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 各地行动

汕头加快推动“三农”工作和城乡区域协调迈出新步伐 发力“百千万工程” 奋力破题开新局

时间 : 2023-03-02 11:01:20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澄海区盐鸿镇上厝村.jpg

汕头全面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图为澄海区盐鸿镇上厝村。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汕头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研究部署汕头有关工作,推动“三农”工作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我相信,全市上下铆足干劲、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推动汕头‘三农’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在大会上表示。

  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据悉,汕头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确保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实绩实效。汕头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守好基本盘▷▷

  掌握“三农”发展主动权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的核心任务之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汕头是一个带有大片农村的经济特区,全市1086个村(社区)中超八成是农村和涉农社区,农村常住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77%,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农业生产基础良好,历来有“种田如绣花”的优良传统,是全国第一个“吨谷市”、广东种业第二大市,诸多特色农产品享誉海内外。不过,也同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相对滞后,传统农业产业规模不大、链条不长,品牌体系不完善,耕地碎片化严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彻底等问题。

  汕头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充分发挥汕头农业文化底蕴深厚、产业特色明显等优势,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育精勤农民为主攻方向,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出一条有汕头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在农业强省建设中争当表率。

  具体来说,汕头决心立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守好“三农”基本盘,以“三农”发展的稳定性有力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此外,更好统筹全市的县域优势、特色和资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面貌提升,推动县域强起来、富起来、绿起来、美起来,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和迎头赶上的“加速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做强县域支撑、培育新增长点,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逐步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

  培育产业链

  聚合力守住“两条底线”

  近日发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提出,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正确方向,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从空间尺度上对“核”“带”“区”进行深化细化,从互促共进的角度对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对县镇村各自的功能定位科学把握,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壮大县域综合实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把短板转化为“潜力板”,正是汕头的基本工作思路之一。

  据悉,汕头将围绕“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目标,坚持市域抓统筹、区(县)抓工业、镇(街道)抓提升、村(社区)抓治理,突出工业园区、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文明风尚四个重点,强化规划建设、要素配置、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全面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紧扣重点任务,强化对标对表,把县域作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主战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强化镇街服务功能,深化城乡融合。坚持系统观念,深入统筹谋划,实施“创先、进位、削薄”行动,深化改革创新,释放政策效应,强化规划、土地、财政、金融、人才等要素保障。健全指挥体系,构建指挥有力、上下贯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广泛发动企业、潮商、侨胞乡贤和群众等各方力量,完善常态化考核评价体系,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仍是汕头当下的重点工作之一。这两条底线,如同车之双轮,对做好“三农”工作来说缺一不可。与此同时,汕头还注重农业“固链”“延链”“强链”,培育全产业链,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双轮驱动力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春日暖阳下,在澄海区隆都镇金佳顺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家庭农场,多功能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和物联网杀虫灯等设施设备运转正常。通过全天候监测和数据对接展示,立体展示农作物生产环境,这些新型设备为农业生产、农事活动提供数据支撑,以数据变化趋势精准预测农作物产量,进行耕作预警预测管理。

  这是隆都镇聚力发展“数智农业”的生动实践。依托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隆都镇搭建“数智农业+智助文旅+智慧综治”三大功能平台,实现“一图知农情、一码游隆都、一屏管综治”,让广大农户从靠天吃饭转化为数字兴农的新发展格局。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汕头将强化双轮驱动,着力推动科技强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保障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

  科技强农方面,聚焦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耕地质量、农业节水等领域,依托市农科所、汕头大学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平台,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做强汕头种业“芯片”。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强5G、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育种、种植、畜牧、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中的集成应用。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方面,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宅基地有偿退出等机制,谋划推进农民公寓建设,解决农村住房问题。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水平。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力争今年实现85%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建引领。汕头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四级书记一起抓,健全完善领导农村工作、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坚持真抓实干,坚持“三个区分开来”,着力激发各级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善作善为,强化责任担当,提高履职效能,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一线实践

  澄海隆都乡村振兴示范带:彰显“红侨”特色 闪耀振兴光彩

  清晨,游人漫步在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红侨”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上,党建公园、瓦窑遗址群、百亩荔枝园、红色码头、生态园……一个个亮丽的景点接连入眼,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去年以来,隆都镇按照澄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赋予的“利用潮、侨、红旅游资源优势引进社会资本,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发展定位,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突出统筹谋划、分类推进,推动农文旅商融合发展。

  无边胜景入目来,踏春前行日争新。暖阳映照下,波光粼粼的韩江支流南溪河闪着耀眼的光芒,与岸边整洁平坦的柏油路、郁郁葱葱的荔枝园相映成趣。

  来到韩江支流南溪河畔的后沟村红色码头(当地称“妈宫渡”),只见清澈的河水、红色的祥云灯柱、古典风格的凉亭、青灰色的石砖,吸引往来游人一探码头保育活化后的容貌,以及这里厚重的历史。

  据记载,1927年南昌起义军援澄部队的其中一个连队从这个渡口上岸,进驻村中的荆祖祠。在革命时期,红色渡口作为重要交通要点,对潮汕地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同时,潮汕先民“下南洋”过番谋生,也是先在渡口的妈宫“祭拜妈祖”后,从这里上船到樟林或到汕头换乘红头船、外轮前往东南亚各国,衣锦还乡时,也是在这个渡口上岸“祭拜妈祖”后才回家。

  在后沟村渡口打卡完,继续驱车往前美村行进,黑底化后的村道上车来人往,有的去参观“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有的拖家带口往新开放不久的和美·花海生态园踏青、休闲。

  论隆都镇在推进人才振兴方面的典范,和美·花海生态园是一个生动映照。近年来,前美村通过农田流转,鼓励引导优秀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现代化农业生态园示范园区,带动全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生态园占地面积约68亩,是集农耕文化科普、农产品研发实验、农业劳动体验和农业电商直播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现代新型绿色生态园。

  今年以来,前美村还充分利用流转的1300亩农田进行统一规划,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将发展较为成熟的颐禾园农庄、和美·花海生态园串联起来,形成了40亩番石榴、青枣、莲雾种植园,35亩七彩柠檬园,40亩林檎园,10亩柑橘园,30亩菱角池以及30亩的小麦种植区等一批标准化水果、粮食基地。

  前美村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隆都镇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如同珍珠般闪耀在“红侨”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上,成为当地及周边村民、外地游客休闲打卡的好去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