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政务公开 > 公示公告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时间:2024-07-25 17:13:06 资料来源:本网
【打印】
分享到:

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民生事务局,省属普通中小学校:

  现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教育厅

  2024年7月22日


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教材厅函〔2023〕3号),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聚焦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强机制创新,重点启动课程教学改革“六大行动”计划,通过建立一套破解教学改革重难点问题的有效工作机制,培育一批深入实施新课程的示范区、示范学校,研制一套课程教学改革转化落地的工具支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骨干队伍,形成一批改革成果显著、育人要求有效落实的典型案例,打造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广东样本,推动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育人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得到根本扭转,良好教育生态逐步形成。

  二、基本原则  

    (一)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协同推进。坚持国家、地方、校本以及学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一体化设计,注重发扬我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城乡、地域和校际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整体谋划,统筹实施,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二)加强课程整合,坚持综合育人。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加强课程一体化、综合化建设。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实施,学科内立足单元整体设计,学科间开展基于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加强综合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变革育人方式,强化学科实践。推进反映学科本质的学科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的应用。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学以致用,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探究、操作中解决问题、获得真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四)注重学段衔接,一体贯通培养。加强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进阶性,构建中小幼一体化的贯通育人体系。进行“五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探索“五育”在不同学段的关键要素、重点内容和实施路径。科学落实幼小、小初、初高衔接,准确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合理安排各学段内容,开发开设必要的衔接课程,提高学生学习适应能力。

  三、重点任务

  (一)课程方案落地行动

  1.加强课程方案的省级有效统筹。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全学段、全类型、全链条整体设计,促进各实施环节和要素有序衔接。以“国家课程综合化、地方课程专题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学科课程结构化”为策略,统筹规划、分类规范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的实施。严格落实国家课程,优化完善地方课程,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形成校内向校外延伸、课内和课后一体、分科与综合并重、分层与分类同步的课程结构,构建素养导向、发展为本的广东特色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体系。

  学前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主题为主要组织形式,以环境为重要依托,实现游戏与学习、生活的有机融合,形成内容丰富、组织灵活、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和健康成长;义务教育坚持零起点教学,小学低年级开发开设综合化、活动化、游戏化课程。全面启动项目式学习,提炼项目化学习的关键流程和技术。完善“一综合+两分科”地方课程设置,科学分配地方课程开设时间。将校内课后服务纳入课程的管理,加强对校内课后服务课程的建设指导,建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评价机制,实施课后服务育人成效反馈制度;普通高中加快推进分类改革,形成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课程分类建设方案,依托课程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提高品质,增加高中教育选择性,为每一位学生全面成长创造条件;特殊教育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以适应生活、融入社会为导向,以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为核心,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组学科知识,构建“生活+”课程体系。

  2.加强课程方案的地方整体设计。对标国家和省要求,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研制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形成“一地一计”“一区(县)一策”。建立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县(区)级备案机制以及国家课程实施状态公布机制,对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研制与落实进行分类指导,每年形成课程高质量实施年度报告及典型案例。开发包括精品课案例、教学设计库、学习任务群、作业案例集、命题样本库的全链条体系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加强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规范与管理,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审议、选课、实施、评价制度,遴选优质校本课程建设资源及案例,形成优质校本课程群。

  3.加强课程方案的学校校本化实施。学校要依据国家和省的要求,立足学校办学目标与特色,综合分析课程资源和办学条件,对学校课程实施工作做出总体安排。“一校一案”,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构建课程结构完整、发展层次递进、“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义务教育学校须统筹设置三类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创造条件开展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科学探究、班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等。重视学科内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学科课程采用基于单元的小综合模式;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科学、信息科技、美术、音乐、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等可采用基于课程整合的大综合模式,还可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一起统筹安排。将项目化学习、课后服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普通高中保证开齐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长优势和发展需要,找准实施高中课程方案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机衔接路径,提供分层分类、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系列,形成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办学格局。


  • 制定《广东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化实施指南》《广东省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分类建设指南》《广东省幼儿园课程建设指南》。

  • 修订《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 完善《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指导纲要》《中学生涯规划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创新教育课程指导纲要》。

  • 启动基础教育(含学前和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项目,设置校(园)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研修项目,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

  

  (二)育人方式变革行动

  4.数字赋能学与教方式变革。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深度融合,创设学生为中心的跨时空、多资源、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探索基于数据的个性化学习、基于情境的探究式学习、基于场景感知的体验式学习、基于线上线下协作共同体的建构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需求,通过多维度学情分析推送个性化提升资源,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辅导。

  5.开展教学改革重难点攻坚。根据学科特点,科学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加强对大单元、大任务、大概念、真情境、真问题、真探究等教学改革关键要素的研究与开发。探索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实施形式,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情境体验和探索求知,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将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素养。强化教师基于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能力,形成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典型教学案例库,培育重难点攻坚有成效的教学成果,常态组织优秀教学成果、教学案例交流和联合教研展示。

  6.强化资源集成开发和应用。用好用足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粤教翔云”平台,地方和学校要进行专门的规划,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精品课进行配套和延伸式的开发,形成本地、本校体系化课程教学资源。开展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培育遴选,增加项目式学习精品课资源遴选,对国家精品课资源形成补充和拓展。建设从学前到高中全领域、全学科覆盖的广东省课程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国家课程数字化教材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以数字化为主要形式,推进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完善。拓宽校外课程资源,丰富资源内容和形式,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立体化多元化课程资源供给格局。


  • 健全优秀教学成果孵化培育和推广应用工作机制,培育一批破解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成果。

  • 研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南》《学科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要点指引》。

  • 出台《广东省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方案》,全面启动项目式学习,研制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指南。

  •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数字化应用模式及高质量的示范案例。

  • 落实国家课程资源平台广东省全域试点工作,开展学前教育精品保教资源以及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特殊教育精品课评审,遴选一批优秀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 形成一批学前教育游戏活动、主题活动和幼小衔接活动等案例,义务教育和高中小初衔接、初高中衔接、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优秀案例,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

  

  (三)关键素养提质行动

  7.加强学生阅读素养。结合各科课程教学要求遴选阅读书目,整体构建涵盖各学段的全科分级阅读书目清单。加强科学阅读,学校图书馆加强优质的科学类书籍和报刊配置。推进基于主题、基于项目的综合阅读、循证阅读、整本书阅读,使学生围绕项目,经历调研观察、文献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加工、交流分享的阅读过程。推动学生的阅读从文学性文本阅读拓展到实用类文本和图式类文本阅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优质的数字阅读资源、阅读支架和阅读平台,实现个性化阅读指导。遴选阅读特色学校,推广典型案例。鼓励学校利用课后服务等时间开展阅读活动,加强家庭阅读教育指导,整合社会资源拓展阅读空间,助力青少年阅读品质的提升。

  8.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设立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统筹全省国家级、省级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建设。加强中小学幼儿园科学课程的纵向贯通,形成内容丰富、领域宽泛、学段衔接、分层分类的科学课程群。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内容,每所义务教育学校至少提供1个科学教育类的课后服务项目,以科普讲座、科学实验探究、科技创新、工程实践等形式组织开展。加强学生科技社团建设,优化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强化探究实践,针对不同学段精心设计实验探究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将科学探究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高新科技企业等主动对接中小学,倡导联合共建创新实验室、科普站、人才培育班,探索大学、中小学“双导师”制,向学生开放场所和专业资源。

  9.大力加强学生数学素养围绕数学活动设计、数学学科实践、数学作业设计、数学综合学习、数学实验、数学考试命题等数学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以“高质量”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改革行动。加强数学课程一体化建设,实施小初高纵向衔接的数学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数学建模活动。建设数学实验室,广泛开展数学探究与实验,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数学学科实践与教学数字化转型。

  10.着力培养学生数字素养。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组织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机器人、数据分析研究等各类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加大人工智能教育引导,针对教学、实训、竞赛等场景,完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内容,创设高效互动、资源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 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案例征集评选及交流展示活动。

  • 设立省级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建设一批省级优秀科技社团。

  • 设立省级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智慧教育应用标杆校。

  • 制定广东省中小学科学类学科实验室、数学实验室建设标准,提出科学类学科实验员配置要求,研制数学实验、科学实验和探究实践教学手册。

  • 遴选一批优秀科学教育课后服务课程案例。

  • 形成广东省中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 建设一批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示范校、示范数学实验室。

  (四)评价改革深化行动

  11.健全课程实施质量监测体系。以课程实施状况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为核心,研制广东省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监测指标,启动课程实施与教材使用监测工作。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区域和学校质量自评实施办法。强化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评价技术研究,探索并实现数据采集与整理、分析与挖掘、报告生成等监测全流程的自动化,健全监测结果反馈改进机制,用好国测、省测和市区校监测的反馈结果。

  12.深化素养导向的学业评价体系。针对素养导向的指标和工具、科学导向的评价分析方法、精准导向的反馈指导三个关键环节,通过评价技术的迭代更新,加强学业评价工作的科学性;探索学生学业增值评价,关注不同起点的学校和学生的学习效能、进步程度,将增值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果评价相关联,为学校、学生精准“画像”。

  13.探索教师教学能力的增值性评价。建立教师教学能力的指标框架,研发教学能力评价工具,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赋能教师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精准教学评价,基于精准评价结果形成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长效机制。


  • 研制广东省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监测指标体系,开展省级监测。

  • 形成教师教学能力的指标框架,研发教学能力评价工具。

  • 开发核心素养导向的听评课指标和工具。

  • 建立数字化评价改革实验区,探索数字赋能的课堂教学评价与改进。


  (五)教研支撑强化行动

  14.完善教研体系。健全省、市、区、镇、校五级教研联动机制,省、市、区按照国家课程方案配齐配足全学段全学科专职教研员。以教研员队伍为主体,以名师工作室和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两翼,建设“一体两翼”教研队伍,形成立体化、多维度的教研网络。强化行政主导,出台教研员赴学校教学实践实施方案,探索教研员任职的“旋转门”制度。以教研基地、南方教研大讲堂、走进粤东西北教研帮扶活动、粤港澳同一堂课为抓手,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高质量教研体系。

  15.推动教研转型。创新教研工作方式,聚焦“五育”并举、“双新”实施、“双减”巩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数字化应用等重点研究工作,开展协同教研,实现项目协同研究、模型协同构建、成果协同培育。完善网络教研,依托云平台,打造“名师在线”“名师直播间”“双师课堂”等教研项目。做实校本教研,出台校本教研指导意见。改进教研工作内容,使教研内容由偏重于课堂教学改进,转到关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估改进”的全过程全链条,实现由单纯的课堂教学研究向课程研究、评价研究的拓展转型。下移教研工作重心,加大对薄弱地区、乡村学校的教研帮扶。落实乡村学校联系教研员制度、组织乡村学校专项教学视导、定期开展乡村学校送教下乡活动、支持乡村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组织乡村教师进行各类教学竞赛等。

  16.优化学校教研组建设。加强学校教科室和学科教研组建设,开发科组教研工具,制定科组建设指导方案,开展学科组长培训与交流活动,组织优秀学科教研组和教研先进个人的评选。学校要以课程教学改革为重心,对科组教研进行整体设计,以课改共同主题覆盖全体教师,开展主题式、项目式、进阶式教研,实现教研活动系列化、层进化、持续化。加强跨学科综合教研组建设,开展“聚合问题→确立主题→关联学科→设计方案→协作教学→评估反思→迭代改进”螺旋式综合教研。


  • 落实乡村学校联系教研员制度,形成乡村教研方案。

  • 出台教研员赴学校教学实践实施方案,探索教研员任职的“旋转门”制度。

  • 出台校本教研指导意见,打造名师教研、品牌教研项目。

  • 制定科组建设指导方案和评估指标,评选优秀学科教研组和教研先进个人。



  (六)教师素养提升行动

  17.加强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整体规划、系统组织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活动,引导教师明确改革的动态走向、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在单元整体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价工具的开发与使用、教学数字化转型、教学数据分析等方面加大教师研究、培训和反思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精品课建设遴选、优质课交流展示活动,鼓励教师以研促教,努力将自己的课堂打造成优秀教学成果,形成教学方式变革典型范例。

  18.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开展数字化教学应用交流展示活动,构建数字化教学支持系统,指导教师应用数字化工具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精准开展教学评价。形成教师参与数字化教育应用系统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将数字素养和数字贡献纳入教师发展评价体系。


  • 建立“研训赛展”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 出台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方案。

  • 研制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 构建数字化教学支持系统,开发数字化学习工具、支架。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省、市、区三级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领导小组,加强本级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细化落实措施,加强工作指导,扎实持续推进,不断将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二)加强条件保障

  各级教育部门要安排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典型案例征集、资源库建设、专题培训、教学研究等。重点支持相对薄弱学校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根据课程标准,完善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开展教学装备配备达标率、使用率监测,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

  (三)加强督导考核

  教育督导部门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各市要将学校深入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情况纳入对各校办学绩效考核评估范围。

  (四)加强示范引领

  适时发布课程教学改革深化重点项目,定期组织各类项目的实践探索,为课程教学改革落地开发工具支架,总结典型经验,形成模型模板。建立项目优秀案例评选和奖励制度,定期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市、县(市、区)、学校、学科组和教师予以表彰,加大对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的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