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仍是广东省今年的重要任务之一。
2013年,广东省三产结构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第三产业比重近10年来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去年,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8%;第三产业中,去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8.9%,居各行业之首……
一项项数据表明,广东的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之路正越走越宽。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广东通过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制造业,“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的转变之路也走得越来越快、越来越顺畅。
■粤变越优
第三产业比重10年来首超第二产业
2013年,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三产结构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来自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广东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47.8%,比2012年全年提高1.3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三产比例调整为4.9∶47.3∶47.8,第三产业比重近10年来首次超越第二产业。
从全年经济表现来看,金融、信息消费、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广东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均不乏亮点。
事实上,为了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广东省委、省政府此前已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作出优先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旅游、健康服务等9大行业。
过去这一年,第三产业的稳步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这不仅与广东多年来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密切关系,也与近年来广东工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头延伸有关。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在2013年发展较快的现代服务业中,多数为生产性服务业,随着制造业升级发展,广东的工厂企业更注重品牌设计、市场开拓和研发创新。以软件业务为例,去年,全省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914.1亿元,同比增长20%.从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在第三产业中,发展比较抢眼的是金融业。这其中,突出体现在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高达18.9%,居各行业之首,金融业总资产、存贷款、上市公司数量和保费收入均排全国第一。有专家表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与广东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密切相关。2013年,广东金融业加大对实体经济扶持。在优化信贷投向方面,广东省大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发展利用资本市场方面,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服务外包总额快速增长,也是广东省第三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全省承接服务外包(含离岸和在岸)合同金额106亿美元,执行金额71亿美元,增长均超过30%;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72亿美元,执行金额51亿美元。有专家表示,面对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人民币汇率不断提高的影响,外贸大省广东的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而服务外包产业的逆势持续快速发展,无疑将大力促进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对广东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粤变越强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近半壁江山
统计数据显示,第二产业占比虽有下降,但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正不断上升。去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8%,占据了近半壁江山。先进制造业的加速发展,使广东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去年5月,一辆动车组在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缓缓开动,标志着广东制造的第一辆城际轨道动车组正式下线。4个月后,备受关注的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项目建成投产。这一次广东获得的是一座业内公推的“完美工厂”,更高水平的制造工艺与更加开放的供应商体系,为广东汽车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注入了更强大的活力。
那辆缓缓开动的动车组和这间“完美工厂”,正是广东先进制造业崛起的一个缩影。广东正成为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先行省。有专家表示,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成长,广东省经济增长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去年前三季度,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342.54亿元,同比增长10.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12年全年的23.3%提高到23.9%。对广东而言,高技术产业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竞争力、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企业调查及行业协会反映,2013年,广东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电网和智能装备等行业呈现了全面开花的局面。这些行业不仅订单充足,而且实现了高水平盈利,行业发展前景较好,成为广东转型升级的新支点。
不仅如此,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广东还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认定了10个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并初步认定了18家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102家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
这一年,广东修订了《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银企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发挥银企合作机制,支持重大项目融资建设。为了给企业更大的便利,广东省还实行先付后贴的机制,对已获得银行贷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按一定贴息率给予贴息补助。
■粤变越好
“两化”融合为转型升级注入强大能量
无论是服务业的繁荣发展,还是制造业走向高端化,都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撑。要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变,其突破口之一就是实现“两化”融合,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制造业。
去年11月,广州超级计算中心迎来了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这是全球目前运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作为信息化建设重要载体的超级计算机落户广东,其背后体现的是广东省将信息化作为重大发展战略来抓的决心。当然,“信息化”绝非一个孤立的词语;只有当其与“工业化”相互融合、共同作用,才能产生转型升级的巨大能量。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工作,依托制造业大省优势,以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重点推动生产产品、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生产服务智能化,加快“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变。
为了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广东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去年5月,《广东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应运而生。其中提出,到2015年,全省信息化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珠三角地区信息化水平迈进世界先进行列。
其中,“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成为重要组成部分。这份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突出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传统制造向“现代智造”的转型升级。
广东的“两化”融合工作得到了来自国家主管部委的肯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广东省调研时,曾提出“希望广东发挥企业积极性,增强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共同探索创新,为全国‘两化’融合创造有益经验”。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2014年,全省经信系统将把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作为头号工程,着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广东将落实工信部“宽带中国2014”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宽带广东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光网城市”工程,促进全省宽带网络普及和提速,推进无线局域网在重要区域和公共场所全覆盖。
南北对话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
发展新兴服务业注重改革创新
对于广东产业“三二一”的结构变化,周天勇表示,这是经济发展规律性的表现。“广东服务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是传统制造业向外转移,第三产业相对向内转移的结果。”周天勇指出,广东的经济结构调整水平较高对城镇化水平提高产生了正面影响,而城镇化水平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正相关,因而第三产业占比得以提升。
“广东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首先考虑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特别是技术升级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周天勇说,目前,虽然广东第三产业占比高于第二产业,但传统服务业仍占据主流。下一步,发展新兴服务业、进行市场改革和创新十分关键。他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市场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企业必须注重创新,让新兴服务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周天勇认为,广东发展服务业应突破观念和体制的束缚。“第三产业企业,特别是房地产等传统第三产业行业,其固有观念并非说改就能改的。”他进一步指出,广东是服务业大省,政府应重新学习,制定出适合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
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推进“两化”融合
李江帆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务的需求大于对生活的需求。“人们可能对像粮食这样的生活需求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知识需求等服务需求却在上升”。
李江帆认为,下一步,政府应为服务业发展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给予更多政策支持。他告诉记者,制度的优化和市场的完善,能够使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将更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在软件上下功夫”。
他同时表示,政府也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产业观和财富观。所谓新产业观,是指政府要意识到有形产业与无形产业同属“产业”范畴,也要认识到,在有形财富之余还有无形财富的存在。
最后,李江帆认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能成为广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工业升级需要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投入才能实现。”他告诉记者,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使得市场更加“软化”同时,也将带来更多的创意产品和产业的革新。
■名词解释
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是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经济增长方式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的过程。
广东的转型升级已经持续多年。坚定不移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首要任务是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作为“制造大省”的广东一直以来着力推动产业高端化。
去年,全省产业围绕结构、质量、效益正在发生重大改变。这其中,既有现代服务业的发力居上,又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加速发展,还有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坚定推进。一个个产业新支点正逐渐支撑起广东转型升级的新天地。
■案例讲述
顺德区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发展智能制造
“大黄蜂”未上市
已接到企业订单
春节过后,位于佛山市顺德区的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正加紧进行新款机器人出厂前的测试。这款机器人被命名为“大黄蜂”,虽然要等到4月才正式在国内市场亮相,却已收到了华为、联友椅业公司的“预订单”。
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AGV搬运工机器人研发的公司。与传统的搬运机器人不同,“大黄蜂”采用了惯性系统,无需磁轨等引导介质就可开展无人搬运工作,可以替代2.5吨以下的电瓶叉车及工人,在不同厂区之间进行室外搬运。
据悉,该产品不仅可监测到8米以内的障碍物,且拥有“智力”,对沿途走过的路线形成“记忆”储存下来,方便后续路线的设置。由于这种技术与登月的“玉兔号”相似,因而也被称为民间“玉兔号”。此前,家电业巨头美的就看上了嘉腾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在生产线上引入近200台AGV搬运机器人。
实际上,用机器替代搬运工人只是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依托制造业大省优势,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广东正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并把智能制造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作为广东制造的典型代表,顺德在三年前就被国家工信部授予全国唯一的智能制造试点,通过发展“智能装备”、建设“智慧工厂”、研制“智能产品”、拓展“智慧服务”,推动区域经济转型。
如今,美的、格兰仕、美芝制冷、樱奥厨具、村田、新宝等企业纷纷采购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生产,顺德区制造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达120个,投资总额超过35亿元,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0%,产品优良率提高2%。另有统计显示,顺德去年全区智能制造工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5%,其中智能装备产值达950亿元。
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化,广东省经信委去年与顺德区政府签约,在顺德高新区建设5200亩的“广东省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打造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今年,我们将实施‘机器代人’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带动企业实施生产自动化升级及广泛应用机器人,提高制造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顺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