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十年来全省累计250.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乡村全面振兴 广东再踏新征程

时间 : 2022-09-26 09:48:10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村中荷塘,荷花亭亭玉立,竞相绽放;房前屋后村道整洁,绿树成荫;公路、公厕、学校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是湛江市遂溪县遂城镇官湖村,在经过脱贫攻坚战的“洗礼”后,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已实现村美民富业强。

  官湖村的蝶变是广东对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多年探索和实践所取得的成果。据省农业农村厅消息,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250.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2.6倍;484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村均集体收入达33.5万元,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显著提升;7万余名扶贫干部和驻村干部得到培养锻炼。

  在顺利攻下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东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打响一场覆盖全省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的乡村全面振兴攻坚战。同时,继续帮扶广西、贵州两省(区)99个脱贫县,助力两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广东再踏新征程。

  宣战贫困

  两轮“双到”扶贫惠及249万人

  如何消除民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当今时代赋予的新考卷,怎么答、答什么,广东一直在探索。

  经过2009—2012年第一轮“双到”扶贫,全省3407个贫困村,158.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从2013年起,广东继续深入开展“双到”扶贫工作,共派出7986名干部驻村,帮扶2571个重点帮扶村、90.6万贫困人口,工作中注重综合运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造血式”扶贫方式。

  由省委办公厅的罗顺敏发起的“彩虹行动”就是“造血式”扶贫的平台之一,其目的就是投入到“小、灵、巧”的产业项目中,以此构建长效帮扶机制。

  在成立之后的10多年里,“彩虹行动”参与了全省很多扶贫项目,清远市阳山县大崀镇坑塘村的黑山羊养殖基地就是其中之一。日前,罗顺敏再次来到坑塘村,10年前“彩虹行动”播下的坑塘村黑山羊养殖基地这颗“种子”,早已茁壮成长。如今,村里的黑山羊养殖已形成稳固的产业链,存栏量常年保持在100头以上。

  在“双到”扶贫中,针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石灰岩地区、高寒山区等贫困地区的边远分散村庄和困难群众,广东采取的办法是实施“两不具备”(即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工作。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全省落实扶持搬迁3310个村60832户,共计271775人。

  “住进小区房,享受好配套,如今的生产生活条件比起以前好上百倍!”几年前,赵小平一家从距离县城3小时路程的东坪镇东坪村委中心坑村小组,搬到了位于乳源县城中心地段的瑶乐居小区,谈起喜人变化,瑶族妹子赵小平发出肺腑之言。

  社会广泛参与一直是广东扶贫的一大创新亮点。2010年,广东创设全国首个省级“扶贫济困日”——“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以营造人人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扶贫开发大格局。

  作为社会扶贫“顶梁柱”的企业,是广东特色扶贫济困的主力源泉。据统计,12年来,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共吸引1000多家社会组织、近万家企业、100多万名志愿者、2000多万名爱心人士共同参与,累计募集社会资金420.8亿元,成功对接慈善项目近5000个。

  不仅如此,在“双到”扶贫工作中,全省各地探索出许多鲜活经验,创造出对口帮扶、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党建帮扶、产业帮扶、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社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金融扶贫等十大扶贫开发模式。

  多年坚守,换来回报。截至2015年底,全省被帮扶的贫困人口实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20元,比2012年增长近2.6倍,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用倒逼的办法解决动力问题,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度问题,全面实现了扶贫“双到”目标任务。

  脱贫攻坚

  现行标准下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金秋九月,喜迎丰收。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绿水村脱贫户李果清忙着在自己的茶山打理茶叶,“之前在广州交投集团对口帮扶下,我种了20多亩茶叶,一年养殖四五批五黑鸡,家庭收入超10万元,生活越来越好。”

  李果清家庭的变化,离不开脱贫攻坚战。自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来,广东统筹推进省内脱贫攻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场战役、两个战场”。

  在省内脱贫攻坚“战场”,广东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4个问题全力攻坚,按照一套“广东战法”,扎实推进全省脱贫攻坚工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梅州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党支部引领下,东岭村通过林下种植食用菌,带领村民垒起致富“黄金屋”,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守来了金山银山。

  抓党建扶贫,东岭村是一个有力印证。脱贫攻坚战中,广东全面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深入实施党建扶贫,强力推进“头雁工程”,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推广“三个在先”党建扶贫工作机制……自2016年以来,广东共选派1万多名第一书记,其中向2277个省定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4454名,驻村工作干部近6.5万名。

  脱贫攻坚既输血,更要造血。广东在多年扶贫实践中,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提高脱贫攻坚质量,筑牢稳定脱贫基础。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省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6.3万个,带动贫困户62.8万人,年人均产业增收2400多元。

  走进揭阳市揭西县金和镇山湖村,宽阔的沥青马路沿着翠绿的秧田一路向前延伸,仙福湖畔清风徐来,白鹭成行,这里已然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与蝶变息息相关的是帮扶单位广东省交通集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通过发展苗木种植、光伏发电等项目,每年为山湖村带来50余万元集体收益。

  如今,脱贫攻坚目标如期高质量完成。现行标准下全省界定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17元,相对贫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739元,村均集体收入达33.5万元,创造了解决相对贫困的广东经验。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战场”,广东按照中央要求、当地所需、广东所能,协助桂川黔滇4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户、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有力助推被帮扶地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接续奋斗

  打响覆盖1127个乡镇的乡村全面振兴攻坚战

  在顺利攻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后,如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新征程中广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课题。

  去年以来,广东历史性、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将原来的脱贫攻坚转变为全域全覆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工作着力点从过去主要在村一级转向统筹镇、村两级发展,推动镇村一体谋划,强镇兴村,融合发展,打响一场覆盖全省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的攻坚战。

  “从‘驻村帮村扶户’到‘驻镇帮镇扶村’的战略帮扶机制调整,对于破解广东城乡二元结构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华南农业大学公管学院教授、广东省减贫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开云说,驻镇帮镇扶村在帮扶主体上,从单一到组团,帮扶力量更强大,党建引领资源人才真正做到“一沉到底”;在帮扶内容上,“活血”与“造血”并举,帮扶内容更广泛,镇域空间“造血”功能得到重塑;帮扶单元则从村到镇和镇域连片,区域统筹更明显,跨镇连片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在帮扶机制上,从“碎片”到“系统”,形成多元耦合机制,进一步夯实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根基。

  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发挥帮扶单位的特色优势,这让当地办成了一些以前想办而办不成的大事,解决了一些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难题。

  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特区建发集团为主进行帮扶,驻莲华镇帮扶工作队实地调研后发现,当地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人文风情,但缺乏好的规划整合,于是发挥派出单位的专业优势,将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作为驻镇第一要务和突破口,入驻仅1个多月,莲华镇率先开展镇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发展蓝图在规划中逐渐清晰。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仅有防止返贫的托底跟踪,也要有均衡化的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在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这个主要任务的同时,新的帮扶工作也着力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上做文章。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麦山镇驻镇工作队进驻后,由广州市城投集团出资83万元解决了大麦山镇群众和几个村委一直想解决但是未解决的饮水难、出行难、灌溉难等问题,“这下我们新寨村3000多名群众再也不用愁供水不稳定的问题啦!”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麦山镇新寨村村委书记唐志勇高兴地说。

  目前,全省共有7174个单位,选派8099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和4000多名“三支一扶”人员,以及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等专业人才,连同1818名高校毕业生志愿者驻镇驻村参与乡村振兴。

  打赢脱贫攻坚战,广东与全国一道顺利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东奋力开启共同富裕新征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