磁吸效应,为大湾区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广东,一个活跃、高效、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加速形成。

  “国家队”加快布局形成集群之势

  俯瞰东莞松山湖,一片荔枝林郁郁葱葱,被称为“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就坐落其中。“它不仅是首个落地珠三角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也是继英国、美国、日本之后,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有了它,相关领域的中国科学家结束了排队申请使用国外设备开展科学研究的历史。”陈和生说。

  “我们一直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陈延伟介绍:“比如,我们联合东莞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建设的多物理谱仪,是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可用于不同有序度材料的结构研究。”该装置自2021年10月正式向全球科研人员开放以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用户在这里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

  “综观世界各大湾区,大科学装置都是其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除了中国散裂中子源,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布局建设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相信未来这些装置将成为大湾区吸引人才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陈延伟说。

  落地广东的创新平台涵盖了各个优势学科领域和产业领域,在吸引全球顶尖的智力资源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同时,也与大湾区的科创力量强强联手,在科技创新中不断突破。

  就在数月前,香港科技大学的邵敏华教授团队研发出一款新型氢燃料电池,将电催化剂中所需的铂含量大幅降低了80%。这一成果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更刷新了这种电池发电耐久性的世界纪录。在这背后,就有着国家超算中心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这位“队友”的强力“助攻”。

  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超算中心机柜延伸出的百兆网络专线搭建的无形网络,将落地广东的超强算力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力量紧密联结。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南沙分中心是全国首个通过“点对点”跨境光纤网络专线,连通内地与港澳地区的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处理服务平台,为两地科研发展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和服务。

  作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等为代表的科创“国家队”加快在广东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纷纷落地,渐成集群之势。

  省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种子队”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原有的科技力量并不突出。近年来,除了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广东瞄准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分批启动建设省实验室,着力打造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种子队”,以此解决原始创新薄弱的问题。

  自2017年广东启动建设首批4家省实验室,到2020年启动第三批省实验室建设,广东在全省布局10家省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涉及网络通信、人口与健康、先进制造、材料科学、海洋科学、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农业科学、先进能源、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领域。

  在首批建设的4家实验室中,深圳鹏城实验室聚焦通信与人工智能、广州生物岛实验室聚焦再生医学与健康、佛山季华实验室专攻先进制造、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深耕材料科学,都是当地优势支柱产业,意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难题。“省实验室是带着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基因而诞生的,在人事、财务、薪酬、科研组织等方面都被赋予自主权。”省科技厅实验室处相关负责人说,“科学家治理,让实验室具有科研立项自主权,确保能快速部署科研任务。”

  广州生物岛实验室党委副书记兼综合管理部部长马常钧在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成果时总结道,实验室参与的大科学装置平台建设,实现了广州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的新突破。此外,实验室高标准建设的共享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平台自2021年运行以来,已为50余个科研团队350余人提供技术服务1000余次;成立的产业转化服务平台聚焦“卡脖子”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着力通过自主研发或整合其他科研院所、大学的科研资源,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和成果转化。

  走进季华实验室B区智能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90后”海归博士魏晟正忙碌调试设备。作为自编程智能机器人制造单元研发及产业化团队的核心成员,他带头开发的FCT自编程协作机器人检测工作站,已经成功在佛山一家家电龙头企业投入使用、大展身手。

  省实验室的布局不仅瞄准科技发展的前沿与热点,也面向当地的战略急需,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省实验室已成为广东科技创新的“发动机”“试验田”,播下科研项目的“种子”,结出产业转化的“果实”。

  创新平台与龙头企业紧密联动共同攻坚

  截至2022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6年全国第一。在这背后,众多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加速了大湾区创新要素的流动,推动创新资源实现更高效的配置。与此同时,各类创新平台与企业之间紧密联动,产学研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关键技术攻坚中的核心力量。

  再过几个月,喷上特殊涂料的一列复兴号车头就能完成中试产品性能验证。从团队对接到产品1.0版本投入野外道路运行测试,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科学院化工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广东雅图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只用了短短3个月,就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近日召开的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的教育、人才支撑,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众多行业龙头企业纷纷成为创新平台的搭建主体,开创了“千军万马齐创新”的良好局面。

  去年广东公布了第20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名单。这其中,就有不少龙头企业的身影。美的集团旗下的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库卡机器人(广东)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榜上有名。

  企业强则产业强。在此前广东举行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强省建设专场上,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东大力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省科技厅实施的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超过一半,参与项目达九成以上。”

  据统计,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7家,累计培育99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广东,企业技术中心已逐步成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载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