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海风徐来,惠东考洲洋畔的红树林随风摇曳。鹭鸟惊飞、虾蟹招摇,滨海滩涂里一幕幕生物多样的生态美景频频上演。
6月8日是第15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6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日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惠州跨步迈出经略海洋的脚步,坚持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同时,惠州直面考洲洋生态功能破坏的历史欠账问题,躬耕滨海滩涂种植红树林,花大力气修复海洋生态系统,不断厚植城市高质量发展底色。
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惠州过去10年共计筹措各类资金约1.5亿元,共计完成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10个,累积完成红树林营造7600余亩。10年过去了,红树苗成林,生态蝶变,滨海村庄迎来了新变化,惠东因营造红树林得力在全省首创获得207.65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收获新的发展希望。
当前,惠州发展进入新征程,滨海生态绘下新蓝图。2023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目标,进一步擦亮惠州海洋生态名片,修复滨海红树林里的和谐生态盛景。
种树10年筹资1.5亿 海边红树林增加7600余亩
经略海洋,生态海洋,281.4公里海岸线上处处是风景。
站在惠东县黄埠镇盐洲岛白沙村考洲洋畔的红树林湿地公园,登上观鸟台,放眼望去,层林尽染,鹭鸟栖息枝头,村里头一声吆喝,百余只鹭鸟受到惊吓振翅齐飞。
跨过盐洲大桥,白沙村对岸的望京洲滩涂红树苗已长至成人高。沿着新吉盐公路的彩色观光道一直在海边延伸,退潮时分,躲在树林里的虾蟹不时探头觅食,弹涂鱼则鼓起鱼鳃驱赶误入领地的小动物,演奏一曲和谐的生态交响曲。
这样的场景不只是在白沙村、望京洲沿岸,在考洲洋畔的横石湾、好招楼、罂公洲至赤岸海岸,在平海内港、范和港大铺屯、蟹洲等近海滩涂,因为种植红树林带来海域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重现的景观已成常态。
这是当前惠东考洲洋畔稀松平常的一帧场景,也是惠州近年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发力修复海洋生态、种植红树林的一个缩影。
据惠州市自然资源局整理的资料显示,红树林分布在近海滩涂,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素有“海上森林”“海岸卫士”之称。惠东考洲洋历史上曾是粤东地区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被誉为惠州“城市之肾”。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围海造田、围塘养殖无序,污染加剧,大面积红树林被砍伐,生态调节功能几近丧失,周边群众生产生活遭到了恶劣影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人心,加速修复滨海生态成为惠州各界共识。
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2013年便提出要把考洲洋打造成全国最大红树林种植基地,引领着惠州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快速展开。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了打造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厚植城市生态底色,恢复滨海生态,再现惠东红树林生物多样的和谐生态盛景。
据了解,在惠州市自然资源部门牵头下,全市通过联合多部门组建工作专班,编制实施《考洲洋红树林保护与发展规划》,多措并举筹措资金,一线调研督导项目建设,稳步推动着滨海生态修复项目高效实施,近海滩涂化身红树林的故事不断上演。
作为海洋生态修复的主战场,惠东滨海生态迎来立竿见影的新变化。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惠州10年间共计筹措各类资金总额约1.5亿元,先后完成红树林保护修复项目10个,累积完成红树林营造7600余亩。其中,2013年—2017年,惠东利用县级财政资金逐年累计在考洲洋海域种植本土红树林近3000多亩;2019年—2021年,成功申请省级红树林生态修复资金开展惠东县平海内港及范和港大埔屯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惠东县范和港大埔屯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惠东县考洲洋重点海湾整治项目。
“红树林里隐藏着一个神秘的海洋生态世界,对海洋生物有着神奇的魔力。”惠东县自然资源局资源环境管理股股长吴剑平介绍,红树林种植之前,近海滩涂上还是一片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项目一实施,红树苗一种下去,小鱼小虾小蟹就都跑过来筑巢安家,鹭鸟也都飞了回来,非常有意思。
考洲洋生态一度濒临失衡 红树林种植意义重大
别看考洲洋畔、红树林里生态景观一派和谐,事实上,这些年在海里种树并不顺利。
“在2013年之前我们没有什么概念,红树林要怎么种,项目怎么实施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采访过程中,惠东县自然资源局海洋生态修复工作专班一工作人员就表示,工作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种树,但做起来,部门间协同、资金筹措、各类审批手续办理以及项目施工建设等到处都是知识盲点。
最大的难处在什么地方?该工作人员则直言还是与村民的沟通。他介绍,审批、资金等问题虽然不容易,但基本都能有方法解决,大家抓紧学习扫盲就行,“可是,村民真的会指着鼻子骂啊。”他说。
如何算好近海生态这笔账?是修复生态寻觅考洲洋的美好未来,还是死守短期利益看着考洲洋成为烂泥、死水?
“历史上的考洲洋一直是惠州沿海的生态高地,有丰富的红树林、滩涂、鸟类和鱼类等资源,但在10年前几乎都被破坏殆尽,真的到了不破不立的地步。”惠东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松庆介绍,考洲洋是红海湾向内延伸的一个溺谷湾,半封闭,海水交互性本身就有限,真的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
事实上,“靠海吃海”的村民早就发现了问题。盐洲岛白沙村委会主任林忠民讲述,红树林面积减少,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渔业养殖产量下降,赶海虾蟹数量急剧减少,海风海浪变大,“以前的老方法行不通了,是到做改变的时候了。”
在这种背景下,市县多个单位组建的工作专班小组在规划统领下,深入项目一线实地调研,认真听取周边镇村村民群众的意见,切实有效地解惑答疑,解决群众难题。协同属地政府和村委共同协调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将消失的红树林一棵一棵种植回来,恢复滨海濒临失衡的生态环境。
但这只是困难中的一个,进入项目建设环节,红树林育种、种植等问题又出现了。
“以为就是种树,采购了树苗,想当然地就干了,结果种完没几天,黄了一大半。”广东添莉环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俞炳中回忆起在考洲洋最初做项目的时候介绍,都是对照种植规范要求做的,但没有考虑每片海域的潮水高度、海水盐度、温度等都是有差异的,在过程中交了学费。
俞炳中介绍,此后就很少采购苗木,而是到老红树林采种,收集本土树种的种子,自行研发育种流程工艺。“开始树种的出芽率和成苗率都只有三四成,通过反复实验、精细流程,现在已经出苗率可以达到九成”。
与此同时,在生态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死苗的情况也大幅减少。“实施的项目多了,就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了。”俞炳中笑称,充分参考种植规范要求,用最土的方法找经验,选取每个项目树苗长得最好的一块地,分析其堆泥的高度坡度、海水盐度温度、潮水淹没情况以及苗木大小等,然后复制经验。
红树林化身“金树林” 生态环境改善让村庄变样
从老树林砍伐殆尽,所剩无几,到深耕10年,红树苗在考洲洋、范和港等近海岸茁壮成长,临近的滨海村庄也迎来了新变化。
进省道387过盐洲大桥进入盐洲岛,直至盐洲湿地公园的道路两旁,鑫怡旅馆、鹭相逢民宿以及碧海渔村等民宿、餐饮门店林立。
“站在观景台放眼望去,海上森林延绵几公里,鹭鸟齐飞和虾蟹成群,海风徐来,凉爽沁心。”林忠民介绍,随着红树林面积的不断扩大,盐洲岛沿岸的海洋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水的水质也变好了。
生态环境变美了,来往旅游的人也多了起来。
“阳光沙滩很常见,但红树林的生态奇景就不多见了。”在白沙村采访时遇到了带着双胞胎儿子前来旅游打卡的刘女士。在逛完一圈后,来自东北的李女士介绍,自己在惠州巽寮湾买了房子,每年都会带家人过来住一阵子。“看惯了沙滩,来红树林里走一走别有一番风味。尤其是小孩子,看到鱼虾蟹更是兴奋。”
“以前都是养殖和打鱼,现在开餐馆、做民宿,渔船忙时作业,闲时载客出海观光,大家营生的方式变多了。”白沙村一名村民讲述,在种植红树林时,村里的出海水道和渔船停泊口都有预留,随着红树苗长成林,前来乘船出游观看红树林生态景观的人越来越多了。
生态蝶变,游人如织,地方经济迎来立竿见影的变化。据惠东县黄埠镇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区域整体开发红树林湿地公园、黄埠黑排角地质公园、西冲杨屋沙滩等观光景点,商贸旅游快速发展,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190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7.6亿元。
村庄面貌变美了,挣钱的路子活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红树林慢慢变成了村民的“金树林”。
据了解,即使是在红树林种植之初备受村民担心的渔业养殖,水质的改变也带来了养殖产品品相的提升。“养殖面积变少了,但是品质变好了,单价比以前卖得高,更受客户欢迎了。”望京洲海域附近的养殖户谢叔这样介绍。
不只是附近村民的生产生活,红树林变身“金树林”的故事还在拓展城市产业空间方面有了新成果。
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和矿产管理科科长高琦介绍,今年2月,在全市2020年以来完成的3304亩红树林营造面积中,有2076亩新营造红树林通过省级核查标准,获得省自然资源厅207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这让惠东成为全省首个获得省级造林奖励用地指标的县区,切实为惠州的产业发展扩展了新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红树林的综合价值将得到有效挖掘。以好招楼湿地公园为例,公园规划总规模8000亩,分三期建设,将打造以红树林生态保育为主,集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多样性保护和恢复与科研检测、科普宣教、生态旅游及湿地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全国性湿地公园,打造广东滨海生态示范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