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教育资讯 > 战线联播 > 各地动态

佛山深化“学校+县域”合作模式,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

时间:2024-09-03 16:36:25 资料来源:南方日报
【打印】
分享到:

  临近开学,佛山大学“稻香”实践团编制的《水井农业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在四易其稿后,终于正式出炉。这份约2万字的计划书,从产品市场、定价策略与企业构建三个维度制定了高明合水粉葛的产销策略,预计每亩粉葛可提高1000斤的产量。

  “在7天的社会实践时间中,我们直接访谈了超过100名村民及企业代表,帮助促成粉葛深加工项目落地高明区更合镇水井村,超八成受访村民表示愿意扩大种植面积或投资于粉葛相关产业。”佛山大学学子、佛山大学“稻香”实践团队长郭金良说。

  这是佛山“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成效缩影。今年暑期,团佛山市委创新运用“区镇出题、学校揭榜、滚动推进、长期结对”的“学校+县域”合作模式,组建571支大学生“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下乡开展社会实践,收集了598个高质量发展需求,结对率达95.5%,为佛山实施“百千万工程”贡献了青春力量。

  助力乡村集体经济发展

  合水粉葛是佛山市首个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品质优、质量高的特点。而水井村拥有更合镇最大的粉葛储藏中心,年储藏量达100万斤以上。

  今年7月,来自佛山大学、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的3支“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来到水井村,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我们的队伍共有10个人,3名带队老师、7名大学生。在7天时间里,大家就住在水井村委会办公楼里,睡的是折叠床。”郭金良说,虽然条件不比在学校,但却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让自己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青年突击队成员通过调查发现,水井村有适宜粉葛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但也存在集体经济薄弱、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瓶颈。各支队伍根据自身所学专业,进行了分工,分别从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农产品营销创新路径研究、乡村发展和农业产业升级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运用3条路线,将所学专业技术运用到增加村集体经济效益当中。

  佛山大学“稻香”实践团从挖出粉葛、运输粉葛、粉葛储藏、粉葛深加工以及出口国家地区等5个方面了解粉葛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制定了粉葛产销的详细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三宝大闹水井”突击队专注于水井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实地走访和市场调研,挖掘水井村的优质粉葛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为水井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详细规划,推动水井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协助明晰股权分配问题,同时制定临街店铺经营方向,整理出水井村以发展粉葛产业为核心的集体经济方案和调研报告。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乡约盛夏”实践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水井村农业发展之中,根据农田区域的地形、植被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采样点,挖掘出“7”字形土壤采集坑来进行土样采集工作。同时还通过专业的水质收集器对当地的水源进行了水样采集,形成了11份水样和5份土样的标本,并了解到各自然村不同颜色、不同质地、不同湿润程度的土壤情况等,为提升农产品种植集群的多样性、提高单品产量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不仅有思路上的,也有实操上的。并且让我震撼的是,这些帮助来得很便利。”更合镇水井村党委书记李晓鹏说,接下来将与大学生长期结对,借助大学生的力量强化发展思路谋划和产品宣传推广。

  以特长和创意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和文化创意,致力于解决乡村产业振兴的难点痛点。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粤厨有way——探寻特色乡村味蕾”突击队通过传授烹饪技术与开设培训班的方式,带动三水区南山镇餐饮业态发展。在社会实践中,该突击队为南山镇餐饮企业完成了12项特色菜品研发,更新了5项地方特色餐饮菜单,开展了3场烹饪技术交流活动。这不仅是味觉上的创新,更是烹饪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此举在助力传承和弘扬当地饮食文化的同时,也为南山镇增添了新的美食名片,间接为企业带来超40%的经济收益。

  广东艺术职业学院“创点南星”社会实践队聚焦南山镇农文旅产业发展需求,以“艺术启地标,数字引新潮”为导向,开展地方调研、文创开发、视频拍摄“三位一体”深度探索文旅融合的实践工作,为南山镇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和专属IP形象,并制作了景点地标创意短视频,助力南山镇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初心艺守”突击队致力于改善村容村貌,扮靓村居环境,用10天时间在多个乡村创作了18面文化墙,合计450平方米的墙绘,用艺术的方式助力乡村文明,打造出南山镇“一村一特色、一墙一风景”的乡村新貌。

  粤语和粤语童谣是广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华南农业大学“粤谱同行”突击队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粤韵童行”暑期夏令营,吸引社区家长火热报名,助力将粤语方言和地方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共向镇村收集了598个高质量发展需求,大学生结对率达95.5%,展现了高度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专业执行力,切实发挥出大学生助力‘百千万工程’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团佛山市委有关负责人说。

  青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今年以来,团佛山市委、市学联通过收集全市镇街村居需求,通过校地通平台组织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乡镇结对,并重点打造一批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突出的突击队伍,参与到乡村产业振兴、社会治理、文化传播和志愿服务等工作中。

  “纵观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青年大学生向下扎根,筑牢了发展基石;向上成长,插上了成长的助推器。”佛山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罗锋说。作为带队指导教师,他参加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罗锋分析,在网络时代,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虚拟社交,导致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弱化,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大学生到基层锻炼,与村居进行结对,吃住都与村干部和村民在一起。学生首先要在团队内部对项目选题、项目分工和调研任务进行沟通和组织,其次在调研过程中要与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协调,确保完成调研任务,后续调研报告撰写也需要经常讨论沟通,确保高质量完成调研报告,整个实践过程很好地锻炼了团队合作、组织管理、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等能力。

  “这种真实的育人情境是在课堂体验不到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年大学生提升沟通协调能力以及未来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实现青年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罗锋表示。

  回忆起这次社会实践,华南农业大学“三宝大闹水井突击队”队员霍培滢这样描述:“我感到非常开心,不仅感受到环境的优美,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作为一名“准大一新生”,霍培滢的年纪比大多数突击队员都小,但负责宣传工作的她做起事来一点儿也不含糊,利用航拍和摄影技术,协助当地完成了多个文旅宣传项目。

  “接下来,团佛山市委、市学联将继续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扎实推动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校地结对工作,探索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常态化、长效性实践育人模式,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出新出彩。”共青团佛山市委员会书记徐旭雁说。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