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经信系统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信息化先导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平稳健康发展。 

  一、2016年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9万亿元,增长6.7%,利润总额增长11%;工业投资1.11万亿元,增长8.9%;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8147.7亿元,增长15.4%;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3.6%;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6%。 

  一年来,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局良好。牵头制定和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行动计划,建立省去产能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摸查“僵尸企业”情况并建立数据库,分类处置非国有规上工业“僵尸企业”39家。完成淘汰造纸落后产能9.658万吨,淘汰钢铁落后和过剩产能307万吨。引导珠三角向粤东西北转移项目534个。落实降成本有关措施,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累计为企业节约电费14.8亿元;落实国家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税收优惠合计212亿元。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佛山、中山市成为工信部首批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试点城市。 

  二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取得新突破。省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出台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珠江西岸“六市一区”成为国家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加快10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产值增长10.7%。推广智能制造示范,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培育15家机器人骨干企业,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5.2%,实施工业机器人应用计划,新增应用机器人2.2万台。启动工业创新驱动发展行动,在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轻量化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筹建首批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8家大型工业骨干企业建设中央研究院。 

  三是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扎实推进。降低新一轮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扶持门槛,扩大政策受惠面,落实事后奖补政策,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奖补资金5.81亿元。推进政银企合作,向金融机构推荐千项优质技改项目,812个工业企业技改项目获得融资727.83亿元。省市县分级督导,加强对386项重点工业项目的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面临的问题,有力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动工、投产。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891.7亿元,增长32.8%,带动工业投资1.11万亿元,增长8.9%;开展技术改造的规上工业企业6951家。 

  四是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势头良好。优化扶持政策,扩大珠西财政资金支持面,积极推动珠西基金落地运作。举办第二届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推进珠海ABB机器人、中山京兰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投产,全年新引进、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226个、193个、125个。培育龙头骨干企业112家,支持13个产业集聚区建设,产值增长30%以上。“六市一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920.4亿元,增长11.1%,其中工作母机类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6%。 

  五是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省政府出台促进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园区提质增效的若干政策措施,举办省产业转移园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对接大会,指导珠三角6个对口帮扶市与粤东西北8个被帮扶市签署共建产业园协议。督促园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省产业转移园和集聚地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82个,新投产项目390个。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1300亿元。全年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600亿元;全口径税收增长20%。 

  六是培育大型骨干企业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完善大型骨干企业培育帮扶机制,公布重点支持的企业目录并落实帮扶联系人,完善省市联动服务机制和企业服务信息交流平台,共收集、转办大型骨干企业诉求136项,督促各地、各部门提高诉求办理效率和质量。健全省市两级重点培育后备骨干企业目录,分级开展培育。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大型骨干企业净增22家,总数达243家;超1000亿元企业净增1家,总数达23家。 

  七是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出台省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培育壮大民营骨干企业,入围全国民营500强企业数首次居全国前三。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5.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落实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的若干意见,设立省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建设地市级政策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26家,21个地级以上市及21个县(市、区)设立了风险补偿资金。扶持建设3家小额票据贴现中心。优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建成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32个,服务企业超12万家次。实施中小微和民营企业“十百千万”培训工程,培训1.5万人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博会。 

  八是信息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光纤入户率从上年的38.9%大幅提升至61.3%,4G基站、公共区域WLAN分别增长68.7%和26.7%,在13个原中央苏区县开展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应用试点。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启动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布局建设首批8个省级大数据产业园、3个大数据创业创新孵化园。创建“互联网+”特色小镇。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改革,全省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76.7%、上网办理率96.1%、网上办结率94.8%。 

  九是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制定省工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全面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继续推进电机能效提升及注塑机节能改造,完成电机能效提升224.9万千瓦、注塑机节能改造2268台,可实现年节电约11亿千瓦时。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在7个行业开展能效对标。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节约电量15.14亿千瓦时。启动“万企”清洁生产审核,完成审核企业1109家。推进“百园”循环化改造,新增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30家。 

  二、2017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7年,广东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深化信息化先导战略,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构建工业信息化核心竞争力,实现全省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发展基础。 

  2017年主要预期目标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工业投资增长12%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14%,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3.7%,单位GDP能耗下降3.7%。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在珠西“六市一区”加快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积极争取承担一批国家示范工程,出台分地市指南。二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招商引资力度,分行业实施智能制造推广应用计划。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省级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实施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建设试点。实施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培育机器人骨干企业和系统集成服务骨干企业,建设4个机器人产业基地,推进“机器人进集群”。三是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夯实“新四基”等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发展自动控制与感知硬件产业,壮大工业核心软件产业,夯实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云计算智能服务平台。积极争取工信部支持,建设珠三角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带,培育一批融合发展标杆项目并大力推广。建设融合发展“双创”平台,推动汽车、机械、家电、服装等制造骨干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四是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围绕新材料、智能装备、增材制造等优势领域布局新建3至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对接和应用。争取工信部在我省建设重点实验室,摸清产业发展中需突破的关键领域共性技术,依托重点实验室及省新型研发机构,在机器人减速器及控制器、高端芯片及新型传感器等领域组织攻关,促进产业化。五是壮大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实施积极财政扶持政策,抓好首台(套)先进装备保费补贴对象调整、税费减免等财政扶持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动态更新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招商指导目录,办好珠西产业带投资贸易洽谈会。珠西各市(区)扎扎实实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高端优质项目。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围绕龙头项目组织产业链招商,打造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六是推动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发展。与工信部共建智能控制软件创新中心,推动核心领域技术攻关,突破工业软件核心关键技术。遴选编制工业核心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商目录,推动国产软件在制造业的应用。发挥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作用,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突破发展。 

  (二)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一是深化实施去产能行动计划。完善去产能政策体系,综合运用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方面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关停退出;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差别性信贷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倒逼落后产能退出。继续抓好“僵尸企业”处置。二是实施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落实水泥、陶瓷、蔗糖、造纸行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和行动计划,推动建材、有色等行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落实好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弘扬“工匠精神”。组织企业争创国家“质量标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继续创建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三是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和产业转移。建设产业共建园区,明确合作机制、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推动每个共建园不少于2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落地建设。引导珠三角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珠三角市建立转出项目库,粤东西北市制定产业需求目录,分别出台政策措施,推动珠三角项目转移落户到粤东西北地区。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落实园区提质增效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一批园区建设通用标准厂房。积极盘活园区土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四是深化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对大型骨干企业尤其是本土制造业大型骨干企业的扶持,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帮扶联系人制度和企业诉求办理机制,完善大型骨干企业服务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省市县分级培育后备骨干企业,用好省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支持后备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五是促进民营经济高水平发展。大力培育民营骨干企业,出台奖励政策,对首次入评“中国500强”等进阶上档的民营骨干企业、新上市融资的民营企业给予奖励。实施中小微企业人才培育和民营企业“十百千万”培训工程。督查各地各部门落实民营经济大发展政策的情况。六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落实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措施。发挥好各市政策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作用,推动县(市、区)设立一批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和风险补偿资金,完善小额票据贴现中心,用好省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完善省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功能。加快各级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市级服务中心全覆盖。创新服务模式,开展中小微企业服务券试点。办好第十四届中博会。七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摸清企业税费负担情况,制订为企业减负的具体工作方案。检查企业减负政策落实情况,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三)狠抓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引导工业有效投资。力争全年实现工业投资增长12%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引导8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一是加快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抓好技术改造事后奖补政策落地,协调各级财政留足事后奖补资金,指导技改完工项目企业按细则申请奖补资金,实现应补尽补。引导金融支持技改投资,形成产融合作机制,向金融机构推荐千项优质项目,争取金融机构提供授信额度1500亿元以上。加大政策宣传,多渠道、广范围宣传技术改造投资政策,增强政策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的激励作用。二是抓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抓好新项目引进、协议项目落地、建成项目投达产,重点加强对工业技改项目、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产业共建项目、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重点项目的跟踪督查。强化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建立重点工业项目预警、协调、督查机制,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建立问题台账,及时预警,并把省市县三级督导机制落细、落实、落到位。对制造业重点行业,每个行业遴选20-30家龙头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帮扶。打通项目建设瓶颈,省市县三级经信部门要主动靠前服务,力争将项目建设问题解决在一线,对确属国家事权的问题,要主动汇报争取支持,涉及到其他部门的,要主动沟通协调解决。 

  (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7%、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继续保持在全国最先进行列。一是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定方案,把国家下达的“十三五”时期单位GDP能耗下降17%的目标,逐级分解到各地市、各县区。开展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对未完成目标的地市提请省政府进行约谈或问责。加强节能执法,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高于5000吨标煤的工业企业、单位开展节能执法监察。二是推进工业能效赶超。推广节能技术装备,持续推进电机能效提升工程,完成电机能效提升200万千瓦,支持锅窑炉、配电变压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开展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公布水泥、玻璃等7个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和能效标杆值,向国家推荐一批终端用能产品纳入能效“领跑者”目录,扩大能效对标行业范围,引导企业对标提升。三是实施绿色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创新清洁生产推进模式,实施强制性与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统一管理。推进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全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000家。深化粤港清洁生产合作。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新增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20家。四是启动绿色制造试点。制定绿色制造体系实施方案,明确重点领域,出台政策措施。组织我省园区、企业积极申报国家试点。 

  (五)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加快建设信息化先导区。一是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扎实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出台建设实施方案,分解建设目标和任务,建立工作机制,推进重大工程分步实施。实施大数据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工程,争创国家大数据产业园,引进培育大数据核心龙头企业、大数据服务和应用骨干企业,统筹推进省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实施大数据创业创新工程,发展大数据众创空间,加快培育3个创业创新孵化园。二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扩建电子政务云平台和数据库,建设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和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实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计划,推进电子政务畅通工程,实现政务信息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加快“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实施“减证便民”行动,健全全省统一政务电子证照库、身份认证平台,推进网上办事大厅与基层行政服务中心实体大厅对接。三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建设。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照三年建设目标,查找补齐建设短板,协调解决瓶颈,推动电信运营商加快建设。至年底,全省新增光纤接入用户600万户,光纤入户率提升至79%,新增公众移动通信基站10.3万座、公共区域WLAN热点4294个,广州、深圳、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公共区域免费WLAN全覆盖。四是实施“互联网+”培育新业态。促进“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互联网+”特色小镇建设,培育互联网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加大与科研院所、互联网创新型企业开展协同研发创新,争取1-2家“互联网+”特色小镇达标认定。大力发展物联网,抓好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中欧智慧城市试点和深圳、佛山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开展智慧城市评估,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