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一线实践

广东:加快高质量发展 塑造新竞争优势

时间 : 2022-10-10 10:08:26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2022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版全球创新指数(GII)相关信息显示,在世界五大科技集群中,“深圳—香港—广州”继续位居全球第二位。

  2012年到2022年,是全球产业变革加速、国际经济竞争更趋激烈的十年,也是广东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的十年。

  新辉煌源自高屋建瓴的方向指引。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广东要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同年10月,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再次对广东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要求。

  十年来,广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推动经济实力实现连年跃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跃升

  经济总量跨过7个万亿级台阶

  “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在今年举行的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沿海省份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占全国十分之一经济体量的广东,被赋予更多期待。

  排头兵扛起新使命。十年来,广东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有力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大局。

  2012年到2021年,广东GDP从5.7万亿元跃升为12.4万亿元,连续跨过7个万亿级台阶,实现经济总量连续33年居全国首位。

  人均经济产值稳步提升。2017年,广东人均GDP达1.13万美元。2020年,广东人均GDP达1.28万美元,超过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体标准。2021年,广东人均GDP再上新台阶,达1.52万美元。

  在广东经济版图上,万亿产业与万亿城市交相辉映。2021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4.5万亿元、约占全国1/8,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发展更加茁壮,继广州、深圳之后,两个工业大市佛山、东莞先后迈入万亿级城市行列。

  十年来,广东经济规模“量”的增加背后是发展效益“质”的持续提升。

  广东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并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在全国率先开展产品质量比对提升行动、设立省级政府质量奖,“十三五”期间获批筹建的国家级和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达25个,总数居全国首位。

  产业加速迈向高端化、高级化,让广东实体经济的基础更加夯实。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2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73万亿元,其中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31.3%和55.9%。

  抓住全球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机遇,广东奋力突破新技术、发力新产业、增强新动能,借助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在数字化浪潮中发挥引领作用,努力让数字化技术赋能千行百业。

  在佛山,美的微波炉顺德工厂磁控管分厂,数排生产线上的机械臂自动作业,成为数字化技术助力生产效率提升的生动写照。截至目前,美的集团数字化投入超120亿元,与2011年数字化转型前对比,企业营收提升156%、净利润提升333%。2021年,广东数字经济规模达5.9万亿元,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截至2022年8月,全省累计推动超2.2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超过65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提升发展质效,广东一手抓技术革新,一手抓低碳发展。通过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GDP单位能耗持续下降,2021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约为全国的一半,能源利用效率居全国前列。

  江平海阔凭鱼跃。广东经济的规模跃升、质量提升都离不开充沛的市场活力。十年来,创新创业在广东蔚然成风。截至今年9月下旬,广东市场主体突破1600万户,全省市场主体数、企业数、外商投资企业数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全球竞争的大舞台上,广东方阵令人瞩目。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广东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4家增长到2022年的17家,上榜企业中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优势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的上榜企业平衡性更加显著,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金融业等企业竞相发展,体现该区域作为综合性经济区域的全面性。”经济学家李稻葵表示,上榜企业数量的变化显示广东新晋企业新秀频出、传统优势企业地位不断巩固。

  突围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领跑全国

  江门开平地下700米的洞室内,中微子实验站中心探测结构安装有条不紊;惠州惠东群山之上,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装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在广东,大科学装置集群加速形成。

  这是探索基础前沿科学问题的“国之重器”,也是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十年间,广东实现“大国重器”“从0到1”“从1到多”的跨越,成为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强省、以科技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

  首个落地珠三角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东莞散裂中子源2011年奠基,2018年正式投用。“有了它,我国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结束了排队申请使用国外设备开展研究的历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说。运行4年来,东莞散裂中子源已在基础科学和重大需求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

  近期,由东莞散裂中子源团队研制的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基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实验装置,正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推进临床试验相关工作,有望为肿瘤治疗带来重要技术革新。

  一方面是以基础研究见长的大科学装置集聚成势,另一方面,更多“国字号”创新平台落地广东,成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

  位于深圳的鹏城实验室主要聚焦于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目前集聚数十位院士在内的各类人才,建成了以“鹏城云脑”为代表的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

  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广东构建起包括10家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60家省重点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

  在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引领下,广东在基础科学诸多领域加快补齐短板。越来越多的原创性成果产自广东,以科技部每年发布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为例,2017年以来,广东已有7项成果入选,其中包括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汪卫华院士团队、南方科技大学杨学明院士团队等多个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并不只停留在实验室里。发挥转化优势,广东力推原创成果落地在生产一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了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广东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让科技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在今年4月公布的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比亚迪、格力等企业牵头的项目均榜上有名,凸显广东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让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始结出果实。

  十年来,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至6万家,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同期,广东新增境内上市公司中有451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92%。在技术需求牵引下,各类创新主体主动对接,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在生产车间,科技创新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的局面加快形成。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是关键。十年来,广东立足创新和产业实际制定引才聚才图谱,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创新人才,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紧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依托省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广东不断优化引才引智环境,增强对人才吸引力。

  今年9月14日,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埃菲·杰曼诺夫全职加入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受聘为讲席教授,成为广东在基础学科引进的又一名重磅科学家。据统计,目前全职在粤两院院士约130人。

  去年12月,以“探索未来,共享科学”主题的大湾区科学论坛成功举办,吸引全球130多名院士专家和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探讨科学前沿热点,同时也向世界科技人才发出了到粤港澳大湾区从事科研与创业的邀约。

  多点布局、全链发力,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稳步提升,已连续5年位居全国首位,一个活跃、高效、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形成,源源不断吸引集聚全球科技人才前来创新创业。

  开拓

  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更加坚固有力

  今年9月初,广东出台稳工业“1+3”系列增量政策,包括《广东省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若干措施》以及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硅能源产业和工业设计发展的三项行动计划,成为聚焦破解经济发展短板弱项的最新举措。

  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广东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危中寻机、转危为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主战场中,找准自身定位,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战略优势。

  向上突围、渐趋成形的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强化支点功能的“筋骨”。

  十年来,广东始终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持续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为主抓手,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建设一批承载大项目、大集群的大型产业集聚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5G基站、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国家级绿色制造名单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全域覆盖、便捷通达的基础设施,成为强化支点功能的“肌理”。

  今年8月底,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平均年供水量达20.79亿立方米,将大幅度提高粤西地区特别是雷州半岛的供水保障能力。”省水利厅副厅长申宏星介绍,项目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保障粤西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提高农业灌溉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对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促进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广东始终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过去十年间,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深中通道加快建设,跨珠江口车程缩短至30分钟甚至更短;白云机场三期扩建,韶关丹霞机场、湛江吴川机场通航,世界级机场群展翼高飞;粤东城际铁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蓝图加速变为现实;5G基站、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为培育经济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日益畅通、高效流动的经济循环,成为强化支点功能的“血脉”。

  一手抓供需两端协同,广东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近年来陆续出台“促进服务业恢复发展47条”“促消费9条”“预制菜10条”等政策措施,充分激发市场需求潜力,加快推进广州、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

  一手抓内外双向发力,通过深入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广东多措并举扩内需、稳外贸,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赢得更大市场,不断优化拓展国际市场,促进内外贸优势相互转化、叠加强化。

  步入“十四五”,广东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加快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强化网络型基础设施的先导支撑,强化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的带动引领,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构筑内畅外联的高水平产业链、贸易桥、基础设施网,让支撑经济发展、促进内外循环的“骨骼”更强壮、“血脉”更畅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