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终评在广州举行,深圳南头·赤湾丝路历史文化古迹、广州十三行等获评“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称号。本周日晚,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主办方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方日报社、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所将携手南山区政府共同举办颁奖晚会。深圳南山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将向全省乃至全国展现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姿的历史文化资源。
深港文化之根 海上丝路从这里起航
赤湾位于南头半岛顶端、珠江东岸,与香港屯门隔海相望,有“粤海门户”之誉。这里不仅有赤湾古村、赤湾港口,也有天后宫、左炮台、赤湾烟墩、宋少帝陵等深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深圳市文物保护最为密集的区域。
其中,宋少帝陵于1982年被发现,是广东地区目前唯一一处皇帝陵墓。天后宫则是郑和下西洋回来后复命奏上所建,是中国历史上朝廷赐建的三个天后庙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三天后诞,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数十余万人前来朝拜,传承500多年的‘辞沙祭妈祖’习俗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山区文体局局长周保民告诉记者。
赤湾独特的“辞沙”文化从明代开始就已经繁盛,由此,赤湾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海的必经之地与始发地之一,中外商品交流日益频繁,深圳南头半岛也成为军事重镇。
延续千年丝路 科技文化强势崛起
如今,南山这片30年前贫穷落后的小村落,已经演变成为国际化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
2016年,南山GDP实现3842亿元,全年增长9.3%,高于全省、全国平均速度。科技创新实力引领全国,南山与北京海淀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双子星座”。腾讯、华强文化、雅昌、A8等一批科技文化企业强势崛起,引领中国文化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海外。数据显示,2016年,南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增加值达856亿元,超过深圳全市的40%。在“十三五”开启之际,南山提出打造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的奋斗目标,并按照五年打基础、十年成形、十五年完成的总体安排,加快完善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际交往“四大中心”功能。文化中心则围绕着“兴文产、厚底蕴、筑高地、树品牌”,打造深圳文化创新发展先锋区。
承担历史重任 用创新模式传承历史文化
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南山对文化的重视也越发强烈。“对历史文化要有使命感、紧迫感,要有一份责任和担当”,南山区委书记姜建军在调研赤湾片区时指出,南山打造“文化中心”,仅文化产业不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重要。“要有文化情怀,用创新的模式,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
如今,南头·赤湾丝路历史文化古迹纳入到广东省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其保护开发也迎来新的阶段。“赤湾连接着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独特的位置使其成为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多重政策集身,文物保护迎来新机遇。”周保民说,南山将不断挖掘和整理赤湾‘海上丝绸之路’史料,建设赤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未来将通过史料、文物、影像等多种方式再现赤湾乃至深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力争成为全国“一带一路”的文化新地标。而南头古城也纳入了深圳市保护与开发的范畴。走在蛇口赤湾片区,天后宫正在进行环境提升及修缮工程,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辞沙”将再现祭海大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重要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