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主城区。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聚焦“百千万工程”,珠海正在掀起一场“百团大战”。
近日,珠海市举行“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工作推进会,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负责人轮番上场,就要素保障、绿美生态、城镇建设、乡村振兴等主题,进行政策解读。
这是一场堪称特别的推进会。会前,金湾区鱼月村、斗门区夏村村和榕益村3个村的党组织书记,都收到了交流发言的邀请,主题聚焦推动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谈问题、讲经验、说方法。
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乡村是珠海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更是潜力板。
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豪的一番话,引发了与会者的深思:“每个镇村干部都要自问,我们的梦想是什么?如何让少年有进取之心,让中年人有用武之地,让老年人有安身之所?”
珠海24个镇街、122个行政村和204个社区的主要负责人齐聚会场。这是处在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的珠海,交付他们手中的新考题,考验着他们能否正视问题、找准问题,也考验他们是否敢于出招、善于接招。
组建七大专班
唱好东西“双城记”
发力“百千万工程”,珠海有着强烈的现实紧迫性。
长期以来,以珠江磨刀门水道为界,珠海东西部的不平衡、不协调发展问题突出。
在城市化和产业化进程中,由于受区位禀赋、交通设施、创新资源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在珠海的土地上,既有高楼林立的现代滨海都市范,也不乏低矮厂房与村屋错落交织的陈旧感,农村大量人口进城工作、创业、生活,大量留用地低效闲置。
由此带来的,是城乡服务不均、人口结构不优、人均收入不高等一系列难题。
一项数据显示,纵观珠海内部,占全市近七成土地面积的西区,无论是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城镇化程度、基础设施配套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香洲主城区相比差距明显。全市122个行政村和48个涉农社区,除了7个村分布在海岛,其余绝大部分集中在西区。
而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珠海的农村与珠三角其他先进区域相比,农村面貌、乡村治理水平还比较滞后,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品牌化、附加值水平,以及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也有较大差距。
“东强西弱”,影响了珠海城乡融合的形态。
珠海市举行的“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工作推进会这样概括:珠海最大的短板在东西、城乡、陆岛发展不均衡、不协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和涉农社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能否唱好东、西“双城记”,就成为珠海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时代命题,也影响着这座城市247万市民的幸福成色。
在这一命题之下,珠海聚焦落实“百千万工程”,既有现实的紧迫性,也有时代的责任感。
为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确保开局之年谋好篇、起好步,珠海市搭建起市、区、镇(街)三级指挥部及指挥办,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指挥网络,并组建县域经济、城镇建设、乡村振兴、要素保障、绿美生态、基层治理、决策咨询7个工作专班,建立市领导定点联系镇工作机制,加强市指挥办与工作专班、成员单位横向协同,强化与区镇村纵向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从土地入手
政策助力唤醒沉睡资源
发力“百千万工程”,破解城乡融合之困,珠海从村居开始,从土地入手。
作为富山工业园的“园边村”,珠海市斗门区夏村村盘活土地的故事,引发了许多村镇干部的遐想。
“通过深化‘村村有物业’,我们探索村企合作留用地开发模式,建起了格创·龙蟠坊项目,使村集体平均每年增收500万元,提供至少200多个就业岗位和自主创业机会。”夏村村党总支书记黄仲文在会上分享。
不仅如此,格创·龙蟠坊建起来后,黄仲文还有个更大胆的计划,打算持续推动村内超百亩留用地合作开发,积极引进商业配套及生产配套项目,不仅为富山工业园解决园区土地瓶颈问题提供新方案,也同时带动村内180栋、2000户出租房收益,提升村民收入。
与此同时,夏村村还注资30万元入股斗门兴村公司,通过抱团发展模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今年底将获得第一笔分红!”黄仲文表示。
从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一场大刀阔斧的“村村有物业”发展变革,正在珠海轰轰烈烈地上演。
为强化自然资源空间要素保障,珠海市推动出台“村村有物业”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探索乡村地区存量建设用地规模使用方式。
在“村村有物业”的政策助力下,“沉睡”的农村集体土地也快速被激活。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蒋道平在政策讲解时说,将全面铺开“村村有物业”工作,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全市近30万村民增加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珠海提出,到2025年底,金湾区、斗门区共115个行政村,每条村确保有不少于10亩的留用地或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发展“村村有物业”。
今年以来,在珠海西部广大乡村,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有了政策支撑,汇聚资源的能力更强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内生动力薄弱,一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难题。
珠海提出,鼓励乡村以产业为主导推动留用地开发,优先鼓励将留用地用于工业“标准厂房”或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也鼓励村集体采取与国企合作开发留用地等多种开发利用模式,而这些留用地的指标使用、权益补偿、使用和流转收益,则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统一管理。
如果说斗门、金湾,是在“制造业当家”基础上,着手从土地入手寻求解决村居发展短板的话,那么鹤洲新区(筹)的桂山镇,则正通过海岛文旅融合发展工程,探索海岛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让全世界都看到珠海的陆岛发展相得益彰、各有精彩。今年,为助力推动现代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珠海市深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扶持措施(暂行)》制定出台,提出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筑牢金融风险保障等五个方面共11项措施。预计未来3年,珠海将合计投入财政资金约8.5亿元对符合相关条件的渔业企业、合作社等给予扶持补贴。
尽显“百花齐放”
激发城乡发展内生动力
当前,珠海正把“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
从“村村有物业”全面铺开,到海岛文旅融合,珠海不断强化政策支撑,迅速搭建起“1+N+X”政策框架。
“1”:制定印发实施《中共珠海市委关于贯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部署11方面51项重点任务,列出2023年重点工作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N”:围绕产业、改革、商贸、农业农村、人才、科技、基础设施、生态保护、财政、金融、民生保障等领域,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文件。截至6月底,已出台17份配套文件。
“X”:各区按照“一区一策”要求,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分别出台了本区的具体实施方案,各区、镇相关工作措施也在陆续制定。
其中,香洲区以南屏镇为主战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强化联城带村节点功能,金湾区下大力气整治低效用地,以产业兴区引领带动镇村高质量发展;斗门区聚焦三产融合,打造全市城乡融合发展主阵地,建设全省“百千万工程”示范区,高新区唐家湾镇开创“国企+村集体”共建产业空间新模式,鹤洲新区(筹)深耕海洋牧场,打造蓝色引擎。
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珠海正将城市的要素资源向农村倾斜,以此激发农村发展内生活力。
这是发生在珠海城市内部的动力变革。桂山镇的海岛旅游业、夏村村的网格化管理、榕益村的猛犸牙雕产业等,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珠海上下联动、协调发力,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懈探索。
一系列赋能改革正在紧密推进。未来,珠海将主动探索赋能强区改革,通过各区“点菜”,市“上菜”的菜单式赋权方式,争取把权赋足、赋到位;抓好镇街体制改革,推动赋权强镇和强镇赋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就是通过“三块地”改革,提高农村土地资源价值。
“这场推进会,我们让几个专班先讲,就是希望各个镇村书记知道,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大家,给政策、给支持、给服务。”黄志豪在会上动员,“村镇干部要敢想敢干,敢于进取,拿出新举措打造新亮点,干出珠海特色,点燃‘百团大战’的火炬,尽显‘百花齐放’的美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