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2017年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暨产学研对接大会在佛山市举行。会上,省教育厅与佛山市政府签署《广东高校全面服务佛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举行揭牌仪式,多个与其配套的项目签约或启动。《广东创新驱动发展供需对接暨佛山校地合作发展报告》首次发布。
今后,省教育厅将通过与佛山的合作,探索高校与产业相互支撑的新模式,形成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的新机制,促成高校科技成果在佛山落地转化,增强佛山产业的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并为全省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省内多所高校的主要负责人、高校科研团队教授代表,佛山企业、研究院代表共计500余人参加了大会。
省教育厅牵手佛山
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机制
此次大会由省教育厅和佛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大会旨在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全面检验我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情况,促进高校更好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省政府党组成员陈云贤在会上表示,广东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是结合广东实际、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动高校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目前珠三角正处在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典型阶段,而产学研是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实际应用的桥梁,广东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要在产学研有效推动过程中获得进一步推进。
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与佛山市市长朱伟签署了《广东高校全面服务佛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景李虎表示,省教育厅将通过与佛山的合作,探索高校与产业相互支撑、相互拉动、相互激励、竞相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高校和产业快速发展的双重作用,搭建高校、企业、金融、市场多种要素融合聚集的新平台,形成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的新机制。
全新平台揭牌
促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作为大会重头戏,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举行揭牌仪式。中心由省教育厅与佛山市政府共建,将成为吸引和汇聚全省高校科技成果在佛山转化并逐步拓展到珠江西岸城市的基地和平台。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摸准省内高校创新力量和创新成果供给情况以及佛山核心产业科技需求情况,助推省内高校围绕佛山重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促成一批高校科研成果在佛山落地转化,并为全省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为推动广东高校科研项目培育,扶持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顺利运作,佛山市实行市、区共建,设立“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基金首期规模为1亿元,按照“政府引导、科学决策、市场运作、承担风险”的原则运作,重点支持高校科技成果在佛山落地转化。
此外,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与联合培养企业在会上共同签署“广东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研究生联合培养新增示范点”协议。
“智汇智能制造技术众包平台”也在会上发布,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工匠创客汇”,搭建“众创空间+智能制造+众包平台”的线上线下“双众服务平台”。
建高等教育名城
佛山将支持更多名校落户
当天,主办方精心组织了广东高校和佛山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展,向全市乃至全省各级各类企业开放,并举办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25所省内高等院校,以及佛山中国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佛山市南方数据科学研究院等6所研究院代表现场发布了代表性科技成果。大会共展出各级各类科技成果150余项,吸引超过500家佛山高新企业、重点产业的骨干企业到场,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的洽谈合作。
“中山大学与佛山合作的多个新型研发机构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中山大学期待在产学研对接方面与佛山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
近期,佛山将专门出台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优化高等教育目标结构为主线,努力打造与佛山产业高度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力争将佛山建成“城、产、人、教”融合发展的南方高等教育名城。前不久,佛山分别与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签订协议,合作共建全学段校区。
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在会上表示,佛山将抢抓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落户佛山的重大机遇,为高校和企业搭建平台,深化校地协同与产学研合作,促进佛山的产业优势与高校的科研、人才优势全面对接、融合发展,让更多先进科研成果在佛山率先落地和产业化,提升佛山制造的竞争力。
今后,佛山将引进国内外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落户佛山,并在建设用地、办学经费、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广东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助力产学研合作开新局
高校承担企事业委托
研究课题超过2万项
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此次大会的主题。2015年4月,广东印发《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两年来,广东全省在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省市共建高校建设、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新增投入近295亿元,其中省财政新增投入超过123亿元。
经过两年多建设,参建高校的学科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参建高校入围ESI排名前1%的学科数增幅明显加快。与2014全年仅新增1个学科相比,2015年、2016年分别增加5个和9个学科。
同时,参建高校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也得到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底,参建高校两年新增国家级人才426人,较建设初期基本翻番;新增省级人才350人,基本达到建设初期的50%。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2016年,参建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59项、增长8.8%,首次有8所参建高校立项数名列全国高校前100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9项,总经费4.33亿元;获省应用型科技研发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99项,占全省总数的62%。数据还显示,参建高校正在全方位支撑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年多来,参建高校获省科学技术一、二等奖50项,占全省50%;获企事业单位横向经费19.68亿元。
从广东全省高校来看,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和效益也在不断提高。截至2016年,全省高校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63个,省部级重点创新平台526个,分别比2011年增加29个和406个,增幅分别为85.3%和438.3%。连同市厅级以下以及与企业共建的各类平台,全省高校共有各级各类科技服务平台1041个,2016年投入建设经费共45.46亿元。这些创新平台覆盖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关键领域,形成了多层次的平台体系,为广东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
从产学研合作方面来看,更多来自广东高校的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3年来,依托全省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的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基地、技术转移机构等各级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广东高校承担企事业委托课题超过2万项,横向经费近60亿元,为企业解决了超过3万个技术难题,为企业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超过5000亿元,成为集聚创新资源的新载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广东创新驱动供需对接暨佛山校地合作发展报告》发布
为产学研合作提供经验借鉴
会上,由南方日报调研团队撰写的《广东创新驱动供需对接暨佛山校地合作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进行首次成果发布。
以大会在佛山召开为契机,南方日报调研组对广东多个城市的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展开调研,深入了解广东创新驱动供需对接及产学研合作的总体情况与未来趋势,总结广东产学研合作的先进经验。
基于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结合南方日报跨国调研相关成果,报告力求为广东创新驱动供需对接和产学研合作提供经验借鉴,以便更好地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助推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报告显示,2016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9857家,居全国第一;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3.8万件,同比增15.38%;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31万件,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同年,广东R&D投入提高到2.58%,跨入创新型地区行列。
在广东创新的浪潮中,佛山表现突出。报告认为,佛山正逐渐走出一条“研发导向市场化、运行机制长效化、资源集聚平台化、人才队伍梯队化、资源链接国际化”的制造业城市产学研发展新路径。
报告还从“破除科技转化应用制度性障碍,打通产学研创新全链条”等五方面对广东加强产学研合作给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