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教育资讯 > 战线联播 > 各地动态

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⑳

时间:2024-08-21 17:08:20 资料来源:“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南方+
【打印】
分享到: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鼓励各地各校探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省教育厅先后组织开展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改革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介绍各地各校教育评价典型案例,供各地各校参考借鉴。


  中山大学:

  聚焦主责主业

  坚守教师初心的代表性成果评价

  中山大学从2015年起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坚持“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分类评价”的原则,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和聘任程序,积极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2021年学校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与成效、更加注重学术创新贡献与影响,激励教师聚焦主业主责、坚守初心、追求卓越。

  一、思路与理念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决破除“五唯”,建立起新的评价体系,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人才评价回归学术本质,以代表性成果评价为突破口,聚焦教师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主责主业,聚焦代表性工作本身的创新性、系统性、标志性和影响力,建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与成效、学术创新贡献与影响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聚焦主责主业,追求卓越。同时,学校不断完善评审程序和议事规则,引导评审专家认真阅读“原文”,考察实绩,确保评价体系落实落地落细。

  二、设计与实施

  (一)破五唯立新标

  1.聚焦人才培养,突出育人实绩。学校聚焦人才培养,将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要求,同时,鼓励教师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教学,精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学竞赛,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不断总结提升课程内容,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指导学生过程中产生的成绩可以作为代表性成果。

  2.聚焦学术研究,突出学术创新。学校聚焦学术创新,要求教师聚焦所从事学科领域,潜心学术。同时,关注代表性工作本身的创新性、系统性、标志性和影响力。摒弃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刊物分区等量化指标,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工作创新和实际贡献,引导申请人总结和提炼科学问题。

  3.建立动态评价方法,引导教师追求进步。学校参照对标学科教授、副教授的学术水平,要求新聘任者“应达到所在学科教授、副教授中上水平”,申请人需达到所在学院相同学科拟申请职务的中上水平,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4.建立青年杰出人才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降人才。学校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为青年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成才环境,对于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已具有独立科研工作和组织能力、专业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人才,申请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不受任职资历限制,帮助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二)讲程序促公平

  1.严把师德关,将师德审核落实落细。学校始终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评价的首要位置,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一票否决”。通过学术内容与经历审核、同事了解、谈心谈话、社交媒体、调阅档案等多种渠道,采取教师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对人才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观点、廉洁自律、现实表现等全面把关,并作出综合审查评价。

  2.引导专家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各级专家应综合申请人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成效、学术创新贡献与影响进行评价。同行评议、学校教学评价专家组、各学科专家组均具有否决权,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各级专家不仅需要听取申请人陈述、评阅申请表,还需要花时间聚焦主责主业的代表性工作,认真阅读原文,考察实绩。

  3.完善评审程序和议事规则。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经师德审核、资格审核、同行专家评议、学院教授大会、学院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学校教学评价专家组、各学科学术评价专家组、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以及4次公示环节,从师德师风及思想政治素质、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等多方面对申请人进行评议。

  学校出台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议事规则,对专家的遴选原则和程序、评议规则作出要求。同时明确专家评审工作纪律、责任追究等规定,确保评审流程严谨规范。

  三、工作实效与经验

  学校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以来,教师对“代表性成果”理念的理解不断深入,通过不断总结和凝练代表性成果,引导教师聚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营造了良好的评价文化。基于规范的评审程序和规则,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平稳有序推进,极少出现针对评审程序的投诉和申诉,评审结果得到普遍认可。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

  以“四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促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运用“四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在实践过程中,以“理论+实践”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引领,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劳动知识探究能力;通过劳动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劳动实践技能;通过劳动参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反思,强化学生提升崇尚劳动的观念(见图1)。

  图片

图1“四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一、上下同步,促劳动知识入脑入心

  知识探究的评价主要通过“线上+线下”课程,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通识的劳动教育知识。课前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认知程度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问卷成绩不计入总分;课中以现场提问、分组讨论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制定改进的策略,教师对学生课中表现进行评分,占知识评价总分的80%;课后以知识测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成绩占知识探究总分的20%。全方位课程评价,促进劳动知识入脑入心,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图片

图2  “四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知识探究评价

  二、实践渗透,引劳动技能发光发热

  在劳动教育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学校印发《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技能掌握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有美化校园、文明宿舍、志愿服务,选修有急救实践、素质拓展等多种课程类型。

  劳动技能的评价运用“质性+量化”的方式进行考察,运用项目化管理工具,观察学生在活动策划、活动设计、活动实施和活动总结四个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活动主办方和劳动教育指导老师分别对学生进行评分,各占50%。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融入真情境,开展真实践,学会真应用,享受真性情。通过全过程渗透劳动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掌握劳动技能。

  图片

图3  “四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技能掌握评价

  三、生活延展,助劳动习惯渐行渐稳

  生活延展评价主要以学生寒暑期生活实践为主,此部分占总劳动课程的20%,是学生实践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惯养成评价以劳动手册为评价工具,将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融合。以学生提交的劳动手册为佐证,包含劳动时长、劳动次数、劳动内容、劳动照片等,并结合学生在“假期生活经验分享会”过程中自身的表现和他人的评价,对其进行打分。

  劳动习惯养成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将课堂所学、实践所感延展至日常生活中,助力学生劳动习惯养成,促成学生长期保持劳动习惯,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图片

图4  “四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习惯养成评价

  四、反思表达,提劳动观念成长成才

  观念提升很难从内在体系进行把握,只能通过学生的外化行为来衡量。观念提升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日常实践材料进行质性评估,为学生评定成绩。劳动教师引导学生在日常实践中借助劳动文艺创作作品、生活感悟、劳动日志、自我评价等工具,表达自己的劳动观点,将劳动观念以图片、文字、言语的形式表现出来。

  观念提升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性步骤,通过各种评价工具,帮助学生有效、合理地外化自己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自我认知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图片

图5  “四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观念提升评价

  通过建立“四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运用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观念等劳动素养进行了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考核,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劳动教育之美、劳动教育之光、劳动教育之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实现了劳动教育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双提升”。


  东莞市茶山镇教育管理中心:

  “三维评价”体系为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精准“导航”

  东莞市茶山镇以教育管理中心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第三方评价专业机构为依托,探索“三维评价”体系,从“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与“结果性质量”三个维度进行教育质量监测,建立教育监测与结果应用的镇校联动机制。

  一、主要做法

  (一)遵循“两个导向”,做好顶层设计。遵循“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履行地方政府教育职责”“破解本区域教育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的导向,以修订《茶山镇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综合方案》(下简称《评价方案》)为抓手,全面对接国家、省、市关于教育质量评价政策、优质均衡评估标准和政府教育履职考核方案为方向,谋划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二)关注“三种质量”,构建评价体系

  1.关注“结构性质量”,固牢区域教育底基。《评价方案》把校务运行、教师配备、学历持证及学时、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招生管理、督学责任区建设、安全工作等15项关乎保障教育公平指标纳入监测范畴,设置底线或上限,占比30%,以强化办学的规范和政策法规的执行底线。

  2.关注“过程性质量”,优化区域教育生态。把少先队工作、德育心理、家庭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师资培训、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等16项优化学校内部管理的指标纳入监测,占比30%,以推动学校治理水平和育人水平提高。

  3.关注“结果性质量”,导引全面发展目标。把名师建设、学生学业质量、体质水平、艺术素养、科学能力、学校特色培育成果、师生获奖数量等12项多维度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指标纳入监测,占比40%,以激励学校高质量全面育人。

  图片

图1  《茶山镇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方案》结构图示

  (三)落实“四项路径”,保障评价实施

  1.构建“多方联动”的优化生态合作机制。通过整合督导、人事、财统、安全、卫生、教研、基教等多条线的工作,开展专项督导、台账检查、实地走访、学业监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构建“多方参与、量质互证”的优化生态合作机制。同时,我中心主动寻求北京师范大学学业质量监测专业团队的指导,形成“内部评价+第三方评价”模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2.研发“素养导向”的教育质量监测工具。教育质量监测工具包括过程性评价工具和终结性评价工具,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体育、综合等学科,根据学科特点,过程性质量与结果性质量所占比重略有差异,但均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从“知识、技能、关键能力”维度来评估学生学科发展水平。

  图片

图2  “素养导向”的学业评价维度

  3.建立“发展视角”的数据分析统计平台。一方面,密切关注学校的办学实际情况,根据公办校、高收费民办校、中等收费民办校、低收费民办校四类不同背景因素作分类比较;另一方面,构建年度数据链条,以历年六年级的监测数据纵向比较学校整体进步情况;再者,数据评价界面极为简明,可直接在EXCEL界面完成,并能生成学校教育质量报告,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强。

  4.形成“基于证据”的学校自主改进机制。科学的质量监测克服了传统描述性评价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帮助学校以循证为基础,找到自我改进、优化发展的发力点。中心每年将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汇总,形成“一校一报告”,由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召开校长会议,将监测结果反馈到学校,并召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专题研讨会,针对监测中发现的整体性问题和基于数据预判的趋势性问题,确定为下一年的突破重点。

  二、工作成效

  (一)形成了“镇校联动、共建共享”的发展样态。牵头开展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引导学校正确认识和科学运用数据结果,促进学校自我诊断,鼓励各校积极探索校本化的教育教学提质工程,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校本样态。茶山中心小学构建“茶菁课程”体系和1325课堂改革,第二小学构建 “童创课程”体系和创中学模式探索,第三小学开发“礼慧课程”体系和530课堂改革;2022年,共有3所学校入选市“品质课堂”实验学校、8个学科教研组入选市“品质课堂”教研组,茶山镇入选市“品质课堂”实验镇;6所学校获评东莞市信息化教学实验学校,茶山镇获评东莞市信息化教学实验镇。

  (二)推动了“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教育风尚。通过开展镇域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从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监测学生的发展水平,并关注和改进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既对当下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客观、全面的剖析,也引领社会、学校、家长从单纯“育分”向全面“育人”的转变,推动了“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教育风尚,促进了科学教育质量观的落地。

  (三)提升了“区域共进、优质均衡”的教育质量。通过分析学生的进步程度和学校的发展情况,引导不同学校主体关注教育质量,使学校间互促共进,不断提升办学层次。近两年,全镇三所公办小学齐头并进,9所民办小学的办学行为科学规范,整体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