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一线实践

深圳:勇毅先行示范 续写春天故事

时间 : 2022-10-09 10:30:41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9月的深圳,莲花山草木犹繁,前海湾浪潮激荡,鹏城大地热情奔放。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十年来,深圳始终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栉风沐雨,奋楫笃行,奋力书写先行示范的优异答卷。

  从2012年到2022年,深圳实现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的转型跨越,经济总量连续突破2万亿和3万亿大关,全局工作取得全方位进展、历史性成就。十年高水平的发展积累,也让这座年轻的城市更显生机勃勃,其独特的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也向世界展示出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心怀远方,逐梦前行。越过“不惑之年”的深圳,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赛道上敢为人先、奋勇争先,跑出这一程的“加速度”、跑好这一棒的高质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张绚丽画卷上演绎出更加精彩的“春天故事”。

  奋斗岁月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前瞻布局“20+8”产业集群

  十年来,深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跃上更高台阶。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大运科教城等建设提速……十年来,各类创新平台加速推进,为这座城市带来强劲创新动能。

  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圳大力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3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9.6%、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新一代信息通信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显示器件等3个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5.4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今年6月6日,深圳推出《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

  锚定高质量发展高地的目标,深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稳步攀升。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1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3年年均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58亿元,3年年均增长6.3%;进出口总额3.5万亿元,出口总额连续29年居内地城市首位;实际利用外资近110亿美元,3年年均增加10.2%。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面对逆风逆水,深圳勇开“顶风船”,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过去十年,深圳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出口总额十年夺十冠,连续29年居内地城市首位,实际利用外资近110亿美元、三年年均增长10.2%。

  实施综合改革试点 5方面47条经验做法全国推广

  改革是深圳的根与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用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2020年10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次采取“实施方案+授权清单”滚动推进的全新方式授权改革,首次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地方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有更多的主动权。

  《方案》发布以来,深圳坚定扛起主体责任,举全市之力改革攻坚。截至目前,《方案》部署的56项重点任务中,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14项已经完成,海洋大学筹建等42项取得重大进展,5方面47条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深圳先行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近日,《法治深圳建设规划(2021—2025年)》正式公布,为深圳建设好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作为拥有特区立法权和设区的市立法权的城市,深圳在立法领域频饮“头啖汤”。近年来,深圳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等一批全国首创性法规。

  率先试行自然人破产制度是深圳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2021年3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正式实施,同时深圳成立全国首家个人破产事务管理机构,上线“深破茧”个人破产办理平台。今年8月11日,《深圳市个人破产管理人名册管理办法(试行)》印发,在国内首开政府机构建立破产管理人法律制度先河。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作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城市”,深圳不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领域改革创新。与此同时,深圳不断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高标准建设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

  民生投入持续提速 交出民生幸福高分答卷

  一直以来,深圳以深化改革为突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过去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大鹏湾、茅洲河入选全国美丽海湾、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1年,深圳PM2.5年均浓度1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AQI优良比率)达96.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超大城市中排名第一。

  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圳将建设公园城市,实施“山海连城”计划,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城市生态脉络。8月3日,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2022年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深圳正努力让蓝绿生态网络与城市公共空间互联互通,自然野趣与人文特色交相辉映,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学校更多了,医院更好了,道路更干净了……在深圳生活多年的人想必都会有此感受,而这一感受的背后,则是深圳拿出真金白银大力改善民生事业的种种举措。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民生七优”,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2012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约518亿元。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3197.3亿元

  过去3年,深圳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0.4万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从5.7%提高到51.6%。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7所高校入选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深圳技术大学等3所高校获批设立,2所高职学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

  过去3年,深圳新增病床位1.6万张,新增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落户。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建设筹集公共住房27.6万套。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4月13日,深圳首次由市人大代表投票选出10项年度民生实事,将民生实事从过去的“政府提”转为“大家提、代表决、政府办”,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赓续奋斗

  迈向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效应,瞄准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持续奋斗,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将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新经济发展国际领先,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到2025年,深圳创新能级将显著提升。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跻身世界一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左右,原始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到2025年,深圳文化软实力将大幅提升。开放多元、兼容并蓄、创新创意、现代时尚的城市文化特质更加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市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形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品牌。

  到2025年,深圳民生福祉将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万元,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覆盖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舒适。

  到2025年,深圳生态环境质量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以先行示范标准推动碳达峰迈出坚实步伐,大气、水、土壤、近岸海域等环境质量持续提升,PM2.5年均浓度低于20微克/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以上,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市更美丽。

  到2025年,深圳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城市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能,努力成为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典范。

  到2030年,深圳建成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到2035年,深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一线案例

  光明科学城:打造大湾区创新高地

  沿着宽敞的公常路前行,两旁可见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光明天安云谷国际会议中心……透过这些“地标”,可以窥见光明科学城在短短几年里实现精彩嬗变的内核所在。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光明科学城肩负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破题先行的重任,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和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聚焦信息、生命、新材料三大学科领域,集中布局9个大科学装置、10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个实验室、2所研究型高校共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推动形成国际化前沿技术研发机构群,策源原始创新,加快形成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瞭望光明科学城北部,面积12.7平方公里的装置集聚区分布着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平台,以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研究型高校。

  承载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大科学装置的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今年底将开展科研设备联调联试,计划明年投入使用。

  深圳湾实验室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采取“自由探索+协同攻关”双轮驱动模式,原始创新能力及活力被极大地激发,吸引大批专家学者入驻;今年6月投用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已入驻科研人员30余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已入驻6000余名师生;深圳理工大学(筹)已投入使用;永久校区已于2021年12月开建。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由光明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国内首创并被国家发改委列为“47条深圳经验”之一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发轫于此。在这里,“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

  光明科学城还布局建设10个科研平台,包括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国际创新产业信息服务平台3个信息支撑平台和5个检验检测平台以及2个小型研究平台。5个检验检测平台中的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广东)已投用。小型研究平台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均已投入运行。

  未来,光明科学城将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原始创新策源高地,构建“沿途下蛋”的科研经济体系,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数读

  ●2012年,深圳生产总值为1.29万亿元。2021年,深圳GDP首次迈进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7%,成为国内第三个GDP突破3万亿的城市

  ●2021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43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规模连续29年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

  ●201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81%。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

  ●2012年,深圳全市已获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2800家。2021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1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2012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为518亿元。2021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319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0%

  ●截至目前,深圳共有全职院士77位,高层次人才超过2.2万人,海外归国人员19万人,人才总量已达663万人

  ●深圳持续深入推进“三甲倍增”计划,截至2022年8月,三甲医院的数量由2015年的10家,增加到目前的30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