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拟增长6.5%左右,未来五年则全力实现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到2025年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5月15日,深圳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深圳市代市长覃伟中作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如是说。
迈上新台阶▷▷从“单项冠军”向“全能冠军”跃进
报告称,“十三五”期间,深圳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77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五年年均增长7.1%。
梳理发现,在过去五年成果中,面向全国甚至放眼全球,“第一”“首位”等字眼至少出现过8次以上。比如,深圳出口总额实现全国内地城市“二十八连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跃居全国城市首位、创业密度居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7年居全国城市首位等。
当前深圳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对于未来五年,报告提出,到2025年,深圳经济总量要超过4万亿元,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全力实现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而这一目标完成时间比全国早了10年,意味着深圳要从“单项冠军”迈向“全能冠军”。
这一信号在报告中也可觅踪迹。提及全面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时,报告称,将推动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落地,承接落实好省里下放的103项行政职权事项,策划更多战略战役性改革,推出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
“我们将充分发挥先行示范区的示范引领效应,全面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确保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创造更多全国第一,形成更多深圳经验,跑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圳加速度’。”覃伟中如是说。
“创新之城”▷▷坚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创新之城”,深圳的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报告称,深圳已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市级科研资金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比重从12%提高到30%以上。
但当前深圳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安全存在风险”问题,因此深圳要实现“十四五”目标,必须坚持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突破口。
未来五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5%左右,除了继续提出加快鹏城实验室建设、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群、实施大科学装置群带动战略外,还提出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即着眼于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通过介入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同环节,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形成稳定、发展、提升的长效机制。
而今年则将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支持头部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央地协同创新,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开展50个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大湾区战略▶▷强化对港澳规则机制“软联通”
自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推进以来,深圳始终紧扣“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深圳所能”推进深港合作。但此前更多的是以推进前海和河套这两个国家级深港合作平台、打造深港商贸旅游消费合作新平台、打造深港口岸经济带等特定区域建设,以及强化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为主。
随着越来越多的港人港企来深创业和注册,他们对长期生活于此所需的制度机制互动、社会民生诉求增加,报告此次明确提出,在继续强化“硬联通”的基础上,也要强化规则机制“软联通”,促进人员、货物、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深港澳市场一体化水平,做强深港这一极,强化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
比如,今年在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18条措施的基础上,将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探索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扩大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争取港澳保险大湾区服务中心落户等。
实招硬招▷▷实施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攻坚计划
“十三五”期间,深圳九大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8%,但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供给与“民生七有”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此次报告提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拿出更多实招硬招解决市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其中,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实施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攻坚计划,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培育引进优质特色民办学校,高质量全面实施课后服务等,创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