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全省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工作现场会上在汕头市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18年省产业园各项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提质增效日益明显,已成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工业增长的主要引擎和全省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显示,今年1—11月,省产业园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955.7亿元,同比增长10.5%,比全省平均增速高4.3个百分点;省产业园占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达35%左右,其中河源市的园区工业占比超50%。
累计落户企业6392家,百亿园区达30个
近一年来,省产业园区龙头骨干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湛江园巴斯夫炼化一体化项目、阳江园龙马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等成功签约,河源园国际模具城项目、梅州园智能家电产业园项目等建设加快推进,汕头园比亚迪3D玻璃项目、潮州园明园新材料项目等建成投产。
龙头骨干项目的频频签约落地,只是我省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的一个缩影。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的报告显示,我省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处于上升阶段,园区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创新水平普遍高于所在地市平均水平,主要经济规模指标均保持增长态势,具有较强增长潜力。
据了解,我省园区布局和建设日趋完善,粤东、粤西、粤北12市及江门、肇庆、惠州市已设立90个省产业园,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过1600亿元,大部分园区已经实现“七通一平”。
同时,产业园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累计落户企业6392家,平均每个园区落户企业71家,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园区达到30个;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已形成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15个,50亿—100亿元的主导产业19个。
入园企业约四成来自珠三角核心六市
今年1—11月,深圳对口帮扶河源产业共建园区累计完成产业转移项目54个,已落地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41个,完成年度任务的220%,数量列8个对口帮扶指挥部第一。
这一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充分发挥深圳、河源两地优势。河源市委常委、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总指挥王卫介绍,通过构建“深圳总部+河源基地”“深圳研发+河源孵化”“深圳创新+河源产业化”等区域产业协作新模式,实现深圳产业创新优势和河源的资源区位优势充分结合,从而深化产业对接共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园区工作,把园区作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2018年1—11月,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对口共建产业园,共有223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落地建设,珠三角产业转出市推动落户粤东、粤西、粤北及江门、肇庆、惠州市项目630个,均提前超额完成年度总目标;现有入园企业中来源于珠三角核心六市(即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市)的企业占比约四成,其中,河源、肇庆、惠州三市园区中来自珠三角核心六市企业数量占比均超过60%。
充分依托珠三角地区在产业、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推动园区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先富帮后富的全新模式。这一做法被写入国家文件,成为广东对全国改革创新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对粤北山区、汕尾、湛江、阳江等地市工业发展支撑作用尤为明显
当前,省产业园已经成为粤东、粤西、粤北工业经济增长主要支撑力量。
2018年,预计省产业园占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将达35%左右,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河源市的园区工业占比超50%。
分地市看,省产业园对粤北山区、汕尾、湛江、阳江等地市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尤为明显。河源一半以上工业增加值由省产业园创造,汕尾、湛江、阳江等地市省产业园也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粤北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市比重均在1/3以上。
此外,省产业园不仅是粤东、粤西、粤北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也是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7年省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达2417.7亿元,若将省产业园视作一个地市,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仅次于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居全省第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