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一线实践

广东:续写春天的故事 争创更大的奇迹

时间 : 2022-10-11 10:19:21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湛江东海岛,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首套装置于日前正式投产。这意味着我国化工行业首个外商独资项目,迎来里程碑式重大进展。该项目总投资达百亿欧元,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也是巴斯夫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

  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该项目全面推动建设,彰显外资对广东营商环境的坚定信心。

  十年来,广东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扛起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有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突破,全省改革开放迈上历史性新台阶,“两个重要窗口”作用更加凸显: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600万户,全省市场主体数、企业数、外商投资企业数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外贸总额突破8万亿元,连续36年居全国第一;十年实际利用外资1.3万亿元,百亿美元级外资大项目接连落地、加速建设。

  迈上新征程,广东正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积极抢占改革开放制高点,在服务大局中展现广东担当,着力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

  以点带面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站在300多米高的横琴国际金融中心楼顶环眺,从横琴到澳门,都市天际线连为一体。这片106平方公里的热土,云集了5.6万家商事主体,其中科技型企业超过1万家。今年上半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93亿元,同比增长2.5%。

  南海之滨,珠江口东岸,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一片火热创业场景。“政策扩区”与“物理扩区”叠加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展动能强劲,今年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35.33亿美元、增长17.4%。

  从香港清水湾到广州南沙,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校校长倪明选,在元宇宙虚拟空间完成线上火炬交接。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启用,学科设置与南沙产业发展高度契合,有望孕育形成“硅谷效应”。一个面向世界的战略性平台,在南沙呼之欲出。

  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起步成势,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展现蓬勃生机……以三大战略性平台为代表,广东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牵引全面深化改革。

  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深圳市暂时调整实施《海关事务担保条例》《进出口关税条例》《船舶登记条例》等有关规定,标志着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清单调规事项落地。截至目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已全面落地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持续显现。

  自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以来,深圳56项重点任务中14项已经完成、42项取得重大进展,一系列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展、多点突破、蹄疾步稳、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

  “湾区通”工程扎实推进,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成立……重磅改革工程通过联动传导机制,释放出战略叠加的“乘数效应”。

  作为制度创新高地,广东自贸试验区36项改革全国首创,成为全省改革创新的先行地、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有效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今年6月,广州、深圳等13市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率先复制推广62项改革创新事项,涉及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和法治服务等领域。通过与自贸试验区“联动试验、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把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自主实践的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更大的空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十年来,率先步入改革深水区的广东在重点领域、关节环节的重大改革开始显现出效能叠加的集成效应。

  一批牵引力大、带动效果好的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以点带面有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其中,数字政府、营商环境等重大改革呈现出显著成效,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

  在深圳,依托“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企业设立可“一次配齐、拎包入驻”,企业开办一天内办结;在江门,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即发证”工作机制率先建立,可实现“一码通行”“拿地即开工”;在肇庆,“企业开办1天办成”实现全区域全业务覆盖,二手房登记业务“全流程电子化办理”。

  今年5月,在深圳、江门、肇庆部署开展的广东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已全面完成。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试点地区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形成一批改革经验成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营商环境专家孙连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一体化改革模式的创新,不仅可以为我国其他区域提供借鉴,还可以为不同经济制度的区域经济加强协作与深化“放管服”改革探路。

  全面扩大开放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工程塑料粒分拨中心高速运转。经过进境、入区、分拨,这些塑料粒将运送至全球各地,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原料。“除了工业塑料粒,我们正加速推动中东、欧美等地区的高档原料进入中国市场,帮助华南企业获得最佳性价比的高档原材料。”广东合捷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关务副总监魏波说。

  以国际分拨中心为代表,当前南沙着力打造冷链物流分拨中心、全球优品分拨中心、美食美酒分拨中心、全球飞机租赁中心、汽车贸易综合枢纽、湾区粮食分拨中心六个百亿级进口平台。今年上半年,南沙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512亿元,增长57%。

  在前海片区,电子元器件亚太集散中心、海运中转集拼中心、离港空运服务中心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前海综保区进出口额962.5亿元,增长48.1%。“保税维修+保税物流”创新模式下,华为、京东方、大疆等多家重点企业探索贸易新业态,开展境外产品保税维修,上半年维修项目下进出口额2948万美元。

  自2015年挂牌以来,广东高标准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建设世界级的贸易链接平台。今年上半年,广东自贸区进出口规模超过2000亿元,增幅达24.9%。

  寂静深夜,在粤港澳大湾区开行密度最大的国际班列平台广州增城西站,满载“广货”的列车从这里出发,披星戴月驶向亚欧大陆。

  “今年几乎每趟国际班列都是满载而行,出口商品结构也不断优化,从最初的低值类货物到现在以通信设备、家电、机械设备等中高端产品为主。”黄埔海关口岸监管处副处长罗小晶说,通过中欧、中亚、中老、中越等主要线路,家电、太阳能光伏、液晶显示屏等“广东智造”源源不断地送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如今,广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规模已提升至2021年的2.04万亿元,占全省外贸总值比重提升至24.7%,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拓宽内外通道,链接全球市场。十年来,广东外贸发展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日益提升,几乎年年都有突破性进展:201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6万亿元;2016年,一般贸易额首次超过加工贸易额;2017年,民营企业首次成为广东外贸第一大主体;2018年,外贸总额首破7万亿元大关;2019年,跨境电商新业态规模全国第一;2020年,东盟跃升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广东国际市场布局持续优化,国内市场潜力加快激发;2021年,进出口总额突破8万亿元、连续36年居全国第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达2万亿元。

  当前,广东部署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出台“稳外贸11条”,用足用好RCEP等政策红利,推动“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迈进。

  尽管面临疫情冲击,但广东外贸订单很快触底反弹。佛山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必硕机电的拳头产品是全自动杯盖生产线设备,在欧洲等细分市场占有率超过50%,受疫情影响无法出国推介,今年前7个月出口订单同比下降近30%。

  “必须开拓新业态!”必硕机电总裁助理郭凤英说,下半年公司尝试跨境电商B2B出口模式,打开了“新大门”,预计年底前出口订单将比去年增长35%。

  拓展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已成为越来越多广东企业的选择。以必硕机电所在的广州海关关区为例,今年上半年,关区内跨境电商进出口商品2.7亿件,增长72.6%。其中,跨境电商出口商品2.3亿件,增长97.3%;跨境电商B2B出口货物179.9万票,大幅增长5.6倍。

  十年来,广东着力探索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打造贸易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10条”“市场采购贸易创新发展8条”“加工贸易15条”……一系列推动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贸易转型升级的新政策出台实施,“组合拳”效应加快释放。

  据统计,广东跨境电商规模从2016年的22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310亿元,年均增长70.8%;市场采购出口从2017年的81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159亿元,年均增长40.3%。

  塑造竞争优势

  全球投资者持续看好广东

  十年来,尽管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但全球贸易商、投资者持续看好广东。

  “从专班现场协调到给予入境人员便利等方面,广东各级政府部门都提供了细致周密的服务,我们仅用18个月就安全、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建设。”韩国现代汽车HTWO广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大铉很期待。在广州开发区,该集团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产销基地即将于年底竣工投产。

  近年来,广东出台全国首个地方版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推出“外资十条”及其修订版、“稳外资十二条”,修订实施《广东省鼓励跨国公司设立总部型企业办法》,制定实施《广东省高质量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行动计划》……以更高水平开放打造引资“强磁场”。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方位与国际接轨,让更多跨国企业留得住、扎下根。十年来,广东实际利用外资达1.3万亿元。截至2021年底,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8.9万家。LG、卡尔蔡司、阿斯利康、松下、玛氏箭牌、3M、默克等大型跨国企业,近年来均在粤设立项目或新增产线,全球投资者持续为广东投下“信任票”。

  在茂名,美国霍尼韦尔与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的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基地正在忙碌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以厨余油和动物脂肪为原料的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基地之一。”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说,广东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公司将持续以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深圳,瑞士ABB电动交通中国总部于8月初入驻南山区,并发布了国内首台ABB 480kW大功率液冷超充系统。“广东优质的资源环境为ABB电动交通拓展在深业务创造了很好的条件。”ABB电动交通全球首席执行官Frank Mühlon说,未来将继续加大在粤投资。

  十年来,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粤投资和发展高科技项目,推动广东迈向全球高端产业投资高地。今年前7月,全省到资金额1亿美元(含)以上的外资大项目33个,实际利用外资91.4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54.9%,外资大项目数量和实到外资金额位居全国前列。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重大项目密集落地广东,有利于发挥稳投资效应,形成较强的支撑带动作用,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

  更多全球高端要素集聚,正在为广东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十年来,广东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持续增长,引资结构更加优化,推动吸引外资量质齐升。

  更趋优化的外资结构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今年前7月,广东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346.2亿元、同比增长17%,在全省占比达32.4%。其中,以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7.7%;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5.4%。外资在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集聚态势。

  “引资不仅要看规模,更要看水平。广东以高水平项目带动引资规模的扩大,让高技术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比翼齐飞。”白明认为,在疫情反复冲击之下,外商深耕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仅展现出对广东经济发展前景持有的稳定预期,更是广东经济发展韧性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体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