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微信二维码 无障碍无障碍
  首页 > 教育资讯 > 战线联播 > 各地动态

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⑲

时间:2024-08-19 17:15:09 资料来源:“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南方+
【打印】
分享到: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鼓励各地各校探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省教育厅先后组织开展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征集评选。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改革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专栏,介绍各地各校教育评价典型案例,供各地各校参考借鉴。


  广州南方学院:

  三全育人助成长 五育并举促发展

  广州南方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打通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及学生工作边界,通过建立多元学生评价体系、搭建“4+4”学生成长平台、形成长效学生成长推动机制相结合,横向纵向协同促进,五育并举促发展,多样化定义学生成长成才。

  一、建立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

  (一)以全面发展评价为基础,夯实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石。修订《广州南方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打破以学业成绩占主导地位的评价结构,大幅度提升基础性与发展性素质测评占比,由原来的15%提升至40%,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立足学校“核心价值观传承、学科专业知识传授、能力素质养成”相融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依托通识教育开设学生成长课程,设置10个学生成长学分,制定《广州南方学院学生成长学分管理办法(试行)》,聚焦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情怀培育方面,推动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平衡发展,增强学生成长内驱力。

  图片

图1  学生评价改革体系

  (二)以个性化成长评价为主线,鼓励学生挖掘自我特长与美好品质。开展年度励志榜样人物评选,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作品创作等单方面的个性化发展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促进学生发挥特长,培养社会责任,增强家国情怀。开展“成长之星”“运动之星”“专注之星”等评选,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优良学风校风建设。

  (三)以多元评价主体为突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学生全程配备成长导师,通过对学生日常成长情况的跟进了解,以“为我的学生点赞”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寄语和评价,让学生从日常的点滴鼓励中得到成长的动力,内化为自身成长的驱动力,引导学生“一天一个小进步,一天一个小奖励”,逐步实现人生的蜕变。

  二、搭建完善的学生成长平台

  (一)建立成长教育管理系统。为实现学生成长记录与学生评价电子化,建立学生“成长教育管理系统”电子平台,记录学生成长数据,展示学生成长信息,了解学生成长进程。通过平台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提升方向;通过数据分析,使育人主体及时发现管理服务中的薄弱环节,为提升三全育人成效指明整改方向。

  (二)搭建“4+4”学生成长平台。通过搭建“4+4”学生成长平台,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1.四大育人品牌项目。实施“朝阳之约”计划,鼓励学生坚持早起参加晨读晨练,增强时间管理能力,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开展“开卷行之”计划,设立“人生道路、家国情怀、美学与艺术、能力与发展、心灵与成长”等阅读模块,通过读书创作征文、经典诵读、读书报告会等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实施课堂“专注之星”计划,充分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举办学生社区奇妙夜、电影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将思政育人和学生社区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活跃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2.四大特色育人渠道。搭建“思想提升”通识教育成长平台。开设“立人讲堂”通识性问题社坛开讲;举办“成长思享会”,以“分享成长、享受成长”为话题打造交流平台;开展“励能计划”项目,立足专业特色和学生特长,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成长与教育”平台,通过“集中学期强本领”“带着本领去实践”的方式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搭建“农耕田园”劳动实践育人平台。建立“农耕田园”学生劳动实践基地,邀请教师以及教职工家属担任学生“劳动导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劳动幸福观。

  搭建“校园主播团”网络育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时政播报、有声读书、校园热点、解忧电台、成长故事坊多个栏目,为学生提供成长平台,筑牢网络思政教育阵地。

  搭建“校园微影院”校园文化生活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微影制作,以影视方式表达自身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参与过程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形成长效的学生成长推动机制

  以服务学生成长为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实施全程导师制。聘请党政军民学各领域有志于从事学生培养工作的丰富社会经验者担任首席学生成长导师,选拔优秀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担任学生成长导师,通过首席导师、辅导员、学业专业类导师、思政通识类导师、行业导师和朋辈导师组成导师组,打造“一体化”育人队伍,形成长效的学生成长推动机制。学生成长导师结合学生成长实际情况,以增强学生成长内驱力为主线,将责任与情怀培育贯穿始终;在低年级以推动学生志向与自信树立和良好习惯养成为主,在高年级以能力锻造和学养训育为主。通过大学四年的全程追踪和陪伴,帮助学生树立成长信心,提升精神气质;开展适应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助力习惯养成;激发学科兴趣,提升应用能力,推进学业发展;掌握思辨方法,提升阅读素养,锤炼能力素质,将对个人成长的关注点落在实处。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基于“两个结合”

  创设“以用彰学、以行证知”的德育评价机制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基于“两个结合”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育人模式,创设“以用彰学、以行证知”的德育评价机制,育人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育人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育人模式由省级教学名师主持建设,创新“礼以立人、艺以养人、行以成人”的育人理念,重人格养成而非一般知识传授,重实践育人而非单纯理论灌输,坚持“以用彰学、以行证知”原则开展德育评价,建立“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评价体系。围绕大思政总体育人目标,将德育目标明确为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提升道德修养、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提升审美品味、增强“四个自信”。根据德育目标开展“三小三大”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设置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考核任务,设计知识运用、技能掌握、情感共鸣、观点创新、小组合作、素养养成、劳动奉献、艺术审美等评价指标,注重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二)注重实践教学,创新知行合一的评价方法。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推动形成引导学生实现知行合一的“三小三大”多元化实践教学路径,根据知识运用、技能掌握、情感共鸣、观点创新、小组合作、素养养成、劳动奉献、艺术审美等评价指标,落实“以用彰学、以行证知”的项目制评价方法。

  一是“小课堂大社会”。立足第一课堂,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10个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依托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及公益志愿服务实践项目开展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在思想政治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表现。

  二是“小社团大思政”。立足第二课堂,组建星火志愿者协会、微光法治社、茶艺社、礼仪社等15个大思政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开展扶弱助残、法治宣传、红色文化推广、传统美德传承等活动,并对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进行评价。

  三是“小指尖大视界”。结合学生对新媒体的偏好,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教学资源,自主研发移动端党史知识竞赛小程序,以打卡学习、站点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赓续红色基因,并着重考察学生在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中华传统美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方面的表现。

  (三)丰富评价主体,用好双向结合的评价手段。依托自主研发、荣获国家级教学工具类奖项一等奖的“思正”教学平台以及活页式任务工单,创设线上线下双向结合的评价手段,分别从诊断性、形成性和增值性三个维度,以教师、学生、家长、实践导师作为四元评价主体,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教师运用包含实践教学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等观察项目的活页式实践教学评价单开展教学过程及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学生评价包括自评与互评,围绕“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实践能力的发展”等指标进行;家长评价及实践导师评价通过填写实践项目满意度调查表的形式开展。例如,布置“清茶奉亲”实践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给父母奉茶尽孝,并将相关图片、视频以及感悟心得上传至课程平台。其后,对上传作品综合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家长评价,促进学生将中华孝道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实现思政育人成效的可评可测。

  (四)夯实保障机制,实现评价结果的有效使用。出台大思政育人工作制度,印发《大思政育人工作协调机制运行架构与责任分工方案》《关于思政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学生工作部以及二级学院的合作,将思政育人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工作成效

  学生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切感悟真理和信仰的力量,在马院教师指导下,获省级“挑战杯”竞赛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红色故事大赛二等奖等奖项。学生找到了涵养自身品德的着力点并从中获益。如学生在“崇德修身”每日打卡作业中写道:“跟同学朋友相处的时候容易关心过度、管闲事,让他人不舒服。本周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同时也感受到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更加自在与和谐。”

  从示范辐射方面看,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主持建设的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创新团队,育人模式获评省级思政课建设特色创新品牌优秀项目,育人经验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奋进新时代 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成果遴选优秀典型案例,育人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内外三十余家院校到校学习相关经验。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受邀在国内外会议上推广经验30余次。学校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示范基地、省级“八个相统一”高校思政课建设示范点培育单位、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东莞市大朗镇教育管理中心:

  以评价助推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东莞市大朗镇以评价改革为驱动,创建“统筹规划+常态督导”的评价机制,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搭建“守正规范+横联纵进”的评价清单,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构建“分工明确+多元融通”的评价主体,推进多方协同发力,引领镇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统筹规划+常态督导,布好评价机制“一盘棋”

镇街统筹规划。成立东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大朗镇研究指导分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从镇街层面统一部署,制定了《大朗镇“1+1+N”规范化劳动教育体系》,落实学校基本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框架,明确了落实课时安排、师资培养、基地建设、多元评价、特色打造等方面的任务要求,配备专职劳动教育教研员,落实每学年举行1次“线上+线下”的全镇性督导监测,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考核。通过统筹推进镇街劳动教育开展,指导学校建设校内外劳动基地,探索校本特色劳动教育活动,从而有效推动区域劳动教育成果百花齐放。

图片

  2.日常督导落实。积极搭建劳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制定《大朗镇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评价考核细则》,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劳动基地”等方面构建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利用学校视导、约课听课、专题调研的契机,采取听、看、访、谈等形式,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访谈师生、技能考核等方式建立督导机制,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并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将评估结果、发现的问题、改进建议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向学校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反馈,从而促进学校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用好质量监测这把科学标尺,发挥监测结果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

  (二)横联纵进+螺旋上升,贯通评价清单“一条链”

  1.制定劳动清单。紧扣劳动教育新课标要求,通过调查问卷、起草项目、实践修改、推广应用,制定了更加细化、更具操作参考性、更加贴近大朗实际的劳动清单,明确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包括三大块、十大任务群、六个年级130个劳动课程阶梯项目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多个方面,科学绘制了学生劳动核心素养评价的“纵横线”。其中,“纵线”是指根据新课标里的课程内容,整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块,以“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十个多维度任务群,设计制定了不同年级、不同项目的劳动教育清单;“横线”是指同一劳动教育主题,在不同年级呈现不同的内容,在清单内容编排上整体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态势。通过绘制学生劳动核心素养评价的“纵横线”,较好地形成了“横联纵进”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落实了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为了使评价目标更具可行性,可以结合每一个目标维度,根据相应的指标内容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考量,助力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提升。

  2.研发评价标准。根据劳动清单研发了《大朗镇小学生劳动素养表现评价手册》,每个劳动实践项目的评价标准清晰,进一步细分制定ABC三个等级的评价标准,呈阶梯式螺旋上升,兼顾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劳动教育技能水平,一人一案、一项一案做好学生个性化劳动教育评价,让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有内容、有标准、讲过程、看落实、重提升,可观、可量、可视、可行,较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做到有标可依、有据可考、有章可循。

  3.试点数字赋能。部分学校作为东莞市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校的示范点,劳动教育上引入智慧教学平台,根据《大朗镇小学生劳动素养表现评价手册》的评价标准,依托信息化技术,赋能劳动教育评价。如翻转课堂为劳动教育评价提供算素材,技术数据为劳动教育评价提供依据,系统平台为劳动教育评价提供支撑。此外,通过班级文件功能,家长可通过移动端将学生在家劳动情况以及评价等材料上传至班级相册,实现家长评价的同时,还能让班主任也了解到学生在家的状况,实现学校管理、家校沟通的劳动教育评价“一链管理”。

  (三)分工明确+多元融通,凝聚评价主体“一股绳”

  1.家校分工明确。《大朗镇小学生劳动素养表现评价手册》以多元主体评价为导向,通过劳动过程记录单、劳动日志、劳动任务单等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建立了“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其中,“学生自评”采取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促进等方法,激发学生内驱力,从而进行自我教育;“教师点评”从劳动的态度,到劳动技能的提升,以及劳动成果方方面面评价,做到及时表扬,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开设家长学校,引领家庭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家长助评”有效地把将劳动课程延伸到家庭这个“鲜活课堂”,让劳动课程在家庭中扎根发芽,让家长在评价中见证孩子的成长。学校在多元评价中构建了发展性、过程性和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反馈机制,定期评选和表彰“劳动标兵”“劳动达人”等。

  2.社会多元融通。联合团委、少工委研发《大朗镇“红领巾奖章”争章手册》,充分利用“红领巾争章”等活动,劳动章则由教师根据学生具体劳动任务完成情况和劳动成长情况颁发,设置有家务章、自理章、服务章、手工章、种植章等,进一步落实劳动教育,并且把劳动教育纳入镇优秀少先队员的评选条件,兼顾“全员普及+优秀引领”。同时积极推进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设置劳动教育相关课程,配套相应评价清单,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必要支持,推动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家长、社区、基地等主体共同参与,构建了“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支持”的劳动教育评价格局。

  图片

  图片

  二、工作成效

  (一)聚焦了学生劳动核心素养提升的“成长点”。通过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引领各学校更有效地落实“双减”政策,合理统筹校内外资源,有效发挥课堂教学、家庭实践、社会体验的劳动教育功能,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擦亮学生成长底色,绘制了学生劳动核心素养提升的“成长点”。劳动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家长们的反映热烈,支持力度很大,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生活技能、学会感恩父母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意义。近三年,20多名学生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少先队员”和“东莞市优秀少先队员”,6名学生被评为“东莞市新时代好少年”,学生在省市各类劳动教育实践比赛中多次获奖。

  (二)夯实了学校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质量线”。研制的《大朗镇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评价考核细则》,以考核细则为“圆心”,从10方面构建了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压紧压实学校责任,学校对照考核细则,促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夯实了学校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质量线”,促进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多所学校被评为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特色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市教育评价改革实验校,多所学校开发的劳动教育课程在东莞市课程设计大赛中获奖,18个省市劳动教育课题成功立项,多名教师成长为市镇教学能手,被聘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师生合计251人次获省市劳动教育评比奖项。

  (三)拓宽了镇街劳动教育特色打造的“影响面”。扎扎实实地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从政策、管理、组织、资金、技术上全方位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劳动教育的有效经验,发挥区域影响作用,拓宽了镇街劳动教育特色打造的“影响面”。2023年,被评为“东莞市第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镇街”“东莞市教育评价改革实验镇”,“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南方+”“东莞慧教育”等主流媒体共18次报道了大朗镇劳动教育发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教育厅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
Baidu
map