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图为龙门县三洞村引进文旅项目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惠州1043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达10万元以上,76%达20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74∶1,“1县5镇50村”入选首批全省典型县镇村培育对象,5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
这是过去一年里,惠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清晰的思路、有力的举措、坚实的步伐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开花而结出的累累硕果。
新的一年,使命重任在肩。在惠州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提速“百千万工程”建设,突出抓示范带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取得新成效,让惠州处处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美丽图景。
因地制宜
以强县促镇带村推动协调发展
过去一年,惠州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头号工程、全局工作,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推动各个县区比学赶超、赛龙夺锦,掀起了强县促镇带村的火热实践,取得积极进展。
总结过往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是惠州做好这个头号工程的关键。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县区,惠州着力做强县域经济,集中资源力量建设“3+7”产业园区,加快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分类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提升园区的金融、物流、人才、生活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形成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在连接城区和乡村的重要节点——镇街,惠州各地依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以“做大做强中心镇、做专做精专业镇、做优做美特色镇”差异化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产业,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全面提升经济社会综合实力。
在高质量发展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乡村,惠州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推进抓党建促重点任务攻坚,以乡村实事小事为切入点,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汇聚最大治理合力,盘活乡村资源,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乡村发展勃勃生机。客观总结发展成绩,惠州也清晰地认识到,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常抓不懈。
报告提出,今年惠州将继续深入开展“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培育,加快推进5个省级典型镇培育,抓好12个市级储备典型镇建设,持续巩固提升“环罗浮山”等13条示范带建设成效;同时,深化县域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探索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长效机制等。
“我们将对标对表典型镇、典型村和美丽圩镇培育创建要求,培育发展高水平的镇域经济、完善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配套高水准的公共服务设施,探索高效率的治理模式。”惠州市人大代表,博罗县福田镇委副书记、镇长林志明对新一年满怀信心地说,福田编制了美丽圩镇和示范带规划,将争创联城带村新典型,打造罗浮山下的山水风光特色镇。
以“典”带面
从干净整洁做起实现宜居宜业
去年底,一场轰轰烈烈的“百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在惠州举行,推进会以加快培育示范镇村为主题,全市各典型镇村及重点镇村的“一线指挥官”,围绕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农村污水治理、壮大集体经济等发展重点、治理难点、群众利益堵点问题,边看边学边研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
过去的一年,惠州新改建农村公路302公里,升级美丽农村路151公里,改造危旧桥27座;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87.96%;农房风貌美化2.6万栋,完成镇村“四旁”“五边”植树72.85万株,行政村100%达到干净整洁标准、80%以上达到美丽宜居标准,镇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把农村干净整洁作为发展的底线要求,推动乡村环境由净向美转变,进而吸引产业落户和带动经济发展。这是惠州推动“百千万工程”清晰且明确的思路。
报告指出,今年惠州将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攻坚,统筹抓好“三线”下地改造和户外线缆整治,让镇镇都有“美丽农村路”、天然气“县县通”。
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报告还提出,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全力以赴实施好“百千万工程”,让惠州处处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美丽图景。
如何更好地动员群众力量?在惠东县代表团分组讨论中,多名代表认为,乡土文化承载着乡愁,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带动村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的精神动力,大家对挖掘、保护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表达了关切。
“梁化就是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地方,但目前对梁化古郡的挖掘利用并不足够。”惠州市人大代表、惠东县住建局局长曾奕鹏建议,要由多个部门联合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让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凝聚更多文化内涵。
日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2023年全省建筑业企业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项目范例名单,其中,惠州的汝湖镇埔头小学提质改造项目、白盆珠圩镇美丽客厅项目等5个项目入选省范例项目名单。
这是惠州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当前,惠州还积极动员市属国有企业与典型镇结对帮扶,把源源不断的资金、人才、材料、技术优势,投入到美丽圩镇建设、农房建设和风貌提升等项目,让“百千万工程”化为更广泛的行动与共识。
三产融合
做好“农头工尾”增值文章
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扎实推进7个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粤东预制菜交易中心投入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一期建成运营,注册入园企业54家、投产24家,引入首家国家供港食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建设,成立种业中心3个,做大做强“蓝色粮仓”……
过去一年,惠州农业经济总量实现稳步增长,“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去年10月,惠州再次成功举办乡村振兴招商对接会,推动现场签约项目29宗,投资金额84.12亿元,农业大项目已成为助推惠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惠州特色农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现代装备、生物科技等应用不足等问题,依旧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腾飞的掣肘。
惠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建议,要全面整合资源,建立农业科技综合服务示范平台,促进“农业科技部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户”一体化协同发展;同时,要系统梳理现有科技成果,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区域名优农业品牌,推进农业科普教育、生态观光、研学体验、采摘等农业服务业发展,助力一二三产融合高效发展。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动农林牧副渔多业并举。”今年惠州政府工作报告,对乡村产业发展描绘了蓝图。
具体来说,惠州将抓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深耕甜玉米、马铃薯、荔枝、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沉香、油茶、蜜蜂等种植养殖,培育一批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林业龙头企业、南粤森林人家、森林康养基地。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报告提出,惠州将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发展预制菜和食品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与制造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并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助力农产品打开销路、打响品牌。
“报告对发展乡村产业指明了方向,提出农业要在结构、链条、品牌等方面集中发力,这让我为之振奋,笃定前行。”惠州市人大代表李慧文表示。
“今年我们将把荔枝种好、卖好、宣传好,把镇隆荔枝品牌做强做大。”惠州市人大代表、惠阳区镇隆镇委书记陈吉说,将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这块下功夫,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联农带农富民兴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