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教育资讯 > 战线联播 > 高校动态

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风采⑥ |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新高地

时间:2024-09-27 11:34:58 资料来源:“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
【打印】
分享到:

  为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2021年广东省教育厅启动了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共立项30所建设单位、15所培育单位。经过近3年的建设,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经过中期评估,6所院校获评“优秀”,他们在职业教育深耕细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推动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为鼓励先进,树立典型,充分发挥优秀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广东省教育厅推出“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风采系列报道”,全面展示这六所院校在改革创新、内涵建设、服务地方等方面的亮点与成就,展现学校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新气象、新作为,共同推动广东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新高地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以“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一镇一品一专业”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持续提升关键办学能力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度,形成职业教育支持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中山职院经验”。

  “三精准”“三对接”,增强立德树人使命

  精准对接育人目标。始终把牢“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通过构建“党建铸魂+品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形成“一院一品”的党建育人特色,确保“政治引领、组织保障和人才培养”的“三维一体”党建工作思路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牵头“中山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整合东江纵队纪念馆、博览馆、马乐山手模博物馆等校内外思想政治课实践基地,联动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等线上数字化资源,打造市级“智慧大思政课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覆盖“三全育人”全周期。学校获得国家级样板支部、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省级“三型”党支部、广东省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精准对接育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职业性,适应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生式发展的本质要求,对接中山市“制造业当家,打造新时代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的需求,强化专业单体性资源优势,优化整合组建新专业群,集聚服务区域产业特色。以专业创新供给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造、调整、淘汰不合时宜的专业10个,构建与大湾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所催生的新业态、新工种、新职业高度适配的,“接地气、聚灵气、有活力”的六大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群,夯实了服务区域发展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功能。

  精准对接育人过程。深入推进“三教改革”“科产教融汇”,形成德技并修、五育并举、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与行业龙头企业对接,与国际标准对标,开发高质量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岗位锻炼和实践机会。学生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位列广东省高职院校前10名,学生平均报到率达92.25%。28个专业参与21个“1+X证书”制度试点,11个专业实施现场工程师、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10个专业开展高本协同贯通人才培养试点,学生通过比例达到93%以上。获奖总数、一等奖数量连续五年位列广东省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前六名。

图片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广东省燃气具协会100多家企业共建以现代学徒制为主体的广东燃气具产业学院,6个专业招生,学生人数达到332人。

  聚力“五金”建设,提升关键办学能力

  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按照产业聚集、需求匹配、优势特色、深度融合的原则和路径,实施专业分类化管理和人财物投入差异化管理办法。增加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和规模,实施制造业技能人才专项计划,清单式培养制造业亟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建立“政府+企业+专家智库+学校”通力合作机制,协同开展专业、课程、教材和实践项目的深度开发和深入改革。学校60%的专业成为国家级骨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了校级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325门,其中国家级课程2门、省级课程20门。与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六大国家一级出版社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建设各类教材110多部,其中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5部、省级规划教材6部,校级校企合作教材32部。

  培育多类名匠名师。深入实施“135”人才战略工程,构建聚才、育才、用才的新生态。以杰出教师、劳动模范、企业专家、行业技能大师等校企行业融合团队为引领,教学科研任务、校企合作贡献为驱动,打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聘请中国台湾优秀博士来校从教,加深两岸人才交流合作。设立产业导师岗位,畅通高层次技能人才从教渠道。共计培养了全国技术能手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教育系统优秀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省技术能手17人、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产业导师团队2个、中山市“英才计划”人才19人;“大湾区(中山)台湾高层次教育人才交流引进中心”在学校挂牌,学校还被授予“中山市重才爱才单位”等荣誉。

  做强实践教学基地。整合优化产业基地、企业、学校资源,联手多家头部公司、链主企业以及中山市地标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牵头成立“珠江口西岸信息创新”等5家区域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17家省级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成了南区电梯、沙溪服装、大涌红木家居3家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教师在企业建立工作站16个,企业技能大师、中山市技能大师在学校设立工作室6个。校企共建新一代特种设备、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等虚拟仿真实训基地5个。学校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40个,接待学生量29674人次,使用总时间56320天。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规模超过在校生人数10%。

  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服务产业实力

  做实产教深度融合。紧跟中山市建设广东省产教融合城市试点,充分发挥政企校资源优势,提质南区电梯、沙溪服装、大涌红木家具、小榄商务等“镇街型产业学院”的“四链”要素配置与改革。与广东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等共建广东省特种设备学院。与广东省燃气具协会等100余家单位共建“广东燃气具产业学院”,与6家国家级“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以及省级中山南区工业园区等共建“特种设备数智化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并被工信部立项。与170多家单位牵头成立“停车设备”“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参与工业软件、信息创新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并担任副理事长的22家。成为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教育部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单位。

  打造高能协同平台。搭建“一园五镇(街)多点支撑”的“总部+基地”科产教融汇平台:一园——以省级大学生科技园为总部,对接中山十大产业“舰队”;五镇(街)——以古镇镇、沙溪镇、大涌镇、小榄镇、南区街道为基地;多点——建立广东省高精度卧式加工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建立新型电梯工程技术中心等4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6个专业研究所、6个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产教融合平台。大学科技园孵化创业实体106户,产值超1.1亿。2022和2023年研发技术、产品75项,科技成果转化7项,服务相关产业企业376家,累计技术服务到款额1069余万元,技术交易额接近300万元,科研经费到账总额更是接近3000万元。《广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报告》显示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五名。在GDI智库的高职高专科研能力排行榜(2023)中,学校科研能力在全国1489所院校中排名第115名。

  坚持赋能地方产业。每年向社会输送约4000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初次就业落实率连续三年超过98%,其中就业相关度超过80%。每年超过56%的毕业生服务于中山地区,超过84%的毕业生选择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超过95%毕业生选择留在广东省内工作。每年有31%的毕业生投身电子、信息等领域及实体制造业。年科研社会服务总经费全国排名123位,广东省第15位。学校在中山20余个村镇成立“手工艺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和6个“广府金绣”巾帼巧手工坊,累计培训2600余人次,产生经济效益在2000万元以上,作为典型案例被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工作推进会推广并在学校举行现场观摩会。依托设在学校的国家民航局公安局航空安全员培训基地、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中山市退役军人培训基地,建设9个特色培训学堂。同时开展面向区域的公益培训和技能培训,年职业培训人次占在校生规模的比例达到2.83倍以上。

  优化机制保障,建强未来发展平台

  推进多元治理创新。加强顶层设计,2021年,召开全体党员大会顶层设计学校高质量发展思想、目标,近三年分别召开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人事工作等专题大会形成学校高质量发展思路、路径。完善制度体系,废除制度83个,制(修)订制度104个,形成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一章九制”重点制度体系。构建大部制管理架构,全面下放人财物管等8大权力,构建了权责清晰、高效有序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激发了二级学院办学的内生活力。创新多元办学机制,强化“四链”对接,联动镇街政府、行业企业,建立了“政府介入、多元共建、共治共管”的多元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成为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学校,2个项目获得省评价改革试点立项。2022年全省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考评获“优秀”,成为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

  赋智数字校园建设。校园网络“全光化”改造,实现5G专网与校园网的融通。推进万兆互联,实现IPV6网络规模化部署,教学平台、图书资源、站群等系统实现双栈部署。建成承载有线、无线、监控和物联网络的智能网络融合平台。建设智慧教室70间、云平台2个、智能安全管理系统1套;拥有精品示教、智能录播教室2间,常态化录播教室9间。建成智慧教学一体化平台,实现教室智慧设备集中管控,并与监控视频联动,实现远程巡课、线上评教。升级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校级专业群资源库6个;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4套、培训资源1000余个。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与意识、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等五方面能力;构建基于课堂、课程赋能、应用驱动、创新引领的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机制。开发64门信息素养培训课程,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14项,学生参加“蓝桥杯”等全国各类大赛获奖17项。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做实2个中外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引进澳大利亚TAFF职业培训包32门课程并进行本土化应用推广。开发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标准和6门国际课程标准并被老挝教育和体育部认证。联合出海企业在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设立老挝国家电梯技术培训基地,建设2个电梯实训室,培训老挝7所高校的39名学员,填补了老挝电梯专业和行业本土化人才培养空白,招收56名电梯专业老挝留学生。成为“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广东发起单位,立项教育部“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4个,开展面向越南、坦桑尼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职业培训累计达1000人次;联合香港职业训练局、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东华商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联盟,立项广东省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项目,获得“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奖11项。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