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噔噔噔……”最近,惠州40多名社工每天走街串巷,敲响了一户户困难家庭的门。为了有效落实《惠州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社工在民政部门的组织下,挨家挨户进行入户宣传。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部分群众面临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基本生活受到影响。”惠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叶思南介绍,《办法》旨在帮助城市“夹心层”渡过难关,切实做好兜底保障工作,织密织牢社会安全网。
《办法》自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经过认定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将可享受8大类专项救助。疫情期间,这些政策红利如及时雨般解决了低收入群体的燃眉之急。
临时救助金额提至2000元
解困难群众燃眉之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小部分人难以维持生计。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更容易面临收入锐减甚至失业等问题,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家住惠城区桥西街道尔雅巷社区的邱秀娟一家便是在疫情影响下陷入临时困境的典型。
2004年丈夫因癌症去世后,邱秀娟一直与儿子相依为命。她患有严重贫血,时常头痛、头晕、手脚麻木,夏天吹不了风扇,无法负担繁重劳动。除了每人每月领取800多元的低保金,邱秀娟平日里在桥西市场摆摆地摊,赚取微薄收入贴补家用。
供儿子上学一直是家里最大的开销。去年,由于高考失利,邱秀娟儿子进入一所复读学校。与公办普通高中不同,复读学校一年的学费要几万元,极大地超出家庭的负荷。“为了筹到孩子的学费,我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欠了别人不少钱。”邱秀娟说。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桥西市场开始封闭管理,没有档口的邱秀娟不能再摆地摊卖东西了,这让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而4月27日儿子将要返校复课,每个月近千元的伙食费该怎么办?
在邱秀娟一筹莫展之际,尔雅巷居委会协助她申请了疫情期间临时救助。对于邱秀娟这样的家庭,因疫情影响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可由急难发生地或居住地乡镇(街道)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实行先行救助;由镇街审批的临时救助金额也由500元提高至2000元。
很快,邱秀娟领到了2000元的一次性临时救助。“这笔钱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让我家小孩可以继续读书。”邱秀娟希望儿子通过读书改善二人的生活境遇,她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叶思南介绍,为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的作用,织牢织密兜底网络,截至今年5月底,惠州全市累计临时救助3420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857万元;支出低保金12400万元;为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约3554万元,惠及约23.2万人次。
聚焦城镇低收入家庭
一次认定可享八项救助
在惠州,像邱秀娟母子这样符合低保标准的人群每月可领最低生活保障,当遭遇突发情况陷入困境时还可申请临时救助。然而,还有一部分人没有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范围,收入较低也不稳定,疫情之下他们的生活更易陷入困境。
如何帮助这部分城市“夹心层”人群渡过难关?今年4月底,惠州市政府印发了《惠州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救助暂行办法》。经过认定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可享受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养老服务、专业社工服务、家居改造补贴等8大类专项救助。
最近,家住惠城区更楼下社区的陈玉鸾申请了城镇低收入家庭认定,目前已基本通过街道办调查审核。她和丈夫任培根很快将可享受这些政策红利。
在这个远近闻名的老旧社区,陈玉鸾和任培根夫妻住在一所没有电视机的老房子里。13年前,任培根因脑出血造成偏瘫,失去了自理能力,自此生活起居基本全靠陈玉鸾在照顾。
任培根一个月的医药费就要800元,但老两口没有退休金,每月只能领到各类补贴600元,只能清粥小菜,拮据度日。他们有两个女儿,但女儿生活也不富裕,只能适当补贴家用。陈玉鸾希望有机会可以减轻看病吃药的负担。
令陈玉鸾高兴的是,她的心愿有望实现了。“经过正式认定后,他们夫妻俩将被全额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个人承担部分也将给予适当比例补助。”桥西街道办社会救助工作专职社工黄林英介绍。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各种媒介载体大力宣传,不留死角,确保困难群众知晓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医保、教育、住建、人社、残联等相关部门信息互通共享,保障《办法》落到实处,应救尽救。”叶思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