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交流 > 督查专栏 > 决策部署

广东已建成碧道400公里 持续释放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时间 : 2020-09-14 09:30:44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东莞市华阳湖上,湿地掩映,鸟语花香,条条游船从爱莲桥旁驶过。

  “静望深湾南山色,悠闻书社咖啡香。”在深圳市大沙河碧道的环保书吧里,市民正惬意享受午后的美好时光。

  广州市白云区新市涌告别黑臭,岸边成滨水景观,市民在“骑楼”中亲水购物。

  ……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万里碧道作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态工程,广东自去年起以大湾区为重点开展试点建设,目前已建成约400公里。据悉,水碧岸美的河段不断延伸,个个滨水经济带正在崛起,碧道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持续释放。

  根据省政府近日批复的《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到2022年,广东将建成5200公里碧道,珠三角地区率先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网络;到2030年,建成16000公里碧道,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一幅幅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幸福画卷,正在广东江河徐徐展开。

  通过碧道建设推动水环境改善

  楼房一层开出一条6米宽的廊道,上面是住户,两边分别是店面橱窗和河道——在广州市,“骑楼”正成为当地碧道建设中的一道特色景观。

  在白云区新市涌萧岗段,1.1公里的碧道两侧安装了花岗岩护栏,内侧栽种着盆花,河水缓缓流动,闻不到异味。骑楼墙体、墙面和承重柱粉刷一新,廊道墙上点缀着古典国风的墙绘图案。

  “这是改造前的河涌。”白云区水务局局长李化军打开手机相册,照片里的昔日新市涌夹在楼房之中,密集的排污管从墙体伸出,“萧岗村是个城中村,居住着近10万人。去年,我们在碧道建设中拆除了直排入河的管道,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骑楼是岭南的传统建筑,既能住人、商用,又能为行人遮风挡雨。在整治过程中,各地将部分临水建筑改造成骑楼,既解决污水直排的问题,也使河涌沿岸恢复了滨水通道。”广州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贺成伟介绍。

  中支涌2019年作为广州市天河区重点治理的18条黑臭河涌之一,实施了“揭盖复涌”工作。深埋地下作为下水道20多年的中支涌,被施工队从珠村东乔大道“挖”出。

  通过采取河道治理、截污等措施,如今的中支涌泛着清波。随着治水工程完工,涌边的居民楼也变成了骑楼。市民在骑楼里的店铺消费,在河涌旁的树荫下乘凉。

  深圳市茅洲河曾是广东污染最严重的河流。在茅洲河洋涌段水闸前,护河员正对河面进行保洁,河畔坐落着沙井、松岗两座水质净化厂。清水泛着涟漪,一片芦苇随风轻摇,一只红蜻蜓落在美人蕉叶上……“2015年前,茅洲河还是一条‘酱油河’。”深圳市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副主任郭延军介绍。

  茅洲河展示馆记录着这条河的嬗变:这里收藏着当年河滩上的矿泉水瓶、建筑垃圾、枯枝烂叶等物,5个试管展示着2002—2015年中5个年份的水样,氨氮指标介于23.33到33.7,远远超过Ⅴ类水的2.0。

  工作人员介绍,深圳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后,茅洲河由省第一总河长挂点督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长,成立了水污染治理指挥部,“民间河长”和志愿者共同守护,形成了上下全力攻坚的治水态势。

  监测数据显示,经过深圳、东莞两市4年的系统治理,2019年11月起,茅洲河水质达地表水Ⅴ类,为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全流域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省河长办介绍,广东万里碧道以“碧水”为魂,通过碧道建设,推动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通过源头治污,系统治理,从根子上解决水污染问题,重现碧水清流。

  各市因地制宜打造水生态名片

  沿着佛山滨河景观带亲水廊道一路前行,林荫密布、繁花盛开,一步一景。远处绿荫与高楼掩映;近处的滑板场上,年轻人大显身手,乐园旁的音乐喷泉,小孩子欢快亲水……佛山碧道的规划建设起步较早,人水相亲的情景,是该市碧道效应的生动注脚。

  佛山市河长办常务副主任、市水利局局长李永生介绍,佛山市今年2月在全省率先发布了碧道建设总体规划,拟投资400多亿元,分3个阶段推进以“三环六带”为主体结构的碧道建设,计划在2035年前推动碧道全覆盖。

  佛山滨河景观带所在的东平水道是大湾区的省级碧道试点,佛山以此为抓手推动碧道建设由点及面展开,要求每区建设不少于5公里的市级试点碧道。目前各试点碧道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未来,碧道将像一条美丽的项链,串连起佛山的山山水水、城市乡村,串连起人文与自然景点,成为铺在佛山大地上的一张“绿网”,使市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河湖治理带来的好处。

  不仅佛山,大湾区各市在推进碧道建设中因地制宜,锐意创新,打造出一张张人水和谐、特色彰显的水生态名片。

  傍晚时分的江门市城央绿廊,人头攒动,广场舞的音乐在空中回荡。人们在江畔的步道、骑行道上,或健走,或骑行,享受着舒适的晚风,欣赏着夜幕下的蓬江。

  江门市水利局局长梁君明介绍:“城央绿廊是省级碧道试点,已完成建设。江门市将建设360公里碧道,超过省规划给江门的目标任务,其中去年已完成100公里。”

  6月18日,江门市碧道建设工程EPC+O项目开工仪式在蓬江区举行,剩余的260公里碧道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工期为2年。

  “这是一种有益尝试。”江门市水利局副局长区舵样认为,“EPC+O”即“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可以实现从设计、采购、建设到运营维护的一体化。“碧道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采用这种模式,既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与进度,又可以有效缓解建设资金压力。”

  在鹤山市沙坪河旁,广东省首个县级治水主题展厅——鹤山市治水教育展厅已敞开大门;华侨城古劳水乡项目正加快建设,将以全新面貌展现碧道风采……“在江门市,像城央绿廊这样的‘网红打卡点’会越来越多。”梁君明说。

  水岸联动提升城市品质

  碧道建设不但治出了一江清水,而且激活了两岸空间,助力乡村振兴、城市升级。

  在深圳市南山区大沙河旁亲水步道行走,放眼望去满是绿色,河道旁的苇草、树木与草坪错落有致。这条“绿色飘带”将西丽湖、大学城、高新区、深圳湾串了起来。

  “大沙河是深圳市集中力量打造的特色样板碧道之一。”深圳市水务局河湖工作处处长陈春浩沿着河道,边走边介绍,“大沙河碧道结合沿线特色节点,分段打造了学院之道、城市森林、活力水岸等不同主题,提升了城市空间的生态品质。”

  用无人机俯瞰东莞市的省级碧道试点华阳湖,湖畔绿油油的广袤稻田上,不同颜色的稻谷就像“画笔”一样,在稻田上“作画”。这幅自然“画卷”不仅绘制了万里碧道的图案,还写上了“万里碧道,美丽麻涌”八个大字。周边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群众正在享受治水“红利”。

  “华阳湖周边原有200多亩的连片撂荒农地,麻涌镇结合碧道建设,对该区域进行改造升级。”麻涌镇河长办碧道项目负责人莫灼华说,“我们结合麻涌镇传统的水稻种植文化,发动社会力量,招引镇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地块,打造水稻种植展示基地,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生态功能。”

  “通过抓河湖长制,推动万里碧道试点建设,华阳湖碧道沿线的水生态环境逐步修复,产业结构也在转变。华阳湖周边逐步形成了创客坊、印象水乡、渔人码头等新型商业体,带动了创业和消费。”东莞市水务局副局长蔡国威说,2019年,麻涌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5.9亿元,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

  2018年年底,广东确定将大湾区碧道和10个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碧道工程作为省级试点,总长度180.09公里,其中大湾区超过一半,达97.79公里。

  沿大湾区先期建成的试点碧道而行,碧水清流是各地碧道的共同特征,两岸景致各有不同,啤酒花园、龙舟广场、儿童乐园……周边的生态、产业、文化、特色空间等与自然融合,水岸联动的发展活力推动着城市品质的提升。

  昔日“黑臭河”,今朝“幸福河”。“大湾区碧道的先行经验将为全省带来示范效应。”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碧道建设由试点转入全面建设的开局之年,到2022年,大湾区内珠三角九市碧道建设总长度达3313公里,在全省占比64%,率先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网络。

  “日行碧道三五里,不辞长做岭南人。广东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统筹山水田林湖草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融入水文化,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实现全民共建共治共享。这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万里碧道也将成为广东的幸福河。”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说。

  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如今,一条条“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留住乡愁、共享健康的文化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正在南粤大地不断延展,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加速释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