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出口、投资一道位列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消费企稳对广东稳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上半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下称“社消零”)总额达2.33万亿元,同比增长7.4%,超过了2019年上半年社消零总额2.07万亿元的水平。
作为反映经济景气的重要指标之一,广东消费的“含金量”也在逐渐变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从去年同期的50.3%提高到54.7%。
作为全省消费的“风向标”,今年上半年,珠三角的社消零总额也首次超过了1.8万亿元,占全省社消零总额的七成,与去年上半年社消零总额约1.7万亿元相比,多出一个惠州的消费总量。
从单个城市来看,广州总量仍然独占鳌头,上半年社消零总额5577.83亿元,跑赢成都、杭州、苏州等热门城市。深圳上半年的社消零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元,增速领跑全省。珠三角9市中,深圳、广州、珠海、惠州、中山、肇庆6市增速不低于5%。
在投资疲软、外贸承压的客观环境下,珠三角释放出“强悍”的消费力,展现了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与潜力。
“红包雨”不断
餐饮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
今年上半年,珠三角九城不约而同地在一个数据上释放活力——餐饮,广州、深圳更是一马当先。
数据显示,上半年,广州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5.7%,比一季度提升5.6%;深圳上半年的餐饮收入增长16.6%。
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东堂食订单量位列全国第一。其中,广州、深圳地区堂食订单量同比增长50%左右。深圳的堂食订单量省内第一,广州次之。从品类增速上看,深圳地区小吃快餐、饮品、地方菜、自助餐堂食订单量增长在70%以上,消费势头最旺。
上半年,“吃饭要等位、打卡要排队”的热闹景象强势回归。广州、深圳的热门餐厅更是出现“一位难求”的现象。
餐饮消费的火爆,不仅体现在广深两座万亿级城市里。上半年,珠海、中山、佛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餐饮收入增长分别为43.8%、15.0%、14.9%、13.1%、13.5%、10.9%、9.9%。珠三角8市实现餐饮收入两位数增长。
餐饮零售被视为消费市场“温度表”,是衡量一座城市商业活力与居民消费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认为:“上半年,多地餐饮收入增速保持10%以上,反映出了城市的烟火气正在回归。”
消费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各地政府多措并举促消费、密集派发惠民补贴的助力。
早在今年初,深圳就在全省率先发放了1亿元年夜饭、元宵团圆饭等餐饮消费券,同时要求各区结合实际推出各项消费券促销活动,推动以数字人民币红包形式发放。“五一”假期,超2500万元的“食在广州”餐饮消费券,点燃了广式夜生活的消费潮,随后的7月广州又迎来了第二轮30万张美食消费券的派发。为调动餐饮市场消费热情,东莞也不甘示弱,不仅发放了2464万元通用消费券,还开办“五月花海东莞美食节”……各地加码落下的“红包雨”,成了广东上半年促消费的“及时雨”。
跳出珠三角看广东。继今年二季度广东面向全省发放了总值约1000万元的文旅消费惠民补贴后,今年6月,省发改委首次颁布《2023年广东省恢复和提振消费工作八项要点》,提出支持汕头、佛山、东莞、湛江等6市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促进大宗消费持续升级、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创新消费场景等。
今年以来,广东持续出台促消费政策措施,畅通经济循环。这些政策举措不仅与国家刚出台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不谋而合,更借助多重政策利好,提升了居民消费意愿,带出了实实在在的消费效果,为下半年加速释放消费潜力奠定基础。
“跨城消费”火热
粤港澳三地融合加速
今年上半年,珠三角社消零“成绩单”出炉后,两座城市的消费数据尤为亮眼:
其一,珠海的接触型消费“异军突起”。除了餐饮收入增长43.8%外,文体娱乐业营业收入更是增长643.4%。旅游业复苏势头强劲,珠海全市接待游客1549.4万人次、增长227.2%。上半年,珠海市内的口岸出入境7282.7万人次,增长36.2%。
其二,深圳的社消零增速为11.5%,领跑全省。对比2018年,深圳社消零总额仅居全国第七,不仅落后于北上广,也落后于重庆、武汉、成都等城市。今年上半年,深圳社消零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元的成绩单,不仅跑赢了成都、杭州,更直追广州。
两座城市数据“狂飙”背后的动因,不仅在于政府千方百计扩内需、促消费,用真金白银投入,搅热消费市场“一池春水”,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粤港澳三地消费加速融合的助力。
“从港澳自由行”到“港车澳车北上”、深港公交地铁“扫码互通”,港澳居民掀起了北上深圳、珠海的“跨城消费”浪潮。截至7月30日,深圳边检总站共查验出入境人员超7000万人次。香港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仅6月,“北上”港人总数就超408万人次,尤其周五、周六人数明显增多,比平日多了近20万人次。
珠海边检总站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通过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车辆达152万辆次(含港澳单牌车52.6万辆次),是疫情前2019年全年出入境车辆的1.9倍;通过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达737万人次,是2019年同期的1.3倍。
一直以来,粤港澳三地在各自优势消费领域都是“单项冠军”。历史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连续40年全国第一;香港是全球闻名的“购物天堂”;澳门依托丰富多元的旅游业一直吸引着全球游客……但是,面对不同体制、不同货币制度、不同市场特点,三地消费市场融通发展确实存在挑战。
今年上半年,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更首次共同打造了消费季活动、“一程多站”跨境旅游计划。粤港澳大湾区内,各方互相为对方“引流”,也互相将对方当作自己的广阔市场。一个由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粤港澳大湾区新消费市场格局正逐步成型,这将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共同市场”,也将带来更多收获。
制造业迸发活力
新工业品催生“购物潮”
撬动市场消费需求,今年上半年,广东明显将重点放在了大宗商品消费上。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迭代升级的大宗消费,具有消费占比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特点,对提振消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抓住绿色消费风口,广州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新能源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13.29亿元,同比增长37.5%,拉动全市社消零总额增长1.1%;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深圳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了86万辆,渗透率超60%;
东莞新能源汽车保持热销,零售额增长29.3%;中山也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节品牌,在汽车类商品零售同比下降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53.4%,净增11.3亿元,实现逆势突围;
新能源的消费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爆发式增长。
上半年,广州的新能源汽车实现产量增长1.1倍,作为其配套设施的充电桩也快速扩容,产量增长21.3%;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70.2%、充电桩产量增长32.6%;惠州上半年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产值达590亿元、增长35%;珠海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34.7%;江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增长16.5%。
今年上半年,在全省性的家电主题促消费活动下,升级类商品需求也在持续释放,部分家居类消费需求回暖。全省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限额以上化妆品类、通信器材类商品、家具类商品销售额增长6.9%。
1月至6月,广州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智能手机类商品同比增长12.8%,增速较1至5月提高4.9%;深圳限额以上单位通信器材类增长22.6%;
佛山家具类、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0.3%和15.3%;东莞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信器材类消费,分别增长22.2%、110.4%。
今年以来,广东打出“粤造粤强粤贸全球”广货促消费联合行动、家电“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家电消费券等多项实招,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不仅刺激居民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的消费,更有效弥补了企业外贸承压带来的影响,既促进了线下消费,又提振了绿色经济。
“广东要扩大内需,关键还是从供需两端发力,增强经济循环的内生动力。要推动企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更好地提升消费意愿、推动消费升级。”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志坚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