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一线实践

省农业农村厅:推动乡村振兴 书写亮丽答卷

时间 : 2022-10-09 10:38:56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4550.2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8305.84亿元,增长82.5%;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9999元,增加到2021年的22306元,增长123%,实现翻番;城乡居民收入比例进一步缩小,由2012年的2.70:1缩小至2021年的2.46:1……一组数字折射出十年来广东“三农”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变化的背后,是广东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纳入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工作强度,坚持真心实意抓、真金白银投、真刀真枪干,举全省之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书写了一份亮丽答卷:

  十年来,广东以现代产业园建设为引领,坚持走市场驱动、品质发展之路,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十年来,广东以“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为路径,坚持走梯次提升、系统治理之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谱写新篇章;十年来,广东以农村人才三项工程为平台,坚持走精勤善作、助农致富之路,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取得新成效。

  奋斗岁月

  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迈向高质高效

  叠叠青山下,层层稻谷黄。当前广东虽然没有进入晚稻的收成季节,但部分地区的单造田正好迎来收割,在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欧家村的欧家梯田和黑山村的黑山梯田,数百亩水稻在风中摇曳。水稻已熟,只待归仓,这美丽“丰”景,成为连山壮乡瑶寨的独特画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广东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千方百计将饭碗端得更牢更稳。数据显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由2016年的3266.67万亩、产量1204.22万吨,上升到2021年的3319.5万亩、产量1279.9万吨,分别增加1.6%、6.3%,实现粮食面积和产量双增长;2019、2020、2021年实现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连增”,2022年夏粮和早稻生产再获丰收……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广东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振兴跑出加速度。

  ——农业从小散弱向集约化转变。广东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率先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创建6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撬动投入249亿元,吸纳农民就业54.88万人;首创“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广东菠萝、荔枝、柚子等农产品产值、价格“逆势上涨”屡创新高。

  ——农业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近年来,广东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种植、畜牧、渔业三大产业转型升级,启动实施了亚洲最大、国内首个世行贷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推动面上治理,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实施严格监管,开展农产品“不安全、不上市”专项行动,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坚持创新驱动,高水平建设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岭南现代农业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农业绿色科技支撑不断强化。

  ——农业产业向全产业链延伸。近年来,广东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集特色产业,聚集资源要素,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如今,广东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成为食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强省,拥有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超5000家。

  农村面貌发生巨变,农村更加宜居宜业

  广东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快推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全省农村环境显著改善,农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这个码头是村里的4个古码头之一,建于明末清初,当时水路比较发达,人们出行大多靠渔船……”行经明清古驿道,来到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大黄渡口码头边,大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杨治福指着开阔的江面娓娓道来。

  如今在大黄村,修缮后的古驿道、古码头焕发新的生机,夹道而种的柚子林郁郁葱葱,古民居留住了美丽乡愁,举办过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活动广场成了游客打卡、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如大黄村,近年来全省乡村面貌实现美丽蝶变:村庄从“脏乱差”向“干净整洁”转变。积存几十年的垃圾、污泥、废弃房等得到了有效清理;农村污水从“靠蒸发”向有效收集治理转变,农村厕所粪污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2277个省定贫困村实现“后队变前队”;89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和“千万工程”示范村转变为休闲旅游热门之地,美丽乡村建设从“示范试点”向“沿线连片”转变。

  与此同时,全省农村的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行政村集中供水基本全覆盖,通乡镇和行政村路面硬化,行政村通客车率、农村公路列养率均达100%,农村5G、4G基站数量居全国第一。

  村庄变靓,人气变旺,是惠州博罗杨侨镇朝田村老党员李友妹最深的体会。几十年前,李友妹目送友邻顺着黄泥巴路出村,进城讨生活;这些年来,黄泥路变身水泥路,不少人又回到了村里,撂荒的土地也再次萌发出新绿。

  李友妹的感受具有很强代表性,近年来全省乡村的公共服务得到显著提升。到2021年底,广东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覆盖率达100%;全省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公共服务中心(站)、村级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乡村医生达30529人,其中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27939人,占91.5%,曾经因教育、医疗等资源不足限制农村发展的情况,如今正与群众生活渐行渐远。

  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农民消费能力大增

  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如期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民收入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两年实现翻一番,农村消费持续释放巨大潜力。

  在南雄市珠玑镇三盛乡村振兴车间里,多名本地妇女在蓝牙耳机生产流程上进行组装、检测、打包。车间工人邓玉妹之前在家全职带娃,如今实现“家门口”就业,每月有了一份稳定收入。自2021年10月投产以来,车间为珠玑镇解决了13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问题。

  在省内脱贫攻坚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场战役、两个战场”中,广东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帮助广西、四川、贵州、云南4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500多万人口脱贫。

  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巩固住、拓展好,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对这一重大使命,广东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行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针对性帮扶,南雄市珠玑镇三盛乡村振兴车间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平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6元,2014—2021年年均名义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9年高于城镇居民,其中2021年达到22306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至2.46∶1。

  农民收入的增长最直观的是农村消费强劲增长。2021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突破2万元,达到20012元,2013—2021年年均实际增长8.5%,比城镇居民年均增速高3.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49.1%下降至2021年的39.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未来,广东将继续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主抓手,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九大攻坚”行动为主攻点,打牢乡村全面振兴的底板;以“驻镇帮镇扶村”为主平台,推动城乡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主引擎,释放农业农村潜藏的强大动能,推动全省乡村振兴迈进全国第一方阵、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赓续奋斗

  用真抓实干夯实筑牢“三农”基本盘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

  未来,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用真抓实干夯实筑牢“三农”基本盘,重点在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主体培育稳预期提实力、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乡村治理稳大局提能力、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广东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一是落实种粮补贴政策,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粮食目标任务。二是全面推进种业振兴,深入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加快打造种业创新强省。三是修编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形成省、市、县三级规划体系。四是聚焦“十四五”十大主攻方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

  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继续推进新一轮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稳定用地、金融等政策,构建生猪产能调控机制,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12221”市场体系,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大格局,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主体培育稳预期提实力。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二是把握“一个关键”,即构建联农带农机制;突出“五个引领”,即融合引领、绿色引领、创新引领、品牌引领和数字引领。

  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一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抓好“三个美丽”,全域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三是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乡村治理稳大局提能力。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二是做实抓手载体。三是抓好典型示范。

  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一是进一步健全监测帮扶机制,聚焦风险点防控。二是聚焦乡村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防返贫内生动力。三是聚焦帮扶政策衔接,进一步强化支持力度。四是深化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新活力。

  一线案例

  “种粮大户”20余年坚守种粮梦

  再过一个月,全国种粮大户、汕头市潮阳区锦沣种养专业合作社(下称“锦沣合作社”)理事长林宋文的3800多亩水稻将迎来收割。这段时间他主要忙着田间管理。

  “最近天气高温,主要防治病虫害。现在来看长势不错,如果病虫害预防得好,晚稻就会丰收。”林宋文在田间来回穿梭,四处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

  “我们每天安排6台无人机打药,每天能作业1000亩左右。”林宋文的大儿子、锦沣合作社经理林岳锋说,合作社的飞防人员还要服务合作社其他社员的共8500多亩水稻和周边其他农户的6000多亩水稻。

  今年是林宋文种植水稻的第22个年头。从2000年租地50亩种粮以来,他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他从当地流转土地进行承包经营后,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多亩;2013年,他带领当地100多户种植散户成立了锦沣合作社,种植面积也扩大到如今的8500多亩。

  这离不开坚守和传承。从人工种植到大规模机械化,林宋文的执着坚守以及子辈的创新传承,不仅让自家奔向了小康之路,还带领着附近10多个村子的1000多名村民一起迈向农业现代化之路。

  如今,合作社每年可以提供约8000吨粮食,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产量还在不断增加,在深入介入加工和销售环节后,合作社的销售额从2015年的1000多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3000多万元。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两个儿子林岳锋和林岳滨的加入,林宋文的种粮道路越走越宽。例如,2015年,在林岳锋的建议下,合作社引入了水稻超声波技术。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汕头市乃至粤东地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也尝到了“头啖鲜”——通过用超声波给水稻种子“洗澡”,合作社水稻的年产量上升了10%~20%。

  此外,林岳锋还为合作社添置了不少“新伙伴”——翻土机、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烘干机……这些机械广泛应用于耕田、插秧、喷药、收割、烘干等各个生产环节,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为了提高种植效益,合作社每年都种两季水稻。”林宋文介绍,水稻生长周期一般是100天左右,正月初八播种35天后开始插秧,清明前插完,5天后,如果气温合适就下肥料,过半个月再施一次肥。播种40天左右打药防病虫害,45天左右开始晒地……对于水稻的“一生”,林宋文如数家珍。

  “近两年,我们还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流转撂荒地进行复耕复种。”林宋文说,国家越来越重视粮食安全,作为全国种粮大户,他要倍加努力。

  事实上,在广东,有一批像林宋文这样的种粮大户,他们共同守护着广东的粮食安全。

  数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农业经济总量加快发展壮大,农业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总产值连续跨越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关口,2021年首次突破8000亿元,达8305.84亿元,是2012年的1.4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3.7%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由2016年的3266.67万亩、产量1204.22万吨,上升到2021年的3319.5万亩、产量1279.9万吨,分别增加1.6%、6.3%,实现粮食面积和产量双增长。2019、2020、2021年实现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连增”

  ●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6元,2014—2021年年均名义增长9.2%;2021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突破2万元,达到20012元,2013—2021年年均实际增长8.5%,比城镇居民年均增速高3.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49.1%下降至2021年的39.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70:1缩小至2021年的2.46:1

  ●现行标准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全部出列,实现“后队变前队”目标,协助桂川黔滇4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户、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