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了!”肇庆市封开县江川镇界首村党支部书记莫水林感叹道。该村远离封开县城,此前集中供水管网难以覆盖。今年以来,在省水利厅的指导推进下,封开县创造性地开展“引梧州之水解封开之困”的实践,保障该村2700多名村民饮水安全。
加速推动广东在今年底实现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成为省水利厅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省水利厅把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梳理水利各领域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列出包括农村集中供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河湖治理、万里碧道建设等10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任务清单,实时跟进,动态监督,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切实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保障农村供水▷▷让村民喝上放心水
“自行打井、自建水塔取水的群众正在逐渐减少。喝上自来水后,村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切实提高。”莫水林说,江川镇界首村8条自然村有2700多人,与江川镇自来水厂相距约20公里,扩网覆盖成本较高。经反复论证,封开县创新采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片区水厂跨省份扩网的方式,解决了该村集中供水覆盖难题。
封开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在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中,该县不被行政区划限制,做到自来水厂扩网工程能扩尽扩、能延尽延、应连尽连。当前封开县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计划实施项目多达147宗,旨在从根本上化解群众反映的各种饮水问题,打通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
“广东虽河网密布、降雨充沛,但受天气变化、山区地形、设施老旧等因素影响,农村饮水保障能力较低,成为全省农村发展的‘绊脚石’。”省水利厅负责人介绍。
小小一滴水折射民生大变化。广东于1984年启动农村饮水系列工程,2005年、2010年、2018年相继解决了农村475万人饮水困难、1796万人饮水安全、3100万人饮水标准低的问题。2019年起,广东启动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推动解决自来水进自然村和入户“最后一公里”难题。
克服地形、水源分布、供水规模等差异迎难而上,一座座水厂、加压泵站拔地而起,一条条输水管道进村入户……2021年,推动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被列为省水利厅“我为群众办实事”10项重点任务之一。今年《广东省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攻坚行动方案》印发,明确2021年年底基本完成剩余525万农村人口的集中供水任务,实现我省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让6870万农村居民全部喝上放心水。
截至目前,我省年度新增农村集中供水覆盖人口320.7万人,占剩余未实现集中供水的525万人中的61%。其中,潮州、惠州、江门3个地市16个县(市、区)已顺利完成攻坚任务,实现农村居民从“有水喝”向“喝好水”的转变。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区域供水保障能力
2020年10月以来,韩江流域遭遇历史罕见旱情,降雨量比多年同期偏少七成,为1955年有雨量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少。揭阳市区、揭东区、空港区等缺水问题突出,揭阳人民迫切需要应急供水。
为此,省水利厅今年将“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全线贯通”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10项重点任务之一,加速推动韩江鹿湖、半洋隧洞引水工程实现开闸通水。
为让揭阳人民早日喝上韩江水,省韩江流域管理局在验收工作中采取超常规工作模式,工作组全体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白天深入鹿湖隧洞取水口、西山溪调压井、半洋隧洞检修阀井等现场排查检查,晚上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至深夜,最终通过12天的奋战完成了项目验收工作。
6月29日,随着韩江鹿湖隧洞引水工程指挥长一声令下,滔滔韩江水奔涌向前,通过韩江鹿湖隧洞、半洋隧洞引水工程如期进入揭阳各自来水厂,让200万揭阳群众如愿喝上了甘甜优质的韩江水。从此,揭阳市区主要水厂有了应急供水水源,极大缓解了揭阳地区干旱缺水的紧张局面。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部分地区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问题并存。未来,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提升区域供水保障能力,是我省解决水利民生难题的重要任务之一。
据悉,“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实施水资源配置建设项目33项,投资额达1283亿元,通过实施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实现新增供水能力25亿立方米,将有效缓解局部地区工程型缺水、资源型缺水的紧张局面,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和应急备用能力。
建万里碧道▷▷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我在河边住了30多年,过去家里都不敢开窗,尤其是夏天,气温又高,河水的腥臭在热浪的蒸腾下异常刺鼻。”深圳市茅洲河的一位民间河长邓胜平说,茅洲河污染问题曾是许多市民的“心病”,经过5年多的综合治理,如今的茅洲河碧道水清岸绿、风景宜人,被重塑为“湾区东岸绿脉、深圳西部门户”。
“河堤美了,河水变清了,沿着两岸的栈道奔跑,感觉河流离市民更亲近了。”家住南山区珠光村大沙河边的李先生说,相比10年前“不敢闻、不敢看、不敢靠近”,如今的大沙河碧道一路顺势南下,途经西丽湖、大学城、人才公园等城市节点成为南山区绿色和谐发展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深圳一方面加大投入基础设施,理清历史欠账。另一方面,通过碧道建设推动治水升级,茅洲河、大沙河等河流摇身一变,让人民生活因水而美,成为全省以碧道建设为牵引,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的一大缩影。
“随着近几年的治理,全省河流水质逐渐改善。如何保护和修复河流水生态,打造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态廊道、文化休闲漫道,建设江河安澜、秀水长清、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让人民群众更加近水、亲水,成为了碧道建设的新起点。”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我省以河湖长制为平台,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建设。截至今年9月底,已基本建成碧道2000公里,同时接续治理中小河流,一道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风景带和生态长廊逐渐涌现,越来越多的碧道成为推动水污染防治、产业转型升级、城镇更新改造、水岸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人们身处其间享受惬意时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大大提升。
按照“湾区引领、区域联动、十廊串珠”的总体布局和“三年见雏形、六年显成效、十年新跨越”的建设目标,到2022年广东将建成5200公里碧道,珠三角地区率先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网络;到2025年建成7800公里碧道,全省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形,成为广东亮丽的水生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