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鹏城,有两个“深圳蓝”,抬头在天空,俯看在海里。
4月3日上午,深圳湾近岸海域上千条鲻鱼齐跃海面、踏浪而舞的壮观景象刷屏全网。而就在两个月前,摄影爱好者曾勇前在深圳湾拍摄到上万只鸬鹚成群觅食的壮美画面,他感慨:“蓝天下,上万双翅膀扇动的声音,实在太震撼!”
这片海域曾经污染严重,如今鱼群鸟类纷纷扎堆“打卡”,深圳湾的美丽嬗变,是深圳生态文明建设一个生动鲜活的样本。
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深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美丽深圳”,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路径,确立“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发展目标,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圳生态环境保护进入重视程度最高、推进力度最大、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快的时期。
“天蓝地绿、水清河畅”的美丽深圳画卷徐徐展开,绿色引擎正成为推动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绿色发展样本
以绿色低碳为抓手,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
在深圳的大街小巷,蓝色的纯电动公交车和出租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这座城市流动的绿色符号。
深圳是典型的“三大三小”,即经济大市、产业大市、人口大市,同时也是空间小市、资源小市、环境容量小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深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绿色低碳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抓手,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齐头并进,初步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在城市规划布局上,深圳坚守生态红线,坚持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深圳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7.1%,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66%和72%,每平方公里产出GDP居全国大城市首位。
能源结构最能反映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成色。深圳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彻底淘汰了民用散煤和普通工商业用煤。核电、气电等清洁电源装机容量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7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总发电装机容量达540兆瓦。
绿色低碳发展已贯穿深圳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过程。在工业领域,重点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在交通领域,率先实现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网约车全面纯电动化。在建筑领域,率先要求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2020年,深圳市生产总值达到2.77万亿元,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任务,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已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5。
绿色发展,深圳脚步铿锵,坚定不移。但新发展同样不可避免遇到新问题。
作为全国率先实现公交电动化的城市,深圳正面对动力电池第一批退役潮,由此带来一个问题不容回避:如将更换电池直接进行分解报废,既会污染环境,又浪费了电池的剩余价值,怎么办?
4月16日下午,深圳巴士集团在西丽麻磡充电场站展示新能源前沿技术——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光储充一体式微电网系统,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有效破解上述问题。该系统将更换退役的动力电池进行综合利用,既能实现电池的梯次利用、保护环境,又能降低公交运营电费成本,解决电动公交应急充电需求。
站在新能源交通的制高点上,深圳企业绿色发展的动能仍然强劲。
制度创新样本
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突破,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究竟如何评估绿水青山的价值?怎样衡量生态环境保护绩效?深圳先行示范,给出答案。
3月23日,深圳发布全球首个GEP核算“1+3”制度体系。该制度为GDP勒上生态指数的缰绳,是推动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手段。深圳这一探索,获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普遍认可。
严格的制度和严密的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深圳持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治理体系,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这些年,在率先实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的基础上,一大批引领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举措在深圳加快落地。
——先后出台《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和《深圳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正式实施,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与信隆公司签订全省首单近1400万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
——深圳首家环境资源法庭挂牌,全市环境资源案件实行集中管辖,为全国环境资源司法实践贡献“深圳智慧”。
这些年,深圳生态环境领域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改革试点正在全力推进当中。
这些年,深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生态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深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验做法在中央深改组通报刊发。
污染治理样本
坚持科学治污,以最高规格、最大力度、最强举措推进蓝天、碧水保卫战
4月17日上午,骑行爱好者孙学城骑着单车沿大沙河生态长廊一路骑行。几乎每个周末,他都经大沙河长廊到深圳湾公园骑行十几公里。“大沙河污染治理后,河水清澈,景色宜人,一边骑行,一边欣赏沿途美景,心情无比舒畅。”他说。
针对市民普遍关注的大气、水环境等问题,深圳始终坚持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坚持科学治污,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最高规格、最大力度、最强举措推进蓝天、碧水保卫战,不断提升市民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水污染一度成为深圳最大的环境问题和发展短板。深圳将治水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举全市之力,超常规推进,推行“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统筹“厂、网、河”等涉水全要素,“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岸上岸下”系统治理。
深圳用4年时间补齐近40年水环境历史欠账,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提前一年实现全面消除黑臭,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
“深圳蓝”是这座城市一张闪亮的名片。深圳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重点推动PM2.5和臭氧协同减排,空气质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2020年全市PM2.5浓度首次降至20微克/立方米以下。今年3月,深圳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6位。深圳空气质量已稳定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
2020年,深圳获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副省级城市。
筑梦新时代,奋进正当时。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特区40年再出发的奋斗起点上,深圳将勇担使命,奋力开创生态环境事业新局面,提供更多“美丽建设”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